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上端有三個骨骺,即肱骨頭、大結節及小結節,順序於1歲、3歲及5歲出現骨骺,於5~8歲三個骨骺融合成為肱骨上端一個骨骺,至19~21歲骨骺與肱骨幹融合。因此,肱骨上端骨骺分離多見於7~18歲;以後成人可發生肱骨解剖頸骨折。
由於肱骨上端在額狀面上肱骨幹骺端形成15°左右的後傾角,骨骺中心位於骺板的內後側,因此,沿肱骨幹向上傳導的暴力作用於骺板,產生剪下應力,造成骨折線呈斜形,前外側部分經過骺板面骨骺分離,後內側部分經過乾骺端時,形成一個三角形骨片,骨折線傾斜程度隨年齡而異,年齡越大則骨折線經過骺板之橫行距離越短,乾骺端骨折片越大,且使傾斜面距離越長,骨折端越不穩定。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epiphysiolysis ofthe upper end of humerus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青少年
- 常見發病部位:肱骨
- 常見病因:跌倒時,上肢外展及前屈、外旋及內旋位,暴力沿肱骨向上傳導作用於骺板或肱骨解剖頸所致。
- 常見症狀:局部腫脹明顯,可有皮下淤血,部壓痛及傳導叩痛,活動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