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胡深
胡深,教授,男,1950年4月生,中共黨員。畢業於青海師大,哲學學士。1995年成為
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現為北京市高教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主持完成過3項市級科研課題; 共有30餘篇學術論文發表或轉載於《求是》雜誌、《新華文摘》、《哲學動態》、《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人文雜誌》、《晉陽學刊》、《文摘報》等核心期刊上。
北京胡深
主要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科技倫理學; 文化比較研究。
研究課題
“全息歷史學”;“論中國共產黨人對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新貢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原則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馬克思主義有著極其鮮明的價值取向——為著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最終實現每個人自由與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價值理論是
馬克思主義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其全部理論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其最終的目的與核心。從本質上講,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是實踐的價值論,它是從人的實踐活動,從人的勞動出發來考察價值問題。更確切地說,它是以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為出發點的實踐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理論不僅是馬克思闡述人類實踐史規律的重要的理論基礎,也是其建立自己價值體系的奠基石,因為它內含著
馬克思主義關於什麼是價值、價值的創造、人的價值、社會發展的價值模式以及人類的價值理想等基本思想。
馬克思主義
馬恩對實踐價值理論的研究,主要是要解決人類社會“應如何”的問題,在實踐中指導人們“應當如何做”。
馬克思主義的四大組成部分即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四大內在基本要素(包括人們社會生活的實踐基礎、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人類實踐史的規律、人們的實踐價值)的直接體現,它們之間有機、有序地聯繫在一起,不可分割。
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石建立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系統理論,其內在的本質決定了它必然是“一塊整鋼”,其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不存在截然的學科分類關係。如,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價值理論就是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於一身的“有機交融體”,一塊“全息胚”。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過程,以及馬克思主義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都清晰地反映出這一點。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雖然給實踐系統理論搭建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科學的架構,但它還不是一個完善化了的體系,其完善化只能通過整個漫長的共產主義運動,通過複雜、曲折的各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實踐來實現。
以實踐系統理論為基本內容的
馬克思主義必然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系統,而其發展的歷史軌跡又必然表現為“實踐化”的歷史進程。這一進程由密不可分、不斷互動作用的兩個方面所組成:
1.理論回歸實踐達到現實化。以科學實踐觀為理論基石建構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不同於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思想體系,它絕不滿足於“解釋世界”,而是要“改變世界”。作為揭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的理論,無疑有著時刻“回歸本原”,回歸實踐,回歸現實的“強烈願望”,正由於如此,馬恩將自己的學說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他們及其後繼者們通常都是真正的“實踐家”。其實踐的全部內容就是共產主義運動。
2.理論自身的“實踐化”。
馬克思主義以活生生的人類“實踐”作為自己理論的邏輯原點,這就確保了其理論與現實的統一性,確保了它必將成為內在有機、結構嚴謹的理論體系,成為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理論體系的最大特徵就是“實踐”統攝著整個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實質上都與科學的實踐觀及實踐系統理論融為一體。而科學的實踐觀與實踐系統理論作為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兩大車輪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推動著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實踐化”進程的兩個方面之間是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這種矛盾運動是在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中實現的。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化進程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那天起就已經開始了。但由於馬恩在世的時候資本主義尚處於不成熟的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還未到來,因此從總體上講,馬恩當時的主要注意力是要搭建起整個人類實踐系統理論的框架,完成其理論體系各種“抽象的規定”方面的任務,而伴隨著共產主義運動成功的具體實踐而展開的以理性具體為主要特徵的實踐化進程,則主要是由
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實現的。列寧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在各自具體的歷史實踐中大大推動了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化”進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深入分析共產主義運動史就會發現,其歷史進程總的軌跡正是大體按照
馬克思主義四大組成部分,即實踐的四大內在基本要素邏輯地展開著。
二、列寧主義列寧是遵循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系統理論成功領導無產階級和人民民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列寧無疑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但在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裡主要完成的是一個理論家的工作。列寧處於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日趨成熟的壟斷資本主義時代,這是一個在經濟、政治與科技發展諸方面與馬恩所處時代均有很大不同的歷史環境,加之當時俄國的國情也與馬恩所構想的可能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國度有較大差距,為了實現將
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變為現實的歷史性轉變,並進而建設社會主義,列寧所面臨的首要與中心的任務就是正確認知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包括具體的國際與國內形勢與條件),正確認知與把握社會生活的實踐基礎,以此作為不可動搖的理論研究的基礎,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捍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同各種機會主義和錯誤思潮進行激烈的理論論戰。列寧對
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貢獻都是緊緊圍繞這一中心任務而取得的。列寧主義的核心內容有六個方面:①帝國主義理論;②無產階級革命理論;③無產階級專政理論;④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⑤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⑥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等。縱觀列寧在這六個方面的理論成果不難看出,這些成果取得的關鍵在於正確認知了新的時代──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實踐基礎,為此他撰寫了以《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為核心的具有重要歷史性作用的著作,以大量豐富的原始材料及數據為基礎,分析了帝國主義的本質、經濟特徵、社會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國主義是壟斷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依據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論證了無產階級革命能夠在帝國主義薄弱環節的一個國家首先取得勝利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還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列寧精闢地提煉出正確認知社會生活實踐基礎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認為它是“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礎”。
科研成果
已主持完成了3項市級科研課題:《歷史全息論——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思考》;《企業管理中的德治——體制轉換期企業管理特色調查分析》;《素質論》。
個人作品
迄今為止, 共有《矛盾的鬥爭性和統一性都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論“人”與“外部存在”之間的矛盾》、《關於人類社會基礎矛盾的探索》、《論趨向平衡規律》、《試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原則》、《素質教育和“群英時代”》、《以新視野看世界,看改革》、《現代西方哲學概覽》(參編)等數十篇學術論文發表或轉載於《求是》雜誌、《新華文摘》、《哲學動態》、《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人文雜誌》、《晉陽學刊》、《文摘報》等核心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