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注硬結

肌注硬結是指在臀部或肱三角肌注射後所致的炎性增生性反應。可能與針頭刺激肌肉造成反應性萎縮同時合併細菌感染有關。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muscle-injective  induration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發病部位:臀部、肱三角肌
  • 常見病因:藥物因素、護理因素、患者因素、感染等
  • 常見症狀:局部紅腫疼痛,影響上下肢活動,發熱,惡寒,嚴重者可出現深部化膿或局部壞死。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病因

1.藥物因素
肌注用藥主要有溶液、混懸液、油劑、粉劑及結晶等,藥物理化性質、pH值、劑量濃度不同,致藥物吸收速度不同,與硬結形成密切相關,若溶液濃度過高,又屬高滲狀態,不易吸收,反而可吸收周圍組織水分,致局部腫脹,形成硬結;某些藥物若在同一部位反覆注射多次,也可致硬結形成;若藥物黏稠度大、溶解度小,擴散吸收較難,可因吸收緩慢致硬結形成;某些藥物如氯喹等易在注射處析出結晶,吸收較難,產生硬結;藥物化學刺激性強,如氨茶鹼、氯黴素等,可致注射部位疼痛,甚至產生硬結。
2.護理人員因素
多因護理人員工作態度不端正,操作不規範,考慮問題不全面而致,如注射時動作粗暴,或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可致肌纖維受損、萎縮、變性,且不易逆轉,形成硬結;未考慮患者肌肉和脂肪層厚度,注射藥物深度不夠,僅注入血管分布少的脂肪層,一段時間後易析出結晶致組織增生,形成硬結;注射時帶入肉眼可見微粒等異物,刺激機體的防禦系統,致巨噬細胞增生,形成硬結;注射時帶入消毒液,如碘伏等,對肌組織刺激大,影響吸收致硬結形成;注射時推藥速度過快,致組織間隙瞬間受壓過大而受損,形成硬結。
3.患者因素
患者機體差異也可致硬結形成,如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層厚,或是躁動患者,注射時針頭移動,均可致深度不夠,未達肌層而形成硬結;長期臥床、營養不良、體質差的患者,血液循環較差,也易形成硬結;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患者,如緊張、恐懼等情緒,易致肌肉緊繃,影響藥物吸收,致硬結形成。
4.針具或操作時消毒不嚴引起感染,進而形成腫塊硬結繼發局部或全身性病變。

臨床表現

局部紅腫疼痛,影響上下肢活動,發熱,惡寒,嚴重者可出現深部化膿或局部壞死。

診斷

根據患者有肌內注射史及臨床表現可診斷。

治療

1.局部熱敷
熱敷可幫助擴張血管,增強血細胞吞噬和新陳代謝功能,以改善血運情況,同時可減弱痛覺神經興奮性,幫助改善肌組織缺氧及炎性水腫情況。具體方法:先將紗布或毛巾置於60℃的熱水中浸熱,取出擰至不滴水後,輕敷於硬結部位,用保鮮膜覆蓋,再放置熱水袋或用大毛巾包裹以保溫,熱毛巾每10分鐘更換一次,每次30分鐘,每天2次,通常7天便可見效。但必須注意的是,若是剛打完針不久,不能立即熱敷,必須待6小時後再敷。若時間過短,可因熱敷後造成血管充血或出血,以免水進入針口內引起感染,必要時也可在熱水中加少許的食鹽效果會更好。
2.藥物濕敷
用50%硫酸鎂溶液,局部用紗布濕敷可以達到消炎止痛、增加吸收的功能。
3.濕潤燒傷膏塗抹法
濕潤燒傷膏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抗炎、止痛、促進癒合等功效,將其塗抹於創面,並配合紅外線的照射,每次30分鐘,每日2次,可幫助減輕損傷,防止感染。
4.局部按摩
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疼痛感,幫助水腫消退。具體方法:先在硬結部位置乾淨紗布,用中指或示指的指腹在紗布上按摩,注意動作緩慢,力度適當,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50周,每日2次。
5.仙人掌搗爛外敷。
6.雲南白藥局部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