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膈

盆膈

骨盆的後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和內、外筋膜構成,封閉骨盆後口的大部分。家畜雖不很發達,但腹內壓增大時仍有固定盆腔器官的重要作用,如功能失常可引起直腸脫或陰道、子宮脫。盆膈與薦結節闊韌帶和坐骨結節之間,形成錐體形坐骨直腸窩,尖在尾骨肌起始於坐骨棘處,底在肛門兩側的皮膚和淺筋膜下;年輕和營養良好的個體,窩內填充有脂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盆膈
  • 外文名:pelvic diaphragm
  • 又稱:盆底
  • 肛提:肌扁而薄
  • 恥管直腸
1、盆膈的解剖結構:,

1、盆膈的解剖結構:

盆膈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其上方和下方的筋膜構成,它將盆腔和會陰隔開。盆膈構成漏斗形或吊床形的盆腔底,正中切面似一個倒置的V字形,並形成坐骨肛門窩的頂。
坐骨肛門窩(坐骨直腸窩)圍繞著肛管壁,是位於肛區皮膚和盆膈之間的楔形腔隙。窩的最高點位於肛提肌閉孔筋膜起點的上方。坐骨肛門窩下寬上窄,充填大量脂肪和疏鬆結締組織。兩個坐骨肛門窩通過肛門尾骨韌帶上方的肛後深隙相交通,肛門尾骨韌帶是位於肛管和尾骨間的纖維結構。每個坐骨肛門窩的邊界為:側方是坐骨和閉孔內肌的下部,被覆有閉孔筋膜;中間是肛管的肛提肌下降部和肛門外括約肌的包繞部;背側是骶結節韌帶和臀大肌;腹側是尿道外括約肌和會陰深橫肌及其筋膜。陷窩的這些部分,位於會陰膜的上方,稱為坐骨肛門窩的腹側隱窩。
坐骨肛門窩有堅實的纖維束橫過,並且充填大量脂肪,稱坐骨肛門窩脂肪體。這部分脂肪體支撐著肛管但易擠壓,因而排便時肛管能充分擴張。坐骨肛門窩的側壁含有陰部內血管和陰部神經。這些血管和神經向後分別移行為直腸下血管和神經,穿過坐骨肛門窩,走向淺部,分布於肛門外括約肌和肛周皮膚。脊神經的S2和S3的穿支及S4的會陰支也穿過坐骨肛門窩。
在坐骨肛門窩的外側壁,閉孔內肌中部表面的筋膜內,有一管狀裂隙,稱陰部管。陰部內動、靜脈和陰部神經及支配閉孔內肌的神經從坐骨棘下方的坐骨小切跡進入陰部管。
陰部神經是會陰部的主要支配神經。向陰部管的遠端走行中,陰部神經的分支形成會陰神經和陰莖或陰蒂神經。這些神經走行於陰部內動脈的腹側。
會陰淺神經分為陰囊或陰唇支,會陰深神經支配會陰深隙和淺隙的肌肉、陰道前庭的皮膚和陰道下份的黏膜。直腸下神經在陰部管的入口處,起源於陰部神經,並穿過坐骨肛門窩到達肛門。直腸下神經支配肛門外括約肌和肛周皮膚,並與陰囊或陰唇背側及會陰神經相交通。陰莖或陰蒂背神經是陰部神經的感覺分支,穿過會陰深隙,到達支配區。
肛管是從盆膈上部到肛門的大腸終末段。肛管(2.5~3.5cm長)在恥骨直腸肌形成的U形懸帶水平,起始於直腸壺腹狹窄部。肛管終止於肛門,即消化道的外口。肛管被肛門內、外括約肌環繞,從肛尾韌帶和會陰體之間行向後下方。肛管除排便時,均處於空虛狀態。在排便前,肛門內、外括約肌鬆弛。
肛門外括約肌屬於隨意肌,形成肛管下2/3的環狀條帶。肛門外括約肌的上部與恥骨直腸肌相融合且主要受起自S4的直腸下神經支配。
肛門內括約肌是圍繞肛管下2/3的非隨意肌。它是一個增厚的環形肌層,由盆腔內臟神經的副交感纖維支配。內括約肌通常保持緊張性收縮以防止液體和氣體漏出;然而,當糞便或氣體擴張直腸壺腹部時,肛門內括約肌鬆弛,不排便時,恥骨直腸肌和肛門外括約肌則持續收縮。
在肛管的內部,黏膜的上半部有數條縱向的嵴,稱肛柱。肛柱內含有直腸上動脈和靜脈的終末支。肛直腸線位於肛柱的上端,是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在這個位置,較寬的直腸壺腹部在穿過盆膈時陡然變窄了。肛柱的下端是連續的肛瓣。肛瓣的上方有一些小的隱窩,稱肛竇。當排便時,肛竇受到擠壓,排出黏液以助於糞便從肛管排出。肛瓣下方的鋸齒狀線形成了一條不規則的齒狀線。齒狀線是肛管的上部(起源於胚胎時期的後腸)和下部(起源於胚胎期的原肛)的連線處。肛管齒狀線上、下兩個部分的神經支配和靜脈、淋巴回流是不同的。正是由於它們的胚胎起源的不同導致了它們在這些方面的差異。
肛管的血液供給直腸上動脈供應齒狀線以上的肛管。兩支直腸下動脈供應齒狀線以下的肛管及包繞肛管的肌肉和肛周皮膚。直腸中動脈則通過與直腸上、下動脈形成吻合支來補充肛管的血供。
肛管的靜脈和淋巴回流直腸內靜脈叢匯集齒狀線上、下兩部分的血液。在齒狀線以上,直腸內靜脈叢主要匯入腸系膜下靜脈的直腸上靜脈支和門靜脈系統。在齒狀線以下,直腸內靜脈叢圍繞著肛門外括約肌的邊緣,主要匯入腔靜脈系統的直腸下靜脈。髂內靜脈的直腸中靜脈支,主要匯集壺腹部外肌層的血液並與直腸上下靜脈形成吻合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