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陽虛

胃陽虛證,指陽氣不足,胃失溫煦,以胃脘冷痛、喜溫喜按、畏冷肢涼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又名胃虛寒證、胃陽虧虛證。常見於胃脘痛、嘔吐、噎膈等疾病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胃陽虛證
  • 其他名稱:胃虛寒證、胃陽虧虛證
  • 治法:溫胃散寒
  • 相關疾病:胃脘痛、嘔吐、噎膈等
  • 方劑:黃芪建中湯、小建中湯
病因,辯證要點,臨床表現,症情分析,治法,常用中藥,方劑,常見病,

病因

本證多因飲食失調,嗜食生冷,或過用苦寒、瀉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陽氣自衰,或久病失養,其他臟腑病變的影響,傷及胃陽所致。

辯證要點

本證以胃脘冷痛、喜溫喜按,畏冷肢涼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臨床表現

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時止,喜溫喜按,食後緩解,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

症情分析

胃陽不足,虛寒內生,寒凝氣機,故胃脘冷痛;性屬虛寒,故其痛綿綿不已,時作時止,喜溫喜按,食後、按壓、得溫均可使病情緩解;受納腐熟功能減退,水谷不化,胃氣上逆,則食少,嘔吐清水或夾不消化食物;陽虛氣弱,全身失於溫養,功能減退,則畏寒肢冷,體倦乏力;陽虛內寒,津液未傷,則口淡不渴;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為虛寒之象。

治法

溫胃散寒。

常用中藥

黃芪、桂枝、白芍、生薑、大棗、飴糖、炙甘草。

方劑

黃芪建中湯、小建中湯。

常見病

1、胃脘痛 臨床多見胃脘隱隱作痛,常在空腹時反覆發作,得食、得溫、得按則痛減,畏進冷食,伴泛吐清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脈弱等。治宜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方用黃芪建中湯。若泛吐清水多者,可見陳皮、半夏、茯苓以降逆和胃,若胃寒痛甚者,可加良附丸。
2、嘔吐 以嘔吐清水為主或進食稍多,或生冷不適發生嘔吐,伴面色晄白,畏寒喜暖,四肢欠溫,口乾而不欲飲,舌質淡,苔薄膩,脈濡弱。治宜溫胃止嘔,方用小建中湯去飴糖,加生薑、半夏、陳皮等。
3、噎膈 其特點是吞咽受阻,飲食不下,泛吐涎沫。伴畏寒肢冷,脘腹脹悶,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溫胃散寒,降逆止嘔,方用黃芪建中湯加人參、乾薑、旋覆花、代赭石等藥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