胡翼青

胡翼青

胡翼青,男,祖籍廣西博白,1975年7月3日生於江蘇無錫。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播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曾入選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目前教學與研究的重點為傳播理論、傳播學術史。作為院辯論隊教練,曾帶隊獲得兩屆全國卓越傳媒學子辯論賽冠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翼青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75年7月3日
  • 職業:教授 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復旦大學
  • 代表作品:《傳播學:學科危機與範式革命》
社會兼職,人物經歷,教學工作,教學獎項,科研成果,主持課題,

社會兼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數字未來與媒介社會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浙江大學和深圳大學兼職研究員、中國傳播學會及外國新聞史學會理事

人物經歷

祖籍廣西博白,1975年7月3日生於江蘇無錫。1993年畢業於江蘇省無錫市一中,同年考入南京大學新聞系廣告大專。1995年直升入94級新聞學本科學習,1996年9月起擔任新聞系學生會主席。1998年本科畢業,獲得當年“韜奮新苗獎”一等獎,直升研究生並留系任教。2002年6月提前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並獲準攻讀社會學博士,2006年在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教授。2008年上半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從事訪問學者研究。2008年下半年起至2010年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
胡翼青胡翼青
現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與研究的重點為傳播理論、傳播思想史,也曾有過業界工作(曾在香港文匯報工作過一年,並在《中華工商時報》等多家媒體實習,發表過近20萬字的各種新聞報導)和新聞業務課教學研究的經歷。2012年3月起擔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助理。

教學工作

曾擔任課程
1、專業主幹課:新聞學概論、新聞採訪、新聞寫作、廣告學基礎、傳播學概論、廣告創意、廣告文案寫作
2、專業基礎課:基礎寫作、外國文學、社會心理學
3、全校公選課:西方傳播學思潮
4、選修課:消費行為學、傳播學名著選讀

教學獎項

作為第四完成人的教改項目“抓好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高素質新聞人才”獲得了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以及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作為第四完成人建設的課題“新聞寫作”獲得江蘇省二類優秀課程。
自2003年以來,連續三次獲得南京大學“學生最喜愛的教師”入圍獎。
曾獲得1998年南京大學獎教金三等獎。

科研成果

A.1999年以來撰寫的專著及教材:
1、《傳播學科的奠定:1922-1949》,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
2、《再度發言:論芝加哥學派傳播思想》,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國際新聞界》、《當代傳播》等雜誌發表了王怡紅研究員、吳飛教授等學者的書評,有較好的社會反響。該書獲得南京大學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江蘇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3、《客群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第二作者,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該書曾獲得江蘇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4、《傳播學:學科危機與範式革命》,獨著,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該書出版後,《中國圖書評論》、《學海》、人民網、中華傳媒網等多家媒體發表了陳力丹教授等學者的書評,對該書以較高的評價。
5、《深度報導原理》,第二作者,新華出版社,2001。該書獲得2003年南京大學優秀社會成果二等獎。
6、《新聞採訪與寫作》,第二作者,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7、《通訊寫作》,第二作者,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8、《民生新聞概論》,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0、《中國中產階層調查》,參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1、《新聞寫作教程》,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加入WTO與中國新聞傳播業》,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該書曾獲得江蘇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教育部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13、《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修訂版)》,參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該書曾獲得江蘇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14、《網路新聞事業管理》,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5、《新聞採訪與寫作》,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該書曾獲得江蘇省優秀教材獎。
16、《廣告文案寫作教程》,參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17、《網路傳播概論》,參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8、《網路記者》,參編,中國三峽出版社,2000。
19、《中國實用文秘大全》,參編,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B.工作以來發表的主要論文(未作說明的文章均為獨署):
1、“雙重學術標準的形成:對批判學派‘夭折’的反思”, 《國際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7期。
2、“流言背後的結構性因素”,《新聞與傳播研究》(來源期刊、一流),2008年第3期。
3、“交流抑或控制:對傳播內涵的再思考”,《現代傳播》(來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1期。
4、“人本主義範式的興起:論傳播學的科學革命”,《淮海工學院學報》,2008年第3-4期。
5、“網際網路上的使用與滿足——一項關於大學生網路使用的實證研究”(第一作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6、“無影無形的統治——讀《技術壟斷》”,《博覽群書》2008年第4期。
7、“論傳播研究範式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兼論中國傳播學30年來的得失”,《新聞與傳播研究》(來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4期。
8、“在希望的田野上:新聞傳播前沿課題”學術研討會綜述”,《新聞大學》(來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9、“論民生類法制節目的傳播形態”,第一作者,《新聞記者》(來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9期。
10、“大眾傳媒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念的傳播效果分析”,《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5期。
11、“從芝加哥學派結構功能主義:論拉斯韋爾的思想轉型——兼論美國早期傳播思想發展的歷史動因”,《中國傳媒報告》,2007年第4期。
12、“傳播學四大奠基人神話的背後”,《國際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13、“傳播技術與文明變遷:傳播學的永恆母題——基於傳播學科的思考”,《新聞與傳播研究》(來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1期。
14、“媒介素養與傳播效果研究——基於大眾傳播理論創新的思考”,《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6期
15、“試論社會學芝加哥學派與傳播學技術主義範式的建構”,《國際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8期。
16、“網路交往行為:一項基於不同階層的比較研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二屆網路傳播學年會提交論文。
17、“我國傳媒與建設小康社會——基於發展傳播學的思考”,《揚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18、“媒介學習型組織:現狀與對策”,《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9、“對數碼溝研究的質疑”,第二作者,《廣播電視大學報》,2004第2期。
20、“論網際空間的‘使用—滿足’理論”,《江蘇社會科學》(來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6期
21、“新聞工作者的視角:WTO與中國大陸媒體”,第一作者,《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5期。
22、“客群觀念變化對傳媒發展的挑戰”,第一作者,《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3期。
23、“對當前平民化報導的反思”,《新聞知識》,2003年第4期。
24、“對報紙廣告的再認識”,《新聞知識》,2002年第4期。
25、“深度報導的文體說與旨趣說”,第二作者,《新聞知識》,2001年第12期。
26、“論深度報導的整合”,《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27、“試論21世紀客群在傳播中的地位”,《新聞與傳播研究》(來源期刊、一流),2000年第4期。
28、“傳播學學科地位的再認識”,《南京大學學報》(來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5期。
29、“新聞寫作研究的新嘗試”,《江蘇社會科學》(來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3期。
30、“網路的傳播學思考”,《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來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4期全文轉載。
31、“論傳播的經濟功能”,《江蘇社會科學》(來源期刊、核心),1999年第2期。

主持課題

1、參與國家級重點課題“加入WTO對我國傳媒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2、參與國家級課題“全國建設小康社會:我國新聞傳媒的角色、功能與使命”;
3、參與省級課題“中國網路新聞事業管理研究”;
4、參與省級課題“傳統媒體面對網際網路的挑戰研究”
5、參與橫向課題“杭州日報讀者調查”;
6、主持省級課題“新形勢下網路媒體先進典型宣傳的效果研究”
7、主持校內課題“傳播學前沿課題研究”;
8、主持校內課題“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傳播思想研究”
9、主持橫向課題“鹽阜大眾報改版策略研究”;
10、主持學院預研基金課題“傳播效果:從傳統媒介到網路”;
11、主持橫向課題“農業新聞傳播及其效果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