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名詞。指胃的津液,同胃陰。葉天士《外感溫熱篇》:“舌淡紅無苔者,或乾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參胃陰條。 ...
胃陰虛,證名。胃的陰液不足所出現的證候。見《類證治裁·脾胃》。又稱胃陰不足。由胃熱、胃火熾盛,或溫熱病耗傷胃陰所致。證見口乾唇燥,嘈雜,乾嘔,飲食...
氣火上逆 肺胃陰虛,津失上承:口渴,咽喉乾燥,舌紅少苔,脈虛數。治法:滋養肺胃,降逆和中。 中文名:麥門冬湯 出處:《金匱要略》 成分:麥門冬七升、 半夏...
本證見於溫病氣分後期,為邪熱已退(或漸退),而肺胃津傷未復之候,病情屬虛,病位在肺胃。以乾咳,口乾舌燥而渴,舌光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多見於風溫...
金師在論治皮膚病熱症後期,若見舌苔黃燥咽乾口渴,認為胃津已耗。必先以益胃湯加減組方。常重用生地、玄參;再以南北沙參配石斛養胃陰生津液;還喜加入天花粉,...
證名。因脾胃實熱灼津所致口渴之證。見《聖濟總錄》卷五十九。證見胸膈煩悶,口渴引飲。治宜清胃生津,用豬肚丸、赤茯苓散、玉女煎等方。 ...
肝氣犯胃又名肝胃不和證、肝胃氣滯證。是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寒邪內犯肝胃而發病。臨床以胸脅胃脘脹滿...
胃水腫一般見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造成胃部黏膜刺激引起的液體滲出引起水腫,可以出現疼痛,消化不良,食慾下降等。...
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導致,臨床以胸脅胃脘脹滿疼痛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胃脘痛、嘔吐、呃逆、肝氣犯胃證 脅痛,以及西醫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
健脾和胃:治法。針對脾胃虛弱、脾胃不和之證,採用補益脾氣,調和脾胃之氣,達到脾升胃降的治法。適用於胃脘痞滿,隱痛綿綿,食入不化,便溏等。常用藥物有人參、...
痿證,中醫病症名。是指肢體痿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的一類病證。病因有外感與內傷兩類。外感多由溫熱毒邪或濕熱浸淫,耗傷肺胃津液而成。內傷多為飲食或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