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陰不足證

肝陰不足證,中醫病證名。指陰液虧損,肝失濡潤,陰不制陽,虛熱內擾,以頭暈、目澀、脅痛、煩熱等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肝陰不足證
  • 常見病因:情志不遂,溫熱病後期,或腎陰不足
  • 常見症狀:頭暈、目澀、脅痛、煩熱等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法,常用中藥,常見病證,常用腧穴,預防調護,

病因

情志不遂,溫熱病後期,或腎陰不足。

病機

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所導致的肝之陰液虧虛而內熱上擾證候。症見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或脅肋隱隱灼痛,或手足蠕動等。

辨證要點

眩暈、頭痛綿綿、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弦細或弦數。

治法

柔肝養陰。

常用中藥

枸杞子、菊花、熟地黃、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常見病證

1.情志不遂,氣鬱化火
臨床表現:病起生氣或與人爭吵後,證見脅痛,噯氣,吞酸吐苦,口燥咽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暈耳鳴,兩目乾澀或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疏肝理氣。
常用方劑:一貫煎加減。
常用中藥:北沙參、麥冬、當歸身、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
2.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
臨床表現:病起溫熱病後,證見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乾,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手足蠕動或痿軟,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育陰潛陽。
常用方劑:大補陰丸加減。
常用中藥:熟地黃、知母(鹽炒)、黃柏(鹽炒)、龜甲(醋炙)、豬脊髓。
3.肝腎不足,水不涵木
臨床表現:頭目眩暈,兩目乾澀,視力減退,腰膝酸軟,自汗盜汗,口燥咽乾,舌光少苔,脈細。
治法:滋補肝腎。
常用方劑:左歸丸加減。
常用中藥:熟地黃、菟絲子、牛膝、龜板膠、鹿角膠、山藥、山茱萸、枸杞子。

常用腧穴

太沖、肝俞等。

預防調護

1.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2.少食辛辣及熱性食物,如辣椒、大料、牛羊肉。
3.忌菸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
4.可以適當吃一些滋陰潤燥之品如:鴨肉、豬肉、牛奶、甲魚、龜肉、干貝、海參、蛤蜊、蚌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