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莢(中藥)

肥皂莢(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肥皂莢,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肥皂莢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的果實。具有滌痰除垢,解毒殺蟲之功效。用於咳嗽痰壅,風濕腫痛,痢疾,腸風,便毒,疥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肥皂莢
  • 別稱:肉皂莢、肉皂角、肥豬子、獨兒粑皂角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肥皂莢屬
  • :肥皂莢
  • 分布區域: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
  • 採集時間:10月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效

滌痰除垢,解毒殺蟲。

主治

用於咳嗽痰壅,風濕腫痛,痢疾,腸風,便毒,疥癬。

相關配伍

1、治腸風:肥皂(獨牙者),燒灰存性。以一片研末,糕糊丸,一片為末,飲湯調吞下。(《普濟方》)
2、治便毒初起:肥皂搗爛敷之。(《綱目》引《簡便單方》)
3、治頭耳諸瘡,眉癬,燕窩瘡:肥皂(煅存性)一錢,枯礬一分。研勻,香油調塗之。(《綱目》引《摘玄方》)
4、治癬瘡不愈:川槿皮煎湯,用肥皂莢去核及內膜,浸湯。時時搽之。(《綱目》引《簡便單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調塗。

使用注意

胃虛食欲不振者慎服。

採集加工

10月採收,陰乾。

形態特徵

肥皂莢又名:肥皂樹。喬木,高5-12m,無刺。二回羽狀複葉,具羽片6-10;小葉20-24枚,長圓形至長橢圓形,長1.5-4cm,寬1-1.5cm,先端圓或微缺,基部略呈斜圓形,兩面密被短柔毛。總狀花序頂生,花雜性,白色或帶紫色;花梗下垂;花萼長5-6mm,有10脈,密被短柔毛,裂片5,披針形;花瓣5,較萼略長;雄蕊10,5長5短;子房長橢圓形,無毛,無子房柄。莢果長橢圓形,長7-12cm,寬3-4cm,扁或肥厚,具種子2-4顆。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坡雜木林中、岩邊或村旁。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莢果長橢圓形,長7-12cm,寬3-4cm,先端有短喙,扁平或肥厚,外表紫棕色,光滑無毛,內有種子2-4。種子近球形,稍扁,黑色,直徑約2cm。氣辛,味辛辣。以肥厚飽滿者為佳。

相關論述

1、論肥皂莢功擅除痰滌垢:(1)繆希雍:“凡腸胃有垢膩穢惡之氣,郁於中則外生瘰癧惡瘡腫毒;泄於外則為腸風,下痢膿血。肥皂莢專能蕩滌垢膩,宣通穢積,腸胃潔淨則諸證自除也。”(《本草經疏》)(2)張石頑:“肥皂莢,除頑痰垢膩,不減二皂(牙皂、長皂)。痴病勝金丹用之,亦取涌發,不使砒性留於腸胃之意。”(《本經逢原》)
2、論肥皂莢性滑礙胃,倪朱謨:“宋人言能滑腸去垢,消積止痢之藥也。其滑而去滯,能消積止痢之意明然矣,但質性滑利,而氣臭焦腐,聞之令人作嘔,雖炒製得宜,終不免於損胃,如胃弱少食、不食之疾,宜忌用之。”(《本草匯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