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中寒冷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過食生冷,或濫服寒涼藥物,寒氣蘊蓄於胃,循手太陰之脈上動於膈所表現出來的呃聲沉緩有力,喜食熱飲,舌苔白潤,脈遲緩一類病證。常見於呃逆,相當於西醫病名單純性膈肌痙攣。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臨床表現,治法,方劑,常用中藥,常用腧穴,常見證型,預防與調護,轉歸預後,
病因病機
多由過食生冷,或胃本積寒,以致寒邪阻遏,胃氣不降,上逆作呃。
辨證要點
胃居膈下,其氣以降為順,胃與膈有經脈相連屬,胃中寒氣內蘊,胃失和降,上逆動膈,胃失和降,故見呃聲沉緩有力,喜食熱飲;寒性凝滯,易阻滯氣血,不通則痛,故見胸膈及胃脘不舒;舌苔白潤,脈遲緩為胃中寒冷之象。
臨床表現
呃聲沉緩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熱則減,遇寒更甚,進食減少,喜食熱飲,口淡不渴,舌苔白潤,脈遲緩。
治法
溫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劑
丁香散加減。
常用中藥
丁香、乾薑、香附、陳皮、蓽茇。
常用腧穴
足三里、內關、中脘、膈俞、粱門。
常見證型
呃逆。
預防與調護
1. 應保持精神舒暢,避免暴怒、過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2. 注意寒溫適宜,避免外邪侵襲。
3. 飲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膩之品,避免饑飽無常,發作時應進食易消化食物。
轉歸預後
本病之初以實證為主,日久則為虛實夾雜證或純為虛證。寒邪為病者,胃中寒冷損傷陽氣,日久可致脾胃虛寒之證。
呃逆一證,輕重預後差別極大,如屬單純性呃逆,偶然發作,大都輕淺,預後良好;若出現在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病情多較重;如見重病後期,正氣需甚呃逆不止,呃聲低微,氣不得續,飲食不進,脈沉細伏,多屬胃氣將絕,元氣欲脫的危候,極易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