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生鐵角蕨(植物)

胎生鐵角蕨(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胎生鐵角蕨(學名:Asplenium indicum Sledge)是鐵角蕨科、鐵角蕨屬草本植物。植株高可達4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先端鑽狀,棕褐色,有虹色光澤,薄膜質,全緣。葉簇生;葉柄灰綠色或灰禾稈色,上面有縱溝,疏被紅棕色狹披針形小鱗片(基部不呈流蘇狀),老則近光禿;葉片闊披針形,一回羽狀;羽片互生或下部的對生,近平展,有短柄,裂片頂部有鈍齒牙。葉脈兩面均明顯,隆起呈溝脊狀,葉近革質,葉軸禾稈色或下面為灰栗色,在羽片的腋間往往有1枚被鱗片的芽胞,並能在母株上萌發。孢子囊群線形,成熟時為褐棕色,囊群蓋線形,灰棕色,膜質,宿存。

分布於中國甘肅東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尼泊爾、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600-2700米的密林下潮濕岩石上或樹幹上。

胎生鐵角蕨的葉子奇特,大植株上長著小植株。可作中、小型盆栽。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草本植物。植株朵台微高20-4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鱗片;鱗片披和拜重針形,墓享長4-7毫米,基部寬0.5-1毫米,先端鑽狀,棕褐色,有虹色光澤,薄膜質,全緣。葉簇生;葉柄長10-20厘米,粗1.5-2.5毫米,灰綠色或灰禾稈色,上面有縱溝,疏被紅棕色狹披針形小鱗片(基部不呈流蘇狀),老則近光禿;葉片闊披針形,長12-30厘米,寬4-7厘米,頂部漸尖,一回羽狀;羽片8-20對,互生或下部的對生,近平展,有短柄(長2-3毫米),各對羽片幾以等寬分開,下部數對不變短或略變短,中部的長2-3.5厘米,基部寬1-1.3厘米,菱形或菱狀披針形,通直或多少呈鐮刀狀,漸尖頭,基部極不對稱,上側截形,有顯著的耳狀突起,下側斜切而呈長楔形(基部1/4-1/3切去),邊緣有不規則的片裂,裂片頂部有鈍齒牙。葉脈兩面均明顯,隆起呈溝脊狀,側脈二回二叉,間有二叉,基部上側一至二脈常為多回二叉,極斜向上,彼此密接,不達葉邊。葉近革質,乾後草綠色,兩面均呈溝脊狀,幼時在羽片下面及羽片柄上均略被褐棕色的狹披針形鱗片,以後逐漸脫落;葉軸禾稈色或下面為灰栗色,疏被紅棕色纖維狀小鱗片,上面有淺縱溝,在羽片的腋間往往有1枚被鱗片的芽胞,並能在母株上萌發。孢子囊群線形,長4-8毫米,成熟時為褐棕色,極斜向上,彼此密接,自主脈向外行,幾達葉邊,在羽片上部的緊靠主脈,幾與主脈平行,在主脈兩側各排成整齊的一行,在中部以下的為不整齊的多列;囊群蓋線形,灰棕色,膜質,全緣,生於小脈上側的開向主脈,生於下側的開向葉邊,宿存陵享屑宙。
胎生鐵角蕨孢子兩側對稱。極軸長19-41微米,赤道軸長23-60微米。單裂縫,其孢大小為32.9微米×50.0微米,表面紋飾脊狀,孢子外壁光滑。周壁較厚,內層緊貼外壁,中層疏鬆,外層覆蓋在最外面形成孢子表面紋飾(有時外層很薄或不完全發育),紋飾類型屬脊狀紋飾:周壁表面形成脊狀褶皺,褶皺連成網狀或擬網狀或不相連。周壁內層較厚,具刺狀或疣狀紋飾。
胎生鐵角蕨形體變異較大,但其葉柄及葉軸近光禿或僅有少數紅棕色小鱗片,羽片片裂深達2/3,但從不深達主脈。

主要變種

棕鱗鐵角蕨Asplenium yoshinagae Makino)與胎生鐵角蕨不同之點為體形較小,植株高10-20厘米,羽片長1-2厘米,下部羽片的腋間往往有1個芽胞,能萌發出幼株。分布於中國浙江(昌化、遂昌、龍泉、天目山)、江西(宜春、安福、廣昌、井岡山)、福建(崇安)、湖北(合豐)、湖南(武崗)、廣東(乳源)、廣西(蒙山)、四川(天全)、雲南及西藏(察隅、樟木、定結)。生長在林下潮濕岩石上或樹幹下部。日本也有分布。該變種估墓燥植株較小,可能是一個生態型。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甘肅東南部(文縣、康縣)、浙江(昌化)、江西(武功山、井岡山、龍南、廣昌)、福建(崇安、建陽)、台灣、湖南(莽山、黔陽、新寧)、廣東(樂昌、曲江、梅縣、饒平、惠陽)、廣西(隆林、龍勝、興安、象縣、羅城、瑤山)、四川(天全、洪溪、雷波、大相嶺、峨眉山)、貴州(獨山、印江)、雲南(瀾滄、漾濞、貢山、鶴慶、麗江、雙柏、武定、永江、鎮康、屏邊、蒙自、景東、開遠、孟連、文山)、西藏(波密);尼泊爾、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600-2700米的密林下潮濕岩石上或樹幹上。喜溫暖陰濕環境,既不能接受強烈直射陽光,又不能置於濃蔭下,最適宜是全年都有中強光。在常溫下生長良好,適生溫度為18-22℃,最低溫度為7℃。

繁殖方法

採用小植株分離繁殖。胎生鐵角蕨可在成熟的葉片上長出小植株。初期好似一個小結,但很快長大,不久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新植株。取下小植株,置於腐殖質豐富的基質中,小心噴水,蓋上薄膜,保持濕潤,即可成活。

栽培技術

栽匪白肯培基質以腐殖土欠腿晚遙為主,可用腐葉上、園土按6:2混合。生長旺盛期須充分澆水,使盆土保持濕潤,不能缺水,冬季則保持盆土稍潮濕即可。為提高空氣濕度,可經常給植株噴水,最好用脫礦物質的軟水或雨水。需要中等光照,可放在光照好的起居室中,切忌烈日照射。冬天溫度一般為12℃,最低可到7-8℃。空氣濕度應在60%以上。生長季節每10-14天施一次薄肥,合理地施肥,植株會長出大量新葉;缺肥或空氣乾燥,可引起葉緣呈現棕色。一般2-3年換一次盆,盆的排水要好。

主要價值

胎生鐵角蕨的葉子奇特,大植株上長著小植株,可作中、小型盆栽。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甘肅東南部(文縣、康縣)、浙江(昌化)、江西(武功山、井岡山、龍南、廣昌)、福建(崇安、建陽)、台灣、湖南(莽山、黔陽、新寧)、廣東(樂昌、曲江、梅縣、饒平、惠陽)、廣西(隆林、龍勝、興安、象縣、羅城、瑤山)、四川(天全、洪溪、雷波、大相嶺、峨眉山)、貴州(獨山、印江)、雲南(瀾滄、漾濞、貢山、鶴慶、麗江、雙柏、武定、永江、鎮康、屏邊、蒙自、景東、開遠、孟連、文山)、西藏(波密);尼泊爾、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600-2700米的密林下潮濕岩石上或樹幹上。喜溫暖陰濕環境,既不能接受強烈直射陽光,又不能置於濃蔭下,最適宜是全年都有中強光。在常溫下生長良好,適生溫度為18-22℃,最低溫度為7℃。

繁殖方法

採用小植株分離繁殖。胎生鐵角蕨可在成熟的葉片上長出小植株。初期好似一個小結,但很快長大,不久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新植株。取下小植株,置於腐殖質豐富的基質中,小心噴水,蓋上薄膜,保持濕潤,即可成活。

栽培技術

栽培基質以腐殖土為主,可用腐葉上、園土按6:2混合。生長旺盛期須充分澆水,使盆土保持濕潤,不能缺水,冬季則保持盆土稍潮濕即可。為提高空氣濕度,可經常給植株噴水,最好用脫礦物質的軟水或雨水。需要中等光照,可放在光照好的起居室中,切忌烈日照射。冬天溫度一般為12℃,最低可到7-8℃。空氣濕度應在60%以上。生長季節每10-14天施一次薄肥,合理地施肥,植株會長出大量新葉;缺肥或空氣乾燥,可引起葉緣呈現棕色。一般2-3年換一次盆,盆的排水要好。

主要價值

胎生鐵角蕨的葉子奇特,大植株上長著小植株,可作中、小型盆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