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雞體形較大,外形渾圓,其特點是前期生長快,早熟易肥,抗病耐粗,適應性強。經育肥後的閹雞肉嫩脂黃、鮮美特香,被稱作“紅毛大閹雞”。蕭山雞是中國八大名雞之一,早在春秋時代,民間土種雞被擇優選入越王宮中,作觀賞玩樂之用,逐漸形成性狀良好的雞種,名為"越雞",後由宮中傳至民間,再經精心培育而成為今日的蕭山雞,故其飼養歷史已達2000餘年。
基本介紹
產地和分布,品種形成,體型外貌,生產性能,產肉性能,產蛋性能,繁殖性能,評價和展望,
產地和分布
蕭山雞又名“越雞”。素以體大、味美著稱,特點是早期生長較快,早熟,易肥,屠宰率高。原產地是浙江省蕭山縣,以瓜瀝、義蓬、坎山、靖江、城北等鄉所產的雞種為最佳,分布於杭嘉湖及紹興地區。當地民眾稱蕭山雞為"沙地大種雞"。現有飼養量約為150萬隻。
品種形成
原產地南部和西部多山,中部河流縱橫,東北部系錢塘江淤積而成。產區土質為沙質換土,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6℃,無霜期為243天,年日照時數達1700小時,年降水量為1326mm左右。南部是以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區,北部是以棉麻為主的經濟作物區。過去農家居住分散,屋前屋後設有大小不等的竹園,故有優越的放養家禽的條件。農戶多自繁自養,普遍選留個體大的紅、黃羽公雞和產蛋多、產褐殼大蛋的黃羽母雞作種。並有飼養閹雞的習慣,經肥育後的閹雞皮脂淡黃色,肉質細嫩鮮香,為節日饋贈親友和宴請賓客的佳品。1952-1959年,浙江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對蕭山雞進行了長期的系統選育工作。1976年,杭州市成立了蕭山雞選育協作組,繼續做好保種和推廣工作。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使蕭山雞形成為具有獨特肉用性能的肉用型雞種。
體型外貌
蕭山雞體型較大,外形近似方而渾圓。
初生雛羽淺黃色,較為一致。
母雞體態勻稱,骨胳較細。全身羽毛基本黃色,但麻色也不少。頸、翼、尾部間有少量黑色羽毛。單冠紅色,冠齒大小不一。肉垂、耳葉紅色。眼球藍褐色,虹彩橙黃色。喙、脛黃色。
生產性能
產肉性能
生長速度:蕭山雞早期生長速度較快,特別是2月齡閹割後的閹雞更快。但長羽速度慢。
屠體皮膚黃色,皮下脂肪較多,肉質好而味美。
產蛋性能
開產日齡:據1979年蕭山縣食品公司雞場資料,母雞的開產日齡平均為185.4天,開產體重為1.86kg。另據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同年測定,開產日齡平均為163.6d,開產體重為1.75kg。
產蛋量:產蛋量因飼養管理條件不同,個體間差異很大。據1979年在原產地調查統計,母雞年產蛋量為110個左右。又據同年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測定,年產蛋量為132.5個。
蛋的品質:平均蛋重為的56g,蛋殼褐色。蛋殼厚度為0.31mm。蛋形指數為1.39。蛋的組成,蛋白占55.80%,蛋黃占32.44%,蛋殼占11.76%。
繁殖性能
繁殖力:公母配種比例通常為1:12,種蛋受精率為84.85%。據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從蕭山雞選育群的測定,1980-1981年的種蛋受精率分別為 90.05%和90.95%,受精蛋孵化率分別為85.99%和89.53%,入孵蛋孵化率分別為77.43-81.43%。
就巢性:母雞就巢性強,平均每年就巢約4次,高的達8次之多,每次就巢約10天,長的達月余,對產蛋的影響較大。
成活率:雛雞30日齡成活率為86-90%。
評價和展望
蕭山雞是我國較大的地方雞種之一,肉質優良,體型勻稱,特別是閹雞聞名於江、浙一帶。但與雜交肉雞相比,其早期生長速度和屠宰率尚不夠理想。今後除繼續選育提高外,應利用它作為雜交育種素材,以生產配套雜交的優質黃羽肉雞。
蕭山雞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肉雞類型,經過多年的提純復壯選育,形成了性狀上各具突出優點的專門化品系,或以生長速度見長,或以肉質鮮美著稱,或產蛋性能較佳。這些專門化品系的建立豐富了蕭山雞品種結構,加速了現有蕭山雞品種的改良,為蕭山雞配套系選育奠定了基礎。
作為家禽生產企業,要做專做大做強,除了在飼料飼養、疾病防治、管理控制上下功夫外,更應該在品種上挖掘利潤的增長空間,優質肉雞配套系是家禽企業發展的基礎與平台。從優質肉雞的育種目標來看優質黃羽肉雞配套系,其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良好,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出發,營養、味美、健康、安全是今後人們肉雞消費的主流。因此,肉質細膩、風味獨特的雞種成為肉雞消費市場的新寵,並且價格是普通肉雞的2-3倍,蕭山雞因其肉質鮮美、風味俱佳,倍受消費者讚譽。因此,以蕭山雞為育種素材,利用其風味獨特的肉質性狀,進行系統的世代選育,組建父本資源群體,作為專門化品系配套雜交的直接父系,可選育蕭山雞優質肉雞配套系,順應市場潮流,重新煥發蕭山雞這一優良品種的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