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原變種
葉簇生;葉柄長10-20厘米,粗1.5-2.5毫米,灰綠色或灰禾稈色,上面有縱溝,疏被紅棕色狹披針形小鱗片(基部不呈流蘇狀),老則近光禿;葉片闊披針形,長12-30厘米,寬4-7厘米,頂部漸尖,一回羽狀;
羽片8-20對,互生或下部的對生,近平展,有短柄(長2-3毫米),各對羽片幾以等寬分開,下部數對不變短或略變短,中部的長2-3.5厘米,基部寬1-1.3厘米,菱形或菱狀披針形,通直或多少呈鐮刀狀,漸尖頭,基部極不對稱,上側截形,有顯著的耳狀突起,下側斜切而呈長楔形(基部1/4-1/3切去),邊緣有不規則的片裂,裂片頂部有鈍齒牙。葉脈兩面均明顯,隆起呈溝脊狀,側脈二回二叉,間有二叉,基部上側一至二脈常為多回二叉,極斜向上,彼此密接,不達葉邊。葉近革質,乾後草綠色,兩面均呈溝脊狀,幼時在羽片下面及羽片柄上均略被褐棕色的狹披針形鱗片,以後逐漸脫落;
葉軸禾稈色或下面為灰栗色,疏被紅棕色纖維狀小鱗片,上面有淺縱溝,在羽片的腋間往往有1枚被鱗片的芽胞,並能在母株上萌發。孢子囊群線形,長4-8毫米,成熟時為褐棕色,極斜向上,彼此密接,自主脈向外行,幾達葉邊,在羽片上部的緊靠主脈,幾與主脈平行,在主脈兩側各排成整齊的一行,在中部以下的為不整齊的多列;
囊群蓋線形,灰棕色,膜質,全緣,生於小脈上側的開向主脈,生於下側的開向葉邊,宿存。染色體2n=144。
本變種與原變種不同之點為體形較小,植株高10-20厘米,羽片長1-2厘米,下部羽片的腋間往往有1個芽胞,能萌發出幼株。染色體2n=144。
生長環境
生長於林下潮濕岩石上或樹幹下部。
分布範圍
產自浙江(昌化、遂昌、龍泉、天目山)、江西(宜春、安福、廣昌、井岡山)、福建(崇安)、湖北(合豐)、湖南(武崗)、廣東(乳源)、廣西(蒙山)、四川(天全)、雲南及西藏(察隅、樟木、定結)。日本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