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位於甘肅河西走廊。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物產富裕,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 肅南民族大家庭有寫不完的變遷史,敘不盡的民族情,唱不夠的苦樂歌。張志純、安永香遵照甘肅文化出版社的統一安排,組織專業人員編寫了《肅南史話》。 《肅南史話》集“史情、地情、民情”於一體,熔“史料性、地域性、民俗性”於一爐,可稱“縣情總匯”。希望廣大讀者能夠通過這部書了解肅南、關心肅南。 本書由張志純等主編。
基本介紹
- 書名:肅南史話/甘肅史話叢書
-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 頁數:237頁
- 開本:16
- 作者:張志純 安永香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肅南史話》以史話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建置沿革、民俗風情、古蹟名勝、歷史人物、方域風物,它既是一部可讀性頗強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這部書,不但加深了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於故鄉的認識,也為省內外、國內外人士了解定西打開了一扇視窗。本書由張志純等主編。
圖書目錄
肅南春秋
建置沿革
三世達賴喇嘛到馬蹄寺
艾黎情系裕固族
曼內海姆來肅南
顧嘉堪布辦教育
馬海德送醫到肅南
熱心辦學的王當智
草原上的“馬背學校”
陶勒牧場今昔
裕固族半個世紀的變遷
肅南草原的治理
江澤民總書記視察肅南草原
鄒家華副總理視察馬蹄寺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文元視察肅南
國務委員陳至立來肅南
衛生部長崔月犁視察京南
民族之歌
裕固族的族源
國外裕固族研究
裕固人的“可敦”
裕固族東遷
民國時期的裕固族部落
西部裕固語
東部裕固語
裕固族駝隊走四方
皇城藏族的由來
馬蹄熱瓊十四族
東納三部的由來
肅南境內的蒙古族
肅南的回族
肅南的土族
民俗風情
裕固人的禮儀
裕固族傳統節日
裕固族婚禮
裕固族小孩剃頭
裕固族的喪葬
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的祭祀
祭海與會盟
裕固族的服飾和飲食
遊牧民族的家園——帳篷
裕固族、藏族的宗教信仰
藏族禮儀與禁忌
優關動聽的裕固族民歌
裕固族、藏族舞蹈
絢麗多彩的工藝美術
擅長手工技術的裕固族
紅西路軍在肅南
紅軍石窩會址碑
紅西路軍紀念塔
班達部落的紅軍情
鄭義齋浴血石窩山
西行支隊行軍祁連
紅軍血戰老虎溝
紅星紀念章
裕固族牧民救紅軍
屈大成營救徐一新
古蹟名勝
古蹟斑斕
大長嶺吐蕃墓文物
榆木山岩畫
豐富的館藏文物
絲路名剎馬蹄寺
紅灣寺
康隆寺
長溝寺
明海寺
景耀寺與長毛喇嘛
明海古城
皇城
草古城
神秘的天池——觀山旱海
文殊山奇觀——藥水神泉
祁連明珠——“七一”冰川
丹霞奇貌
臥龍山中話神跡
人物擷華
多才善文的隱士郭璃
堯呼爾曼巴
極孚盛名的一世智華活佛
馬蹄寺第七世活佛阿其堪布
裕固族活佛郎進榮
藥羅葛部落頭目安進朝
裕固族最後一任大頭目安·貫布希嘉
裕固族的第一任縣委書記郎天榮
心繫民眾的縣長賀遐志
一心為民的安立賢
強國勇與地方建設
全國勞動模範賀國耀
肅南縣首位全國人大代表拉姆什旦
受到周總理接見的第一位裕固族人
獻身民族事業的郭懷成
方域風物
祁連山是河西走廊的眾河之源
廣袤無垠的草原
祁連山的森林保護
豐富多彩的野生植物
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
深受青睞的畜產品
礦藏資源
後記
建置沿革
三世達賴喇嘛到馬蹄寺
艾黎情系裕固族
曼內海姆來肅南
顧嘉堪布辦教育
馬海德送醫到肅南
熱心辦學的王當智
草原上的“馬背學校”
陶勒牧場今昔
裕固族半個世紀的變遷
肅南草原的治理
江澤民總書記視察肅南草原
鄒家華副總理視察馬蹄寺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文元視察肅南
國務委員陳至立來肅南
衛生部長崔月犁視察京南
民族之歌
裕固族的族源
國外裕固族研究
裕固人的“可敦”
裕固族東遷
民國時期的裕固族部落
西部裕固語
東部裕固語
裕固族駝隊走四方
皇城藏族的由來
馬蹄熱瓊十四族
東納三部的由來
肅南境內的蒙古族
肅南的回族
肅南的土族
民俗風情
裕固人的禮儀
裕固族傳統節日
裕固族婚禮
裕固族小孩剃頭
裕固族的喪葬
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的祭祀
祭海與會盟
裕固族的服飾和飲食
遊牧民族的家園——帳篷
裕固族、藏族的宗教信仰
藏族禮儀與禁忌
優關動聽的裕固族民歌
裕固族、藏族舞蹈
絢麗多彩的工藝美術
擅長手工技術的裕固族
紅西路軍在肅南
紅軍石窩會址碑
紅西路軍紀念塔
班達部落的紅軍情
鄭義齋浴血石窩山
西行支隊行軍祁連
紅軍血戰老虎溝
紅星紀念章
裕固族牧民救紅軍
屈大成營救徐一新
古蹟名勝
古蹟斑斕
大長嶺吐蕃墓文物
榆木山岩畫
豐富的館藏文物
絲路名剎馬蹄寺
紅灣寺
康隆寺
長溝寺
明海寺
景耀寺與長毛喇嘛
明海古城
皇城
草古城
神秘的天池——觀山旱海
文殊山奇觀——藥水神泉
祁連明珠——“七一”冰川
丹霞奇貌
臥龍山中話神跡
人物擷華
多才善文的隱士郭璃
堯呼爾曼巴
極孚盛名的一世智華活佛
馬蹄寺第七世活佛阿其堪布
裕固族活佛郎進榮
藥羅葛部落頭目安進朝
裕固族最後一任大頭目安·貫布希嘉
裕固族的第一任縣委書記郎天榮
心繫民眾的縣長賀遐志
一心為民的安立賢
強國勇與地方建設
全國勞動模範賀國耀
肅南縣首位全國人大代表拉姆什旦
受到周總理接見的第一位裕固族人
獻身民族事業的郭懷成
方域風物
祁連山是河西走廊的眾河之源
廣袤無垠的草原
祁連山的森林保護
豐富多彩的野生植物
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
深受青睞的畜產品
礦藏資源
後記
文摘
曼內海姆,祖籍瑞典,1867年6月4日生於圖爾庫附近洛烏希薩里一個貴族家庭。1882年進入哈米納武備學堂。1887年人彼得堡尼古拉騎兵學校。兩年後任少尉,在沙俄駐波蘭的騎兵部隊服役。1891年調彼得堡近衛團任中尉,1904年升為中校,同年自願赴遠東參加日俄戰爭,1905年因功升為上校。
曼內海姆在服役期間,受俄軍總參謀長帕里琴將軍指派,以探險為名,於1906年~1908年對我國新疆、甘肅以及內地進行政治、軍事、民族及自然地理等方面考察。為方便考察,曼內海姆加入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率領的一個亞洲探險隊。在這次長途旅行中,曼內海姆作了詳細筆記,拍攝了大量照片。考察活動結束後,他將自己蒐集的純屬民族學範疇的資料整理出來,發表在1911年芬蘭務戈爾協會雜誌上,題名為《薩里堯呼爾與西拉堯呼爾訪問記》。
1907年12月13日,曼內海姆一行從金塔出發,途經薩里堯呼爾的牧業點——馬莊子,首次見到薩里堯呼爾婦女,她們獨特的裝束和明顯的外貌特徵給探險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晚,他們留宿於距馬莊子10公里的寺廟裡。據曼內海姆記載,馬莊子約有40戶人家,其東南40公里的東海子有40~50戶人家。住在肅州附近的薩里堯呼爾已經與漢族融合,曼內海姆沒有蒐集到薩里堯呼爾有關自己早期的歷史、部落酋長的名字、古老的歌曲、傳說故事,只知道他們來自一個叫“西至哈至”的地方,離他們當時的居住地有55N的路程,那裡依傍河水,高山環繞,還有一個寺院。一千多年前,為躲避一種傳染性疾病,薩里堯呼爾遠徙他鄉來到了這裡。薩里堯呼爾的語言與吉爾吉斯和突厥語相似,沒有文字。馬莊子的寺廟裡供著釋迦牟尼、千手觀音、綠度母等菩薩,有七八個喇嘛。曼內海姆還詳細描繪了薩里堯呼爾奇特的服飾:儘管穿著漢式的衣服,但女子頭飾非常特別,胸前掛著兩條長帶子,上面綴有各種小片的珊瑚、玻璃、銅環等物;胸帶旁邊繡著漢族風格圖案的小口袋,後背掛著又長又細的綴著白骨扣子的布帶。沒有手工業,只有織布、織襪子、編籃子;沒有體育運動;飲食有茶、牛奶、奶油。曼內海姆見到的薩里堯呼爾靠放牛為生,也幫助照看附近村莊漢族人的牲畜,換取毛和麵粉。曼內海姆還記錄了薩里堯呼爾的喪葬、婚俗等,以及薩里堯呼爾熱情坦誠的接待。告別薩里堯呼爾時,曼內海姆還心存遺憾:“這個迷失的突厥部落,這個男人靠織襪子為生的部落正在一步步趨於消亡”。
1907年12月19日,曼內海姆經今高台、臨澤進入甘州城。在甘州南部山區找到了西拉堯呼爾。甘州的馬提督為曼內海姆寫了一封介紹信,並派了三個護衛一同前往西拉堯呼爾地區。他們沿黑河支流騎馬到達康隆寺——西拉堯呼爾最大的寺院。曼內海姆見到的康隆寺大而富麗,面東而建,有寬敞的院落,兩層的主殿有經室、佛堂;有住寺喇嘛15人,寺院的轉世活佛當時還是個孩子,正在學習階段。曼內海姆在康隆寺受到非常友善的接待,甚至堯呼爾的大頭目任青諾日布也來到康隆寺會見他們。12月29日,曼內海姆一行離開康隆寺,去離此不遠的“庫拉吉”河畔回訪大頭目。
大頭目的居所是一棟木屋,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寬敞而舒適的。堯呼爾稱大頭目為“諾彥”,是世襲的,享有漢族官員頂戴的權力,下轄十個部落頭目,負責管理一些重大事務,如收取稅金、調節糾紛等。當時的西拉堯呼爾部落向漢人政府交23匹馬,這些馬匹依據各部落的收入情況進行分配。曼內海姆了解到西拉堯呼乎爾曾生活在一個漢語叫做“唐古特”、堯呼爾自稱為“西至哈至”的地方。據說有關於他們起源的檔案,由梨園的軍事官員保管,但毀於東乾起義的大火。他們在清康熙至雍正年問來到現在的居住地,來時有三千多頂帳篷,但死亡及與漢族人的融合使部落衰落了下去。當時西拉堯呼爾的生育率不是很高,一般家庭的孩子不超過3個。據曼內海姆記載,當時的西拉堯呼爾由17個部落構成。西拉堯呼爾的語言與蒙古語相似,沒有文字。
西拉堯呼爾實行天葬,富人實行火化,骨灰捏成佛像放人木箱埋葬。家中有人去世並不宴請賓客。只有男性後嗣有繼承權。婚姻實行買賣,女子在15歲、男子在15至18歲之間成婚,男方要給女方彩禮,沒有離婚現象。西拉堯呼爾的理解力非常好,這令他們之間的交流很順利。西拉堯呼爾人的穿著裝束為羊皮外套,男女通用,婦女戴頭飾、帽子,表面為白色,邊沿為紅色,頭頂窄而邊緣寬,側戴在頭的一側,用帶子固定在下巴。男子戴蒙古氈帽或皮帽。僅有的家庭手工業是紡織粗布和製做氈毯,其餘的生產、生活用品或由漢人製做或從外地購買。
飲食為典型的遊牧式,有炒麵、牛奶、奶油、黃油、茯茶等。有重要節慶活動時宰牛或羊,喜歡喝燒酒。所唱歌曲是蒙古歌曲,演唱姿勢優雅,音色優美。西拉堯呼爾的牲畜品種都很好,牛主要是灰色和黑色的氂牛,羊為一種獨特的品種。西拉堯呼爾所養的高大、漂亮的藏獒給曼內海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拉堯呼爾當時也沒有什麼體育運動,狩獵用自製的夾子或一種有叉狀支架的獵槍。他們在農曆四月聚集起來祭“鄂博”,祈求牲畜健康,部落繁盛。
曼內海姆是10世紀以來第二位途經堯呼爾地區的外國探險家,他的遊記、考察報告為我們了解一個世紀之前堯呼爾地區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當然,他的考察畢竟是短暫而局部的,加之語言障礙很可能影響一些內容的準確性,但這並不影響調查報告的真實價值和意義。
考察結束後,曼內海姆被調赴華沙任騎兵團團長,1911年升為少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波蘭戰場上同德軍作戰,歷任師長、騎兵司令等職,1917年7月擢升為中將。同年12月,由於俄國發生革命,遂辭去俄軍一切職務回到芬蘭。1918年1月任芬蘭軍事委員會主席和自衛軍總司令,鎮壓芬蘭工人階級和赤衛隊發動的武裝起義。20年代主張支持H·H·尤登尼奇白匪,對俄國蘇維埃政權進行武裝干預。1918年任芬蘭攝政長官,1919年競選總統失敗,退出政治舞台。1921年起任芬蘭紅十字會主席和籌建曼內海姆兒童保護協會。1931年擔任芬蘭防務委員會主席,改組軍隊,加強防務,並在芬蘇邊境卡累利阿修建防線,長105公里,稱為“曼內海姆防線”。1933年獲陸軍元帥稱號,1942年獲芬蘭元帥稱號。1939年至1944年任芬蘭國防軍最高統帥,領導芬蘭軍隊對蘇進行了兩次戰爭,1944年指揮驅逐盤踞在芬蘭北部納粹德軍的軍事行動。1944年8月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946年3月辭職後移居國外。1951年1月28日病逝於瑞士洛桑,並葬於赫爾辛基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P10-13
曼內海姆在服役期間,受俄軍總參謀長帕里琴將軍指派,以探險為名,於1906年~1908年對我國新疆、甘肅以及內地進行政治、軍事、民族及自然地理等方面考察。為方便考察,曼內海姆加入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率領的一個亞洲探險隊。在這次長途旅行中,曼內海姆作了詳細筆記,拍攝了大量照片。考察活動結束後,他將自己蒐集的純屬民族學範疇的資料整理出來,發表在1911年芬蘭務戈爾協會雜誌上,題名為《薩里堯呼爾與西拉堯呼爾訪問記》。
1907年12月13日,曼內海姆一行從金塔出發,途經薩里堯呼爾的牧業點——馬莊子,首次見到薩里堯呼爾婦女,她們獨特的裝束和明顯的外貌特徵給探險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晚,他們留宿於距馬莊子10公里的寺廟裡。據曼內海姆記載,馬莊子約有40戶人家,其東南40公里的東海子有40~50戶人家。住在肅州附近的薩里堯呼爾已經與漢族融合,曼內海姆沒有蒐集到薩里堯呼爾有關自己早期的歷史、部落酋長的名字、古老的歌曲、傳說故事,只知道他們來自一個叫“西至哈至”的地方,離他們當時的居住地有55N的路程,那裡依傍河水,高山環繞,還有一個寺院。一千多年前,為躲避一種傳染性疾病,薩里堯呼爾遠徙他鄉來到了這裡。薩里堯呼爾的語言與吉爾吉斯和突厥語相似,沒有文字。馬莊子的寺廟裡供著釋迦牟尼、千手觀音、綠度母等菩薩,有七八個喇嘛。曼內海姆還詳細描繪了薩里堯呼爾奇特的服飾:儘管穿著漢式的衣服,但女子頭飾非常特別,胸前掛著兩條長帶子,上面綴有各種小片的珊瑚、玻璃、銅環等物;胸帶旁邊繡著漢族風格圖案的小口袋,後背掛著又長又細的綴著白骨扣子的布帶。沒有手工業,只有織布、織襪子、編籃子;沒有體育運動;飲食有茶、牛奶、奶油。曼內海姆見到的薩里堯呼爾靠放牛為生,也幫助照看附近村莊漢族人的牲畜,換取毛和麵粉。曼內海姆還記錄了薩里堯呼爾的喪葬、婚俗等,以及薩里堯呼爾熱情坦誠的接待。告別薩里堯呼爾時,曼內海姆還心存遺憾:“這個迷失的突厥部落,這個男人靠織襪子為生的部落正在一步步趨於消亡”。
1907年12月19日,曼內海姆經今高台、臨澤進入甘州城。在甘州南部山區找到了西拉堯呼爾。甘州的馬提督為曼內海姆寫了一封介紹信,並派了三個護衛一同前往西拉堯呼爾地區。他們沿黑河支流騎馬到達康隆寺——西拉堯呼爾最大的寺院。曼內海姆見到的康隆寺大而富麗,面東而建,有寬敞的院落,兩層的主殿有經室、佛堂;有住寺喇嘛15人,寺院的轉世活佛當時還是個孩子,正在學習階段。曼內海姆在康隆寺受到非常友善的接待,甚至堯呼爾的大頭目任青諾日布也來到康隆寺會見他們。12月29日,曼內海姆一行離開康隆寺,去離此不遠的“庫拉吉”河畔回訪大頭目。
大頭目的居所是一棟木屋,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寬敞而舒適的。堯呼爾稱大頭目為“諾彥”,是世襲的,享有漢族官員頂戴的權力,下轄十個部落頭目,負責管理一些重大事務,如收取稅金、調節糾紛等。當時的西拉堯呼爾部落向漢人政府交23匹馬,這些馬匹依據各部落的收入情況進行分配。曼內海姆了解到西拉堯呼乎爾曾生活在一個漢語叫做“唐古特”、堯呼爾自稱為“西至哈至”的地方。據說有關於他們起源的檔案,由梨園的軍事官員保管,但毀於東乾起義的大火。他們在清康熙至雍正年問來到現在的居住地,來時有三千多頂帳篷,但死亡及與漢族人的融合使部落衰落了下去。當時西拉堯呼爾的生育率不是很高,一般家庭的孩子不超過3個。據曼內海姆記載,當時的西拉堯呼爾由17個部落構成。西拉堯呼爾的語言與蒙古語相似,沒有文字。
西拉堯呼爾實行天葬,富人實行火化,骨灰捏成佛像放人木箱埋葬。家中有人去世並不宴請賓客。只有男性後嗣有繼承權。婚姻實行買賣,女子在15歲、男子在15至18歲之間成婚,男方要給女方彩禮,沒有離婚現象。西拉堯呼爾的理解力非常好,這令他們之間的交流很順利。西拉堯呼爾人的穿著裝束為羊皮外套,男女通用,婦女戴頭飾、帽子,表面為白色,邊沿為紅色,頭頂窄而邊緣寬,側戴在頭的一側,用帶子固定在下巴。男子戴蒙古氈帽或皮帽。僅有的家庭手工業是紡織粗布和製做氈毯,其餘的生產、生活用品或由漢人製做或從外地購買。
飲食為典型的遊牧式,有炒麵、牛奶、奶油、黃油、茯茶等。有重要節慶活動時宰牛或羊,喜歡喝燒酒。所唱歌曲是蒙古歌曲,演唱姿勢優雅,音色優美。西拉堯呼爾的牲畜品種都很好,牛主要是灰色和黑色的氂牛,羊為一種獨特的品種。西拉堯呼爾所養的高大、漂亮的藏獒給曼內海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拉堯呼爾當時也沒有什麼體育運動,狩獵用自製的夾子或一種有叉狀支架的獵槍。他們在農曆四月聚集起來祭“鄂博”,祈求牲畜健康,部落繁盛。
曼內海姆是10世紀以來第二位途經堯呼爾地區的外國探險家,他的遊記、考察報告為我們了解一個世紀之前堯呼爾地區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當然,他的考察畢竟是短暫而局部的,加之語言障礙很可能影響一些內容的準確性,但這並不影響調查報告的真實價值和意義。
考察結束後,曼內海姆被調赴華沙任騎兵團團長,1911年升為少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波蘭戰場上同德軍作戰,歷任師長、騎兵司令等職,1917年7月擢升為中將。同年12月,由於俄國發生革命,遂辭去俄軍一切職務回到芬蘭。1918年1月任芬蘭軍事委員會主席和自衛軍總司令,鎮壓芬蘭工人階級和赤衛隊發動的武裝起義。20年代主張支持H·H·尤登尼奇白匪,對俄國蘇維埃政權進行武裝干預。1918年任芬蘭攝政長官,1919年競選總統失敗,退出政治舞台。1921年起任芬蘭紅十字會主席和籌建曼內海姆兒童保護協會。1931年擔任芬蘭防務委員會主席,改組軍隊,加強防務,並在芬蘇邊境卡累利阿修建防線,長105公里,稱為“曼內海姆防線”。1933年獲陸軍元帥稱號,1942年獲芬蘭元帥稱號。1939年至1944年任芬蘭國防軍最高統帥,領導芬蘭軍隊對蘇進行了兩次戰爭,1944年指揮驅逐盤踞在芬蘭北部納粹德軍的軍事行動。1944年8月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946年3月辭職後移居國外。1951年1月28日病逝於瑞士洛桑,並葬於赫爾辛基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P10-13
後記
《甘肅史話》叢書為甘肅省重點出版項目,旨在把甘肅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圖片展示給廣大讀者。本叢書由省委副書記馬西林策劃,兩任省委書記蘇榮、陸浩親作總序。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陳寶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勵小捷和副省長李膺也對該叢書的出版作出重要指示,給予了具體指導。
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周德祥全盤規劃和領導了叢書的出版工作。這套叢書高標準、高質量的出版定位,嚴謹鮮活的文風,圖文並茂的裝幀風格,是在他一絲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實現的。甘肅文化出版社社長謝國西在提出這套叢書的選題構想獲得各方贊同之後,精心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使這樣一套卷帙浩繁、規模龐大的叢書出版工作得以有序進行。作為社長,他承擔了巨大的責任,在每一個具體環節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聞出版局出版處處長羅和平是最早關注這套叢書出版規劃的人士之一,早在這套叢書的計畫階段,他就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在叢書的整個出版過程中更做了許多指導性、服務性工作。甘肅文化出版社副社長管衛中是本叢書的項目負責人,是這套叢書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擬訂了編纂體例,負責組織各冊稿件,審改全部書稿,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安排排版、校對、印製,監督圖書質量,實施宣傳方案,他的熱情、執著、嚴謹、刻苦的品質,恰巧成就他為這套叢書最合格的實施人。甘肅文化出版社副總編車滿寶既是本叢書的規劃人之一,也是這套叢書的編校把關人之一,本叢書十分“養眼”的裝幀設計,凝含著他、當然還有外聘美編房嫻等人的智慧和心血。曾經掛職甘肅文化出版社的張曉紅負責了本叢書個別書稿的審讀工作,並籌措到了部分資金。
省史志辦巡視員、省地方志學會會長張克復對這套叢書的編纂傾注了心力。他對這套叢書的貢獻至少在三個方面無人可以望其項背:一是在對這套叢書的推動方面。他運籌帷幄,奔走南北東西,不遺餘力宣傳呼籲,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終使這一選題喜獲各方贊同支持。二是在對各分冊主編的遴選方面。本叢書各冊主編無一不是當地頗有造詣的文史工作者,無一不對當地文化歷史有如數家珍般的了解,張克復慧眼薦舉他們擔綱各冊主編,保證了叢書稿件質量。三是在對書稿文體篇目的確定方面。他淵博的地方文史知識和豐富的編纂經驗使得諸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書稿最終達到了史實的確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當。
《甘肅史話》叢書的出版還得到了省委宣傳部張家昌副部長、馬成洋副部長和省新聞出版局有關領導管鈺年、李玉政、袁愛華、何遠志及甘肅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協的有關領導也對這一選題計畫給予了熱情的鼓勵。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部門給予了實質性的支持。全省各市、’縣黨政領導對這套叢書的出版高度重視,給予了鼎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他們的支持是本叢書得以成功出版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各市、縣主持編寫工作的宣傳部、人大、政協、文化局、志辦等單位領導同志的周密組織和編撰人員全身心的投入,保證了書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圖質量。在本叢書的編校出版階段,甘肅文化出版社的王奕、溫雅莉、李蘭玲、賈立、原彥平、鄖軍濤、周乾隆、楊澤、錢峰及馬映峰、王天芹、周桂珍、蔣瀟、黨啟明等以繡花般的細緻,挑剔出所有的瑕疵,使該叢書的質量得到了最終的保證。
《肅南史話》是《甘肅史話》叢書之一種。本書的編寫,委託原張掖地區地方史志辦公室主任張志純主編,經歷了四個階段:延請文人、採擷文稿、編輯文章、送審文集。
延請文人
2003年12月和2004年4月1日,張志純作為張掖的代表先後兩次被召集到甘肅文化出版社參加了《甘肅史話》叢書編輯出版座談會。參會者既是本地史話一書的主編人,又是本市史話叢書的聯絡員,負組織、協調、落實之責。
2004年7月16日,省新聞出版局在張掖舉行的全省“三農”圖書展銷會上,《金張掖史話》率先面世。此書作為全省史話的範本,相繼設計出台了兩種版本。前為棕黃色配圖,後為白色配圖,以此為通用封面。展銷會結束,張志純即啟動張掖各縣區史話的編撰。在協商確定市轄其他有關縣史話主編之後,《肅南史話》的主編他首先瞅上的是縣史志辦主任、著名作家鐵穆爾。當他把意圖向鐵穆爾陳述完,當即答覆:“我有好幾個文學創作項目,都有簽約,實在顧不上,不能主編,協助可以。”鐵主任遂向志純推薦了另一位主編——縣文聯主席王政德。經電話與王主席溝通,答覆如述前辭。於是他又與退休的原縣誌辦主任王岩松聯繫,不料王先生也不想接受。在失望之際,腦海又閃出一人——四川籍、供職肅南一一生的原縣文聯主席、文史兼攝影專家田自成,他將同樣的意思向田先生表達後,欣然同意但10天左右後,田君將省新聞出版局和文化出版社編撰出版史話的幾份檔案退還張志純,還有點抱歉地說:“退了休的人,人難找,話難說,事難辦,我還是算了吧!”
四位賢達失選後,志純把情況向常來電話詢問此事的叢書總主編張克復作了匯報。他說:“還不如你直接承擔,組織些文人編寫就是了。”可不是嗎!這也是個好辦法。欲成此事,得還有一位能寫善編的熱心人與己同舟共事才行。這一人選終於落在了肅南裕固族才女、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安永香。憑藉她的人熟、地熟、事熟的條件,很快聯繫落實了一批作者。在此基礎上,經醞釀徵詢,於2005年3月,初擬出史話編委會組成人員名單,呈報縣上領導同意。
採擷文稿
許多地方都說“地靈人傑”,而肅南地更靈、人更傑。這裡有巍峨縱橫的壯美山河,有廣袤無垠的千里草原,有遍布深藏的自然資源,有悠久豐厚的文化底蘊,有勤勞聰慧的優秀民族,有膾炙人口的傳奇史事,有寫不完的長歌短舞……凡此等等,都是編寫《史彳舌》采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以題定人,因人而題。編者對編撰《肅南史話》的主導思想是,“文”要涉及肅南的民族淵源、千古滄桑,豎不斷章;“人”要記敘勞動者創造歷史、歷史推動社會,橫有各科。據此思路,作出涵蓋各方的欄目,擬出各欄文稿題目,形成百題篇目。有了徵文篇目,即選撰稿作者。肅南地跨河西五市,人口卻只3萬有餘。然,科技英才濟濟,文化成果纍纍,堪稱全市之最。鑒此,他們對撰稿人的遴選意圖是:一、徵文目標面向肅南本籍與客籍文人,重點是本籍;二、撰稿對象定位文字素質優越者;三、針對每位作者的特長確定所撰文稿;四、根據作者過去的調研成果和所掌握的資料,可各顯其能。
徵稿活動從2005年春節過後的3月份開始,到第三季度相繼見稿100餘件。約40多萬字,作者近50人。以個人撰稿計,最少的1篇,最多的10篇。獨自多篇者為終身從事文史工作的行家,可說篇篇基本成熟,如田自成等;有的為民族語言與民俗研究的科班專家,文章大體精到,如鐘進文等。徵文可謂“一呼眾應,百發百中”。
編輯文章
首先審核稿件。一是重大史實的時間、地點、事情、人物等要素是否符合國家和地方史志典籍的記載;二是民族淵源、族史演變、族際關係是否反映了客觀實際,體現了民族融合與團結;三是各族民俗、地方風情、社會習尚,是否得到展現;四是從全局出發,審視肅南的地域風貌、地區特色、物質演化、人文興替、社會進步等各大方位涵蓋如何。凡有疑問,與作者商榷,訂正準確;需要充實之處,向作者提出補充建議,以臻完善。重要方面的缺項,另擬題1/1,另選作者,另約稿子,爭取達到多角度話說肅南各種史情的整體目的。對不符《史話》要求的文稿,主編與作者商議確定撰寫方法,或提供範本讓其參考借鑑。
其次修改文稿。對作者交來的比較成熟的稿件,分配編者審查修改。各自主要從每篇所敘的史事上、文章的結構上、資料的選用上、語言的表述上、文字的套用上,以至標點符號上,給予修改匡正。按編輯、副主編、主編三個程式進行。先由編輯初閱初審,再經副主編複審復改,最後由主編終審定稿。每個環節發現疑問,審稿人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作者商議,確定其雙方認同的事實與表述措詞。為確保文稿的資料質量和文字質量,主編再行互審,儘可能達到滿意效果。
最後編輯文章。《史話》文稿屢經有的放矢地徵稿、反覆琢磨地改稿、精益求精地審稿後,成為入編的成熟之作。在此基礎上,將全部文章分門別類地歸入設定的欄目。各欄文章本著先統領性、後單項性、保持聯繫的方法進行前後排列,使其成為一組相互照應的有機整體。在確定欄內單篇文章的具體位置後,再以統籌兼顧的全面觀點,安排全書欄目的先後次序。把概覽全縣的綜情之欄置於首位,如“肅南春秋”,其-內首篇為“建置沿革”;把自治縣的“民族之歌”緊排於後,接著是“民俗風情”等,突出了肅南的民族區域特色。由此顯示出《肅南史話》的總貌。
送審文集
書稿編成後,分別呈送肅南籍原地區人大工委主任安維堂、政協工委主任賀敬農和現市政府副市長安永紅、市政協副主席郭梅蘭作了審閱,不少肅南重大史實的寫法都是他們指導的結果;安繼堂、賀敬農主任還親自撰寫了他親歷的《裕固族半個世紀的變遷》《裕固族東遷》等文章。
2005年11月,約36萬餘字的史話文稿報送甘肅文化出版社審閱,責任編輯鄖軍濤對篇目作了調整,文字作了修改,提出了繼續升華的寶貴意見。
2006年8月16日,經過主編再次斟酌、審核的文本,正式報送肅南縣領導審閱。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李玉忠對《史話》的編撰與出版,分別向縣委書記韓正明、縣長安國鋒作了匯報,當即得到兩位領導的讚許與乏持。李玉忠遵照安縣長的指示,組織專門人員對史話稿進行了審查;部分稿子交作者本人作了訂正性校核。其間,縣文聯主席、《史話》副主編王政德多次主動與李玉忠主任聯繫,解決了三件事:一、落實定稿序言;二、根據編寫工作的實際情況,審議確定編委會及編輯部名單;三、批准了出版印刷經費。2007年6月4日,安國鋒縣長正式審簽同意出版《史話》。
肅南歷屆黨政領導,非常重視民族文化的挖掘與整理,故在史志編纂、文藝創作、民俗研究、遺產整理、學術考究等方面,碩果不斷。這次《肅南史話》的編寫得到眾多史學愛好者和史志工作儘快盡善地賜稿子編者,為本書的順利出版作出了巨大貢獻,值此謹致謝忱!封面文字為原甘肅省政協副主席韓正卿同志詠贊肅南的藏頭詩,表示衷心的感謝!
與一塊地域的悠久豐富的歷史和鮮活生動的現實生活相比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蒼白的,都僅僅是擷取了幾朵浪花。本叢書只是給讀者提供一個尋訪甘肅大地歷史文化蘊藏的線索圖。有興致的讀者朋友們,不妨以本叢書為嚮導,順藤摸瓜,尋幽探隱,以您的新發現,來批評、填補本叢書之缺陷。
《甘肅史話》叢書編委會
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周德祥全盤規劃和領導了叢書的出版工作。這套叢書高標準、高質量的出版定位,嚴謹鮮活的文風,圖文並茂的裝幀風格,是在他一絲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實現的。甘肅文化出版社社長謝國西在提出這套叢書的選題構想獲得各方贊同之後,精心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使這樣一套卷帙浩繁、規模龐大的叢書出版工作得以有序進行。作為社長,他承擔了巨大的責任,在每一個具體環節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聞出版局出版處處長羅和平是最早關注這套叢書出版規劃的人士之一,早在這套叢書的計畫階段,他就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在叢書的整個出版過程中更做了許多指導性、服務性工作。甘肅文化出版社副社長管衛中是本叢書的項目負責人,是這套叢書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擬訂了編纂體例,負責組織各冊稿件,審改全部書稿,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安排排版、校對、印製,監督圖書質量,實施宣傳方案,他的熱情、執著、嚴謹、刻苦的品質,恰巧成就他為這套叢書最合格的實施人。甘肅文化出版社副總編車滿寶既是本叢書的規劃人之一,也是這套叢書的編校把關人之一,本叢書十分“養眼”的裝幀設計,凝含著他、當然還有外聘美編房嫻等人的智慧和心血。曾經掛職甘肅文化出版社的張曉紅負責了本叢書個別書稿的審讀工作,並籌措到了部分資金。
省史志辦巡視員、省地方志學會會長張克復對這套叢書的編纂傾注了心力。他對這套叢書的貢獻至少在三個方面無人可以望其項背:一是在對這套叢書的推動方面。他運籌帷幄,奔走南北東西,不遺餘力宣傳呼籲,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終使這一選題喜獲各方贊同支持。二是在對各分冊主編的遴選方面。本叢書各冊主編無一不是當地頗有造詣的文史工作者,無一不對當地文化歷史有如數家珍般的了解,張克復慧眼薦舉他們擔綱各冊主編,保證了叢書稿件質量。三是在對書稿文體篇目的確定方面。他淵博的地方文史知識和豐富的編纂經驗使得諸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書稿最終達到了史實的確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當。
《甘肅史話》叢書的出版還得到了省委宣傳部張家昌副部長、馬成洋副部長和省新聞出版局有關領導管鈺年、李玉政、袁愛華、何遠志及甘肅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協的有關領導也對這一選題計畫給予了熱情的鼓勵。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部門給予了實質性的支持。全省各市、’縣黨政領導對這套叢書的出版高度重視,給予了鼎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他們的支持是本叢書得以成功出版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各市、縣主持編寫工作的宣傳部、人大、政協、文化局、志辦等單位領導同志的周密組織和編撰人員全身心的投入,保證了書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圖質量。在本叢書的編校出版階段,甘肅文化出版社的王奕、溫雅莉、李蘭玲、賈立、原彥平、鄖軍濤、周乾隆、楊澤、錢峰及馬映峰、王天芹、周桂珍、蔣瀟、黨啟明等以繡花般的細緻,挑剔出所有的瑕疵,使該叢書的質量得到了最終的保證。
《肅南史話》是《甘肅史話》叢書之一種。本書的編寫,委託原張掖地區地方史志辦公室主任張志純主編,經歷了四個階段:延請文人、採擷文稿、編輯文章、送審文集。
延請文人
2003年12月和2004年4月1日,張志純作為張掖的代表先後兩次被召集到甘肅文化出版社參加了《甘肅史話》叢書編輯出版座談會。參會者既是本地史話一書的主編人,又是本市史話叢書的聯絡員,負組織、協調、落實之責。
2004年7月16日,省新聞出版局在張掖舉行的全省“三農”圖書展銷會上,《金張掖史話》率先面世。此書作為全省史話的範本,相繼設計出台了兩種版本。前為棕黃色配圖,後為白色配圖,以此為通用封面。展銷會結束,張志純即啟動張掖各縣區史話的編撰。在協商確定市轄其他有關縣史話主編之後,《肅南史話》的主編他首先瞅上的是縣史志辦主任、著名作家鐵穆爾。當他把意圖向鐵穆爾陳述完,當即答覆:“我有好幾個文學創作項目,都有簽約,實在顧不上,不能主編,協助可以。”鐵主任遂向志純推薦了另一位主編——縣文聯主席王政德。經電話與王主席溝通,答覆如述前辭。於是他又與退休的原縣誌辦主任王岩松聯繫,不料王先生也不想接受。在失望之際,腦海又閃出一人——四川籍、供職肅南一一生的原縣文聯主席、文史兼攝影專家田自成,他將同樣的意思向田先生表達後,欣然同意但10天左右後,田君將省新聞出版局和文化出版社編撰出版史話的幾份檔案退還張志純,還有點抱歉地說:“退了休的人,人難找,話難說,事難辦,我還是算了吧!”
四位賢達失選後,志純把情況向常來電話詢問此事的叢書總主編張克復作了匯報。他說:“還不如你直接承擔,組織些文人編寫就是了。”可不是嗎!這也是個好辦法。欲成此事,得還有一位能寫善編的熱心人與己同舟共事才行。這一人選終於落在了肅南裕固族才女、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安永香。憑藉她的人熟、地熟、事熟的條件,很快聯繫落實了一批作者。在此基礎上,經醞釀徵詢,於2005年3月,初擬出史話編委會組成人員名單,呈報縣上領導同意。
採擷文稿
許多地方都說“地靈人傑”,而肅南地更靈、人更傑。這裡有巍峨縱橫的壯美山河,有廣袤無垠的千里草原,有遍布深藏的自然資源,有悠久豐厚的文化底蘊,有勤勞聰慧的優秀民族,有膾炙人口的傳奇史事,有寫不完的長歌短舞……凡此等等,都是編寫《史彳舌》采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以題定人,因人而題。編者對編撰《肅南史話》的主導思想是,“文”要涉及肅南的民族淵源、千古滄桑,豎不斷章;“人”要記敘勞動者創造歷史、歷史推動社會,橫有各科。據此思路,作出涵蓋各方的欄目,擬出各欄文稿題目,形成百題篇目。有了徵文篇目,即選撰稿作者。肅南地跨河西五市,人口卻只3萬有餘。然,科技英才濟濟,文化成果纍纍,堪稱全市之最。鑒此,他們對撰稿人的遴選意圖是:一、徵文目標面向肅南本籍與客籍文人,重點是本籍;二、撰稿對象定位文字素質優越者;三、針對每位作者的特長確定所撰文稿;四、根據作者過去的調研成果和所掌握的資料,可各顯其能。
徵稿活動從2005年春節過後的3月份開始,到第三季度相繼見稿100餘件。約40多萬字,作者近50人。以個人撰稿計,最少的1篇,最多的10篇。獨自多篇者為終身從事文史工作的行家,可說篇篇基本成熟,如田自成等;有的為民族語言與民俗研究的科班專家,文章大體精到,如鐘進文等。徵文可謂“一呼眾應,百發百中”。
編輯文章
首先審核稿件。一是重大史實的時間、地點、事情、人物等要素是否符合國家和地方史志典籍的記載;二是民族淵源、族史演變、族際關係是否反映了客觀實際,體現了民族融合與團結;三是各族民俗、地方風情、社會習尚,是否得到展現;四是從全局出發,審視肅南的地域風貌、地區特色、物質演化、人文興替、社會進步等各大方位涵蓋如何。凡有疑問,與作者商榷,訂正準確;需要充實之處,向作者提出補充建議,以臻完善。重要方面的缺項,另擬題1/1,另選作者,另約稿子,爭取達到多角度話說肅南各種史情的整體目的。對不符《史話》要求的文稿,主編與作者商議確定撰寫方法,或提供範本讓其參考借鑑。
其次修改文稿。對作者交來的比較成熟的稿件,分配編者審查修改。各自主要從每篇所敘的史事上、文章的結構上、資料的選用上、語言的表述上、文字的套用上,以至標點符號上,給予修改匡正。按編輯、副主編、主編三個程式進行。先由編輯初閱初審,再經副主編複審復改,最後由主編終審定稿。每個環節發現疑問,審稿人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作者商議,確定其雙方認同的事實與表述措詞。為確保文稿的資料質量和文字質量,主編再行互審,儘可能達到滿意效果。
最後編輯文章。《史話》文稿屢經有的放矢地徵稿、反覆琢磨地改稿、精益求精地審稿後,成為入編的成熟之作。在此基礎上,將全部文章分門別類地歸入設定的欄目。各欄文章本著先統領性、後單項性、保持聯繫的方法進行前後排列,使其成為一組相互照應的有機整體。在確定欄內單篇文章的具體位置後,再以統籌兼顧的全面觀點,安排全書欄目的先後次序。把概覽全縣的綜情之欄置於首位,如“肅南春秋”,其-內首篇為“建置沿革”;把自治縣的“民族之歌”緊排於後,接著是“民俗風情”等,突出了肅南的民族區域特色。由此顯示出《肅南史話》的總貌。
送審文集
書稿編成後,分別呈送肅南籍原地區人大工委主任安維堂、政協工委主任賀敬農和現市政府副市長安永紅、市政協副主席郭梅蘭作了審閱,不少肅南重大史實的寫法都是他們指導的結果;安繼堂、賀敬農主任還親自撰寫了他親歷的《裕固族半個世紀的變遷》《裕固族東遷》等文章。
2005年11月,約36萬餘字的史話文稿報送甘肅文化出版社審閱,責任編輯鄖軍濤對篇目作了調整,文字作了修改,提出了繼續升華的寶貴意見。
2006年8月16日,經過主編再次斟酌、審核的文本,正式報送肅南縣領導審閱。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李玉忠對《史話》的編撰與出版,分別向縣委書記韓正明、縣長安國鋒作了匯報,當即得到兩位領導的讚許與乏持。李玉忠遵照安縣長的指示,組織專門人員對史話稿進行了審查;部分稿子交作者本人作了訂正性校核。其間,縣文聯主席、《史話》副主編王政德多次主動與李玉忠主任聯繫,解決了三件事:一、落實定稿序言;二、根據編寫工作的實際情況,審議確定編委會及編輯部名單;三、批准了出版印刷經費。2007年6月4日,安國鋒縣長正式審簽同意出版《史話》。
肅南歷屆黨政領導,非常重視民族文化的挖掘與整理,故在史志編纂、文藝創作、民俗研究、遺產整理、學術考究等方面,碩果不斷。這次《肅南史話》的編寫得到眾多史學愛好者和史志工作儘快盡善地賜稿子編者,為本書的順利出版作出了巨大貢獻,值此謹致謝忱!封面文字為原甘肅省政協副主席韓正卿同志詠贊肅南的藏頭詩,表示衷心的感謝!
與一塊地域的悠久豐富的歷史和鮮活生動的現實生活相比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蒼白的,都僅僅是擷取了幾朵浪花。本叢書只是給讀者提供一個尋訪甘肅大地歷史文化蘊藏的線索圖。有興致的讀者朋友們,不妨以本叢書為嚮導,順藤摸瓜,尋幽探隱,以您的新發現,來批評、填補本叢書之缺陷。
《甘肅史話》叢書編委會
序言
美麗可愛的肅南
中共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委書記 韓正明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縣長 安國鋒
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裕固族,是一個只有近1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聚居於隴原西部的“肅州之南”。這一“富裕鞏固”的民族,在結束千年流離、百年失所的坎坷歲月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年,定居在肅南地區。
1953年,人民政府為使遊牧祁連山區的“堯呼爾”走上安居樂業的道路,為其確立族稱,劃疆定界,設區建縣,實行自治。她宛如千載無家可歸的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盡享母愛。毛澤東主席1956年10月1日接見甘肅省少數民族參觀團團長郭懷成時說:“你是甘肅少數民族的喜兒。”其寓意很深遠。
長久以來,裕固族和其他先後遷徙肅南的藏、蒙、漢等各族人民,以無窮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共同營造了這片美麗的家園。肅南縣境大部分位於祁連山區,得天獨厚的資源養育著境內各族人民。在綿延起伏的祁連山脈中,從山巔冰雪到溝壑泉溪,從高嶺雪蓮到低谷灌木,從原始森林到叢生植被,從飛禽走獸到爬蟲潛魚,從地面生物到地下礦藏,豐富的天然資源為肅南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肅南的文化積澱也十分豐厚。這裡有新石器時代的馬廠類型文化遺蹟,有先秦時期的榆木山岩畫,有漢代古城許三灣和明海城,有東晉馬蹄寺石窟群,有十六國北涼時期的文殊寺小西天,有元朝永昌王只必貼木兒的避暑宮皇城。縣級以上各朝各類文化文物保護單位達100多處,館藏文物2000多件。許三灣古城及墓群與馬蹄寺石窟群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僅國家級文物就達230多件。在眾多的文物珍品中,金塔寺“高肉雕彩塑飛天”享譽天下。
肅南大地上還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印跡。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下旨在裕固族先民撒里畏兀兒聚居地區設定“關外八衛”;明神宗萬曆時,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前來馬蹄寺脫帽頂禮;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御賜馬蹄寺“青蓮筏”匾與金鑲紫檀塔。乾隆皇帝還賜給馬蹄寺以黃龍袍和銀馬鞍。新中國建立後,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和政協的多位首長都視察過肅南。1992年8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肅南,他題寫的“祁連松柏挺拔俊秀,各族人民情深意長”,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懷。
肅南各民族的祖先們在古代大都顛沛流離,輾轉四方,歷盡千險萬阻。如今,各族同胞在黨的陽光普照下,和睦相處,團結奮進。縣委、縣政府為建設富裕的新肅南,注重基礎教育,狠抓知識普及,著力培養人才,提高民族素質,帶領廣大人民民眾實施草原建設,實行科學養畜,向強縣富民的宏偉目標堅實邁進。
肅南民族大家庭有寫不完的變遷史,敘不盡的民族情,唱不夠的苦樂歌。張志純、安永香遵照甘肅文化出版社的統一安排,組織專業人員編寫了《肅南史話》。此書集“史情、地情、民情”於一體,熔“史料性、地域性、民俗性”於一爐,可稱“縣情總匯”。希望廣大讀者能夠通過這部書了解肅南、關心肅南。
中共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委書記 韓正明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縣長 安國鋒
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裕固族,是一個只有近1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聚居於隴原西部的“肅州之南”。這一“富裕鞏固”的民族,在結束千年流離、百年失所的坎坷歲月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年,定居在肅南地區。
1953年,人民政府為使遊牧祁連山區的“堯呼爾”走上安居樂業的道路,為其確立族稱,劃疆定界,設區建縣,實行自治。她宛如千載無家可歸的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盡享母愛。毛澤東主席1956年10月1日接見甘肅省少數民族參觀團團長郭懷成時說:“你是甘肅少數民族的喜兒。”其寓意很深遠。
長久以來,裕固族和其他先後遷徙肅南的藏、蒙、漢等各族人民,以無窮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共同營造了這片美麗的家園。肅南縣境大部分位於祁連山區,得天獨厚的資源養育著境內各族人民。在綿延起伏的祁連山脈中,從山巔冰雪到溝壑泉溪,從高嶺雪蓮到低谷灌木,從原始森林到叢生植被,從飛禽走獸到爬蟲潛魚,從地面生物到地下礦藏,豐富的天然資源為肅南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肅南的文化積澱也十分豐厚。這裡有新石器時代的馬廠類型文化遺蹟,有先秦時期的榆木山岩畫,有漢代古城許三灣和明海城,有東晉馬蹄寺石窟群,有十六國北涼時期的文殊寺小西天,有元朝永昌王只必貼木兒的避暑宮皇城。縣級以上各朝各類文化文物保護單位達100多處,館藏文物2000多件。許三灣古城及墓群與馬蹄寺石窟群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僅國家級文物就達230多件。在眾多的文物珍品中,金塔寺“高肉雕彩塑飛天”享譽天下。
肅南大地上還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印跡。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下旨在裕固族先民撒里畏兀兒聚居地區設定“關外八衛”;明神宗萬曆時,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前來馬蹄寺脫帽頂禮;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御賜馬蹄寺“青蓮筏”匾與金鑲紫檀塔。乾隆皇帝還賜給馬蹄寺以黃龍袍和銀馬鞍。新中國建立後,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和政協的多位首長都視察過肅南。1992年8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肅南,他題寫的“祁連松柏挺拔俊秀,各族人民情深意長”,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懷。
肅南各民族的祖先們在古代大都顛沛流離,輾轉四方,歷盡千險萬阻。如今,各族同胞在黨的陽光普照下,和睦相處,團結奮進。縣委、縣政府為建設富裕的新肅南,注重基礎教育,狠抓知識普及,著力培養人才,提高民族素質,帶領廣大人民民眾實施草原建設,實行科學養畜,向強縣富民的宏偉目標堅實邁進。
肅南民族大家庭有寫不完的變遷史,敘不盡的民族情,唱不夠的苦樂歌。張志純、安永香遵照甘肅文化出版社的統一安排,組織專業人員編寫了《肅南史話》。此書集“史情、地情、民情”於一體,熔“史料性、地域性、民俗性”於一爐,可稱“縣情總匯”。希望廣大讀者能夠通過這部書了解肅南、關心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