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提肌

肛提肌

為一對四邊形薄扁肌,起於恥骨後面與坐骨棘之間的肛提肌腱弓,纖維行向內下,止於會陰中心腱、直腸壁、尾骨和肛尾韌帶,左右聯合成漏斗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肛提肌
  • 外文名:levator ani
  •  組成:髂骨尾骨肌 恥骨直腸肌 恥骨尾肌
  •  分布:左右對稱性排列,中線連合
形態,分類,肛提肌的形態及功能意義,

形態

按其纖維起止和排列可分為四部分:①前部肌束夾持前列腺尖的兩側,為前列腺提肌levatorprostatae(男);或夾持尿道及陰道兩側,為恥骨陰道肌pubovaginalis(女);②起自恥骨盆面的肌束位於其他部分的上方,後行繞過直腸肛管交界處兩側和後方,與對側肌纖維連線,構成"U”形泮,為恥骨直腸肌puborectalis,它可拉直腸肛管交界處向前,有肛門括約肌的作用;③起自肛提肌腱弓中份、後份和坐骨棘盆面的為恥尾肌pubococcygeus和④髂尾肌iliococcygeus,都止於尾骨側緣及肛尾韌帶,有固定直腸的作用。(由恥尾肌、髂尾肌和坐尾肌組成。)是寬而薄的肌束,上面蓋有盆膈上筋膜,下面附有盆膈下筋膜,左右兩側肛提肌連合成漏斗狀,形成盆膈,封閉骨盆下口的大部分,承托盆腔臟器,並將骨盆直腸間隙與坐骨直腸間隙分隔。此肌是隨意肌。受陰部神經叢、肛鬥神經及會陰神經的分支支配。肛提肌是由髂骨尾骨肌、恥骨直腸肌、恥骨尾肌共同組成。

分類

肛提肌是盆底的主要肌肉,兩側肛提肌附著於盆壁內側面,左右對稱性排列,中線連合,呈向下的漏斗狀。根據其肌纖維的排列,可分為兩部分:
(1)髂骨尾骨肌:主要起自肛提肌腱弓後部和坐骨棘,向後下內方向走行,止於尾骨側緣和肛尾縫。髂骨尾骨肌為一退化的肌肉,一般較薄弱,甚至完全缺如或大部分為纖維組織所代替。
(2)恥骨尾骨肌:為肛提肌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自恥骨弓後面和肛提肌腱弓前部。此肌內側部纖維向後行,外側部纖維向後內行。其最內側肌束在男性經前列腺兩側止於會陰體,亦名恥骨前列腺肌;在女性此肌沿尿道和陰道兩側行,圍繞陰道形成U形袢,有纖維止於陰道壁,也有纖維止於會陰體,此肌束稱為恥骨陰道肌,可牽引陰道後壁向前,協助陰道括約肌使陰道口縮小。

肛提肌的形態及功能意義

對肛提肌的形態學認識,多數學者注重其肌纖維的起止和方向,並以此為依據對肛提肌進行分部和命名,然而由於沒有認識到肛提肌纖維束分層鋪展、呈疊瓦狀的排列方式與肛提肌整體形態之間的關係,使得有些並不在一起的肌束被命名為一塊肌,而又將本來應視為一體的肌束分開來命名,造成形態學描述的含糊、混亂和認識的爭議,即使經典專著對肛提肌的描述,Ayoub甚至指出,沒有任何文獻報導對恥骨直腸肌的描述與其本人的解剖觀察相對應。通過反覆詳細的觀察、分析認為,了解肛提肌肌束的排列規律是認識肛提肌形態和分部及肛周結構相互間關係的關鍵,也是區分肛周肌群、判斷其歸屬的重要指標,肛周諸多有爭議的結構多與此有關(部分問題將在另文中討論)。
本文根據肛提肌肌束的層次將其在整體上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包括恥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恥骨尾骨肌不象經典專著描述的那樣包括前列腺提肌(或恥骨陰道肌),因這部分肌束並不在這一層次。下層為恥骨直腸肌,此肌也不象傳統描述的那樣僅為一圍繞肛直曲後側的扁帶樣肌袢,還應包括前列腺提肌(或恥骨陰道肌)和加入會陰淺橫肌、肛門外括約肌、聯合縱肌等部分的肌束,恥骨直腸肌在起始處位於恥骨尾骨肌的前、下、外側,由一較厚而狹窄的肌束向後、下方展開,肌束分離形成各自的分部。肌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從功能上也應將恥骨直腸肌各部視為一個整體,因為它們比肛提肌上層部分更直接、明顯地作用於肛直腸,特別是會陰體部(即前列腺提肌或恥骨陰道肌)和肌袢部兩部是肛直曲形成和維持的有效動力肌,前者向前、上牽拉會陰體而作用於肛管前壁上部(會陰體與之緊密愈著);後者向前、上牽拉肛直曲後側。由於肛管下端被肛尾韌帶固定,兩者作用的結果是使肛直曲部的前、後壁同時加曲,因而與肛管直腸前、后角的形成和維持有關。
恥骨直腸肌與恥骨尾骨肌之間在前半部無明顯的分界,但在肛直腸結合部後外側,兩肌內、外重疊的肌袢間有一疏鬆間隙存在,此間隙是區分兩肌的重要解剖標誌。此間隙的出現可能與兩肌袢的牽拉方向和作用不同有關,恥尾肌袢向前、上方牽拉直腸,主要對直腸壺腹起承托作用;而恥直肌袢則部分受會陰體部的影響,向前略呈水平方向牽拉肛直曲後部,主要與肛直曲的形成和維持有關。此間隙為恥直肌袢的活動提供了“滑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