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血瘀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情志致病,使肝氣不舒,脾氣鬱結,導致肝脾氣機阻滯。繼則由氣及血,使血行不暢,經隧不利,脈絡瘀阻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病證。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法,常用中藥,常見病證,肝脾血瘀型 鼓脹,肝脾血瘀型 積聚,常用腧穴,預防調護,轉歸,
病因
情志抑鬱,氣滯血瘀。
病機
情志致病,使肝氣不舒,脾氣鬱結,導致肝脾氣機阻滯。繼則由氣及血,使血行不暢,經隧不利,脈絡瘀阻。若偏重於影響氣機的運行,則為聚;氣血瘀滯,日積月累,凝結成塊則為積。同時,肝氣鬱結,橫逆乘脾,脾失健運,水濕不化,以致氣滯、血瘀交阻,水停腹中,形成鼓脹。
辨證要點
脘腹堅滿,面色晦暗黧黑,舌質紫暗,脈細澀。
治法
祛瘀軟堅,佐以扶正健脾。
常用中藥
當歸、川芎、桃仁、三棱、莪術、石見穿、香附、烏藥、陳皮、人參、白朮、黃精、甘草。
常見病證
肝脾血瘀型 鼓脹
臨床表現:腹大堅滿,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張,脅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頭頸胸臂等處可見紅點赤縷,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膚甲錯,口乾飲水不欲下咽,舌質紫暗或邊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常用方劑:調營飲。
常用中藥:川芎、赤芍、大黃、莪術、延胡索、當歸、瞿麥、檳榔、葶藶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陳皮、官桂、細辛、甘草。
針灸瀉法:足三里、太沖、曲泉、期門。
肝脾血瘀型 積聚
臨床表現:腹部積塊漸大,按之較硬,痛處不移,飲食減少,體倦乏力,面黯消瘦,時有寒熱,女子或見經閉不行,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滑或細澀。
治法:祛瘀軟堅,補益脾胃。
常用方劑:膈下逐瘀湯、六君子湯。
常用中藥:當歸、川芎、桃仁、三棱、莪術、香附、烏藥、陳皮、人參、白朮、黃精、甘草。
針灸瀉法:足三里、太沖、曲泉、期門。
常用腧穴
足三里、太沖、曲泉、期門等。
預防調護
1、注意保暖,避免反覆感邪。
2、宜安心靜養,避免郁怒傷肝。
3、飲食上應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鮮蔬菜。
4、注意勞逸適度,避免過勞。
轉歸
聚證的預後一般較好,而積證的預後一般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