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登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甘肅省隴西縣
- 出生日期:1892年
- 逝世日期:1918年
- 職業:革命家
- 主要成就:參加護法戰爭
投身革命,起義過程,英勇就義,中山紀念,
投身革命
胡登雲,甘肅省隴西縣人,1911年湖北陸軍中學肄業時,受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影響,積極投身革命。1912年3月,蘭州官紳雖然通電甘肅承認共和,但袁世凱任命的甘肅都督趙惟熙等頑固派仍然把持政權,反對孫中山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迫散剛剛成立的臨時省議會,派軍隊進攻在天水反正的中國同盟會會員黃鉞。武漢軍政府為了開展甘肅工作,進行二次革命,遂派胡登雲回甘肅進行活動。正當他與同學、同志焦桐琴(青海樂都人)等積極串連,運籌待機之時,被骨子裡恨透共和的趙惟熙偵獲,於6月被捕入獄(同時被捕的有焦桐琴、樊政和王法)。1914年4月,張廣建調任甘肅省民政長兼署督軍,從順天府來到蘭州不久,釋放被捕革命黨人,胡登雲等獲釋,並保送去保定軍官學校學習。1917年畢業後返回蘭州,被分配到臨洮新建右軍任軍官(張廣建到甘後,將所率一混成旅改編為新建左右兩軍,右軍由吳桐仁統領駐臨洮,左軍由吳攀桂統領駐蘭州拱星墩大教場)。先一年受孫中山委派回甘進行護法活動的臨洮人師仲吾(又名師世昌),在蘭州與鄭瑞青(臨洮人)商定,以臨洮新建右軍中保定軍官生為發展對象,聯合革命黨人胡登雲、邊永福(臨洮人)、焦桐琴、趙學普(甘肅法政學校教務長)等人,謀劃發動新建右軍在臨洮起義。他們一見面志同道合,甚為投緣,即擬定建立甘肅護法軍,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積極準備起義,在孫中山的旗幟下,反對北洋政府安福系在甘肅的勢力。
起義過程
這時,北洋軍閥安福系的甘肅督軍張廣建已不是當年的張廣建,大權在握,政風惡劣,民憤很大。袁世凱死後,他又投靠張勛,通電支持張勛復辟,反對《臨時約法》。師仲吾結聯甘肅法政專門學校校長蔡大愚,通過胡登雲、焦桐琴等串連右軍官兵,商定胡登雲負責第四營,焦桐琴聯絡策動第五營,鄭瑞青負責第六營,張銘負責騎兵第一營。起義時間定在12月22日(冬至節),以鳴槍為號,以步兵第五營的“馬首是瞻”為進退標記。為了充分作好起義準備,大家捐集資金數百元,在臨洮縣城大寺開設酒館,作為秘密聯絡地點。起義先一天,因焦桐琴所部兩個班長酒醉泄漏了機密,新建右軍代理統領劉忠藎得到情報,趕在起義發動之前提前動手。由於事發突然,焦桐琴在臨洮城內倉促起事,但因士兵思想準備不足,一時難以集合,再加之接應部隊失約,臨洮起義失敗,起義組織者有的犧牲,有的撤離,有的被捕。
英勇就義
而在阿乾鎮駐防的胡登雲(9月因阿乾鎮和武都縣發生兵變,胡登雲調去阿乾鎮,鄭瑞青調往武都)沒有得到臨洮訊息,率領士兵如期發難,連夜向臨洮中鋪進發,結果在中途遇敵激戰失敗,胡登雲遂前往河州(今臨夏)。在河州又巧遇逃散的秦俊峰、楊景如、邊傑臣,如約同赴陝西,徐圖後計。當他們行至兩當縣盤龍鎮時,不幸被當地駐軍逮捕,押解天水。審訊時胡登雲頑強抗爭,侃侃陳辭,張廣建授意就地殺害於水月寺。犧牲時胡登雲大義凜然,毫無懼色,英勇就義,年僅26歲。秦俊峰、楊景如解省監禁(1921年獲赦釋放)。甘肅護法運動遂告失敗,胡登雲成為護法運動中犧牲的隴西籍第一人。
中山紀念
孫中山得到甘肅護法起義失敗的訊息後,深為悲痛和惋惜,為悼念胡登雲等死難者,親書“為國捐軀”挽幛,以表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