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肥粒鐵
- 外文名:ferrite
- 別稱:鐵素體或α-Fe
- 解釋:鋼鐵的一種顯微組織
- 晶格類型:體心立方
形態成分,主要性能,套用研究,相關拓展,γ-Fe,δ-Fe,
形態成分
肥粒鐵晶界圓滑,晶內很少見孿晶或滑移線,顏色淺綠、發亮,深腐蝕後發暗。鋼中肥粒鐵以片狀、塊狀、針狀和網狀存在。
這部分肥粒鐵稱為先共析肥粒鐵或組織上自由的肥粒鐵。隨形成條件不同,先共析肥粒鐵具有不同形態,如等軸形、沿晶形、紡錘形、鋸齒形和針狀等。肥粒鐵還是珠光體組織的基體。在碳鋼和低合金鋼的熱軋(正火)和退火組織中,肥粒鐵是主要組成相;肥粒鐵的成分和組織對鋼的工藝性能有重要影響,在某些場合下對鋼的使用性能也有影響。
肥粒鐵的結晶構造是體心立方,也就是在正立方體晶格的八個角各有一個原子,在中心還有一個原子。由於原子晶格間距很小,很難溶進碳原子,在727°C的共析點時只能溶進約0.02%的碳,在常溫時只能溶進0.006%,因此肥粒鐵的性質和純鐵相似,強度與硬度都是鋼鐵組織中最軟的,勃氏硬度只有約HB80,但是富於延展性,實際上純鐵也可說是由肥粒鐵構成。
由於碳原子將近是結晶格子空隙的兩倍大,溶進肥粒鐵中的碳原子會受到很大的應力,因此肥粒鐵中溶有愈多的碳,其強度也就愈高,而延展性則下降。純鐵從高溫的沃斯田鐵狀態冷卻到911°C時,就會變態成肥粒鐵。鋼則會在冷卻到變態溫度時,因含碳量不同而先析出肥粒鐵或雪明碳鐵。由於沃斯田鐵的密度較肥粒鐵高,因此在發生變態時,鋼鐵材料會發生膨脹。
主要性能
純肥粒鐵組織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但強度和硬度都很低;冷加工硬化緩慢,可以承受較大減面率拉拔,但成品鋼絲抗拉強度很難超過1200MPa。由於肥粒鐵含碳量很低,其性能與純鐵相似,塑性、韌性很好,伸長率δ=45%~50%。強度、硬度較低,σb≈250MPa,而HBS=80。
純鐵在912℃以下為具有體心立方晶格。碳溶於α-Fe中的間隙固溶體稱為肥粒鐵,以符號F表示。由於α-Fe是體心立方晶格結構,它的晶格間隙很小,因而溶碳能力極差,在727℃時溶碳量最大,可達0.0218%,隨著溫度的下降溶碳量逐漸減小,在600℃時溶碳量約為0.0057%,在室溫時溶碳量約為0.0008%。因此其性能幾乎和純鐵相同,其機械性能如下:
抗拉強度 180—280MN/平方米
屈服強度100—170MN/平方米
延伸率 30--50%
斷面收縮率 70--80%
衝擊韌性 160—200J/平方厘米
硬度 HB 50—80
由此可見,肥粒鐵的強度、硬度不高,但具有良好的塑性與韌性。
肥粒鐵的顯微組織與純鐵相同,呈明亮的多邊形晶粒組織,有時由於各晶粒位向不同,受腐蝕程度略有差異,因而稍顯明暗不同。
肥粒鐵在770℃以下具有鐵磁性,在770℃以上則失去鐵磁性。
(肥粒鐵的居里點為770℃)
套用研究
從組織形貌及織構強弱上分析壓縮樣品中心與邊緣應變數的差異,並探討這種形變不均勻性對肥粒鐵超細化過程及再結晶過程的影響。
研究表明,低碳鋼在A3~Ar3之間大應變可實現肥粒鐵的超細化。觀察到A3以上大應變後的淬水組織中心區也存在一些等軸肥粒鐵。根據肥粒鐵的等軸狀,以及從形變可提高奧氏體自由能的角度考慮,因此認為A3以上可形變誘導出肥粒鐵。
相關拓展
γ-Fe
γ-Fe是溫度在912℃~1394℃的純鐵,晶格類型是面心立方晶格。而α-Fe是體心立方晶格,由於面心比體心排列緊密,所以由前者轉化為後者時,體積要膨脹。純鐵在室溫下是體心立方結構,稱為α-Fe。將純鐵加熱,當溫度到達912℃時,由α-Fe轉變為γ-Fe,γ-Fe是面心立方結構。繼續升高溫度,到達1390℃時,γ-Fe轉變為 δ-Fe,它的結構與α-Fe一樣,是體心立方結構。純鐵隨著溫度增加,由一種結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這種現象稱為同素異構轉變。
不存在β-Fe。自從Osmond在1885 年首次提出β-Fe 以來,直到1922 年Westgren 和Phragmén 用高溫X射線衍射證明β-Fe 與α-Fe 有相同的體心立方結構為止,在很長時間內,冶金學家一直為鋼為什麼在淬火後變硬而爭論不休。同素異構派(Allotropist)認為是α-Fe →β-Fe 相變的結果,而碳派(Carbonist)認為是碳的作用,各執一詞。儘管β-Fe 的存在被否定了,同素異構相變(γ-Fe →α′-Fe) 還是存在的,它與四方畸變的α′-Fe 中固溶碳都是鋼在淬火後變硬的必要條件。
δ-Fe
δ-Fe是高溫鐵素體,由液態鐵冷卻到1538攝氏度發生結晶,液態鐵轉變為δ-Fe,C在δ-Fe中的最大溶解度為0.17%。
δ鐵素體作為高溫鐵素體,在常溫下相對少見,但在一些不鏽鋼中,仍然由δ鐵素體保留到常溫下。但由於δ鐵素體較脆,在加工中易引發裂紋,並且容易引發點腐蝕,所以一般都是作為有害相加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