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雞屬

原雞屬

原雞屬(學名:Gallus)是雉科下的一屬,共有13種,其中9種已經滅絕,現存四種。個體尋常略大,是家雞的野生祖先。雄鳥上體具金屬光澤的金黃、橙黃或橙紅色,並具褐色羽乾紋。臉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紅色,且大而顯著。雌鳥上體大部黑褐色,上背黃色具黑紋,胸部棕色,往後漸變為棕灰色。尾羽黑色具金屬綠色光澤,中央兩枚尾羽最長,下垂如鐮刀狀。下體褐黑色。雄雞腳具長距。跗蹠較中趾連爪為長,並具一長而曲的銳距。

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熱帶森林、次生竹林中。雄鳥獨處,或與眾雌鳥配偶,或其他雄鳥群棲。取食於地面但飛行能力強,夜棲樹上。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嫩竹、樹葉、各種野花瓣為食,也吃白蟻、白蟻卵、蠕蟲、幼蛾等。分布範圍包括印度次大陸北部、東北部及東部,中國南部,東南亞,蘇門答臘及爪哇。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下屬物種,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雄鳥羽色華麗;頭頂上具肉冠,喉下有一個或一對肉垂;臉和喉幾乎完全裸出;兩翅短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10枚短甚,第2枚介在第8與第10枚之間,第5-6枚稍微最長。尾大都具14或16枚尾羽,呈側扁狀;中央一對尾羽特形延長,較第2對約長一倍,較最外側尾羽幾乎長約3倍;其羽乾易曲,因而呈現鐮刀狀而下垂;最長的尾上覆羽也很相似,不過較短。腳具長距。跗蹠較中趾連爪為長,並具一長而曲的銳距。
雌鳥體形較小;羽毛較暗鈍;臉僅局部裸出;頭上亦具肉冠,肉冠和肉垂均不發達,紅色。喉下無肉垂,腳上亦無距體羽為形正常,無矛翎;尾羽較短;跗蹠無距;余與雄鳥同。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基部較暗。肉冠小,為洋紅色;不具肉垂和距等。

棲息環境

原雞是一種熱帶森林鳥類,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熱帶雨林、常綠和落葉闊葉林、混交林、次生林、竹林、季雨林、落葉季雨林、灌叢、草坡、人造馬尾松林、石灰岩山地常綠闊葉林、河谷闊葉林、山地叢林、林緣灌叢、稀樹草坡等各類生境中,有時甚至出現在村落附近的耕地上。特別喜歡在灌叢間活動,也進入橡膠園的防護林帶及經濟作物區地緣的灌叢之中。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大多為3-5隻或6-7的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10-20中的大群。性機警而膽小,看見人或聽見聲響便迅速鑽入林中或灌叢中逃跑,危急時也振翅飛翔,每次飛行數十米至上百米遠,落地後又繼續潛逃。晚上棲息於樹上。
雜食性,主要以植物葉、花、幼芽、嫩枝、幼嫩竹筍、草莓、榕果、草子、漿果和種子為食,有時也到耕地啄食穀粒,甚至到村落附近的耕地上與家雞混群覓食。覓食方式也和家雞相似,用爪刨和用嘴啄,常常邊走邊覓食,尤其早晨和傍晚覓食活動最為頻繁。除植物性食物外,原雞也吃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東帝汶、越南。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引進:澳大利亞、多米尼加共和國、斐濟、牙買加、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諾魯、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群島、波多黎各、美國(夏威夷群島)。
原雞屬

中國

分布於雲南的潞西、永德、鎮康、耿馬、雙江、西盟、景洪、勐海、勐臘、思茅、景東、綠春、金平、河口與富寧,廣西的靖西、百色、那坡、巴馬、崇左、龍州、寧明、憑祥、大新、天等、防城、上思、武鳴、邕寧、上林、膝縣、岑溪、馬山、田林以及博白、紅水河等地,廣東的徐聞,海南的霸王嶺、吊羅山、文昌、瓊海、白沙、萬寧、樂東、瓊中、鸚哥嶺、尖峰嶺、東方、保亭和陵水,均為留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2-5月。進入繁殖期後雄鳥叫聲頻繁,常常發出近似“遏遏-遏遏”的啼叫,其聲有似“茶花兩朵”,故中國雲南許多地方稱原雞為茶花雞。主要營巢於林下灌木發達、干擾較小的茂密森林中,也有在村落附近的小片樹林內營巢的。巢多置於樹腳旁邊或灌叢與草叢中地上,巢甚簡陋,通常為地面的一小凹坑,或由親鳥在地面稍微挖掘一淺坑,內再墊以樹葉和羽毛即成,有時直接產卵於灌叢中地上。每窩產卵6-8枚,偶爾少至4枚和多至12枚。卵淺棕白色或土黃色、光滑無斑,橢圓形,大小為42-48mm×31-36mm。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卵化期19-21天。雛鳥早成性,孵出不久即能隨雌鳥活動。

下屬物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1
原雞
Gallus gallus
Linnaeus, 1758
2
黑尾原雞
Gallus lafayettii
Lesson, 1831
3
灰原雞
Gallus sonneratii
Temminck, 1813
4
綠領原雞
Gallus varius
Shaw, 1798

種群現狀

該屬野生物種分布範圍範圍有限,但養殖品種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