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派

15世紀早期捷克宗教改革運動,因其發動者胡斯得名。胡斯運動主要有兩大派,塔波爾派,以及聖杯派。胡斯運動的殘餘成員後來組成波希米亞弟兄會,成為一個長期活動的教派。胡斯派於1419年發動起義,反抗德意志皇帝和羅馬教皇,史稱胡斯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斯派
  • 來源:胡斯
  • 時期:15世紀早期
  • 事件:捷克宗教改革運動
簡介,分支情況,

簡介

15世紀初,捷克布拉格大學教授兼校長J.胡斯在威克里夫的影響下,號召反對德意志封建主和天主教會的壓迫剝削,反對教會斂財腐化,主張用捷克語舉行儀式,教徒可領餅酒等,進行宗教改革。1415年胡斯在康斯坦茨公會議上以異端罪被處火刑。其追隨者統稱胡斯派。

分支情況

改革的擁護者把反天主教與爭取民族解放結合在一起,在戰爭中胡斯派分裂為代表中小貴族和上層市民利益的溫和的聖杯派和以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為主的激進的塔波爾派,兩派曾共同對敵,挫敗了德國皇帝組織的十字軍的五次進攻,最終分裂,聖杯派與教皇妥協,塔波爾派拒絕妥協。1434年,聖杯派幫助十字軍鎮壓了塔波爾派,塔波爾派死亡根據地於1452年被攻陷,戰爭方告結束。塔波爾派失敗後,其殘部和從聖杯派中分離出來的成員聯合組成許多弟兄會,這些弟兄會以後發展為統一的“弟兄聯盟”,被稱為波希米亞弟兄會,或莫拉維亞(Morayiails另譯摩爾維亞)弟兄會。他們否定天主教會權威,以聖經為唯一的信仰準則,主張廢除等級特權,建立信徒財物公有制度,提倡人人平等,以兄弟姊妹互稱,強調自我修養,反對暴動鬥爭。屢遭迫害後流亡至波蘭、德、英、美等地。16世紀中葉,改以摩拉維亞為中心,遂被稱做摩拉維亞弟兄會,後形成與天主教會全面分裂的摩拉維亞教會(見胡斯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