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頻率理論(frequency theory of hearing)是2014年公布的心理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聽覺頻率理論
- 外文名:frequency theory of hearing
- 所屬學科:心理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聽覺頻率理論(frequency theory of hearing)是2014年公布的心理學名詞。
聽覺頻率理論(frequency theory of hearing)是2014年公布的心理學名詞。 中文名 聽覺頻率理論 外文名 frequency theory of hearing 所屬學科 心理學 公布時間 2014年 目錄 1定義 2出處 定義 播報 編輯 解釋聲波頻率如何產生聲音的聽覺理論。 出處 播報 編輯 《心理學名詞》第二版。 [1] ...
聽覺理論 聲波是聽覺器官的適宜刺激,但聲波如何產生聽覺?人耳怎樣分辨不同頻率的聲音?對此學者們提出了各種不同學說,其中影響較大的理論有以下4種。(1)頻率學說 以w·盧瑟福(W.Rutherford)為代表的頻率學說認為,基底膜的工作與電話的機制相類似。當有刺激時,整個基底膜產生振動,所有的毛細胞對每個聲音都有反應...
理論 有關學說在耳蝸對聲波分析的功能方面,根據音高知覺及其辨別的方式,曾提出過幾種不同的聽覺理論。位置學說它有兩個假定:①聲音刺激在耳蝸中經過頻譜分析,不同頻率引起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具有一定特徵頻率的神經元的興奮。②某種聲音刺激的音高與由該刺激所產生的興奮模式有關。第一點假定已經被證實,特別有力的...
聽覺排放說(volley theory of hearing),亦稱“排放說”、“齊射說”。聽覺理論的一種。美國心理學家韋弗爾(Ernest Glen Wever,1902—1991)於1949年提出。他認為,當聲音頻率低於400赫茲時,單個的聽神經纖維以與聲音頻率一致的頻率發射衝動;但當聲音頻率高於400赫茲時,單個的聽神經纖維發射的頻率無法單獨對聲音...
第15章 頻率識別及音調 15.1 引言 15.2 音調的測試 15.3 音調理論的本質 15.4 純音頻率分辨 15.5 純音的音調 15.6 諧波的音調 15.7 幾種特殊類型聲波的音調 15.8 部位一時間統一的音調理論 15.9 小結 第16章 時域信息處理 16.1 引言 16.2 聲音的時...
聲音刺激的頻率高,由短纖維發生共鳴作出反應;聲音刺激的頻率低,由長纖維發生共鳴。人耳基底膜約有24000條橫纖維,它們分別反應不同頻率的聲音,基底膜的接收引起聽覺細胞的興奮,從而產生不同的音調。該理論強調了基底膜振動部位對聲波的作用,音調的感覺取決於基底膜上發生最大刺激興奮的集體位置,因而也叫位置理論...
聽力測定就是給受試者調節信號的大小──由大變小或由小變大,即由“聽得見”到“聽不見”,或由“聽不見”到“聽得見”,逐步接近“聽得見”與“聽不見”的幾率各得50%時的聽閾。在實際測定時,由於受環境安靜條件和受試者理解程度的影響,測得的聽力水平往往低於理論聽閾值。測量方法 聽力測定的方法分非...
排放理論(Volley theory) 一譯“齊放理論”、“齊射說”。一種聽覺學說。強調聲音刺激的頻率與神經元放電模式之間的關係:單個神經元的放電模式反映刺激的頻率,放電形式隨著刺激頻率的改變而改變;一個單刺激可引起許多神經元成排地同時放電。韋弗1930年根據對貓的電生理學研究結果提出。他認為,整條聽神經對高頻...
理論概述 音高聽覺理論是有關人耳對聲波頻率分析的學說,它解釋人耳是怎樣分析不同頻率的聲波而產生不同音高感覺的。一頻率理論 頻率理論主要包括電話說和神經齊射說。電話說認為聲波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其頻率與聲波的頻率相同。而且,基底膜的振動頻率決定了聽神經纖維發放衝動的頻率,這就如同打電話一樣。這種...
音樂聽覺理論 基於以上三條定律,它通過不斷的試驗研究和實踐,得出了區有特色的音樂聽覺理論。下面分別敘述:聽和學習 托馬提斯發現每一種語言都有它自己的頻率間隔:比如法語的頻率間隔為1000Hz至2000HZ ,所以法國人對這一頻率的聲音格外敏感,英國人對頻率間隔為2000Hz到12000Hz的聲音格外敏感,所以英國人對於法國...
行波說(traveling wave theory)是貝克西提出的一種有關音高辨別的聽覺理論。屬於位置說的一種。簡介 行波說是指由美國生理學家貝克西(G.Von.Bekesy)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一種聽覺理論。它主張聲波傳到人耳,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端向頂端移動。基底膜上各部位的振幅並不相同。主要特點 行波說認為...
編碼從而引起聽覺的理論主要有兩大類,即聽覺地點說和聽覺頻率說。 聽覺的傳導通路是雙側性的,即雙耳接受的聲音信息不僅傳到同側的腦,而且還傳到對側的腦。研究聲渡如何作用於聽覺器官“及聽神經系統如何對聲音刺激進行處理、編碼從而引起聽覺的理論主要有兩大類,即聽覺地點說和聽覺頻率說。
而在英國,有心人則利用了人體的這一原理,發明了一種特定頻率的聲效,只針對年輕人士的聽覺。根據我們網易手機頻道的實際測試,這種名為“HighRing”的聲效的頻率是在14,400 hertz,而非常接近人耳聽力上限的理論閾值20000hertz,使得成年人無法察覺這種聲效的存在。據稱這種聲效是一家保全公司發展出來的產物,目的...
由於橫纖維的振動轉化為神經興奮,傳到聽覺中樞便產生不同音高的聽覺。共鳴學說(resonance theory)把基底膜上大約24 000條橫纖維看成是對20~20 000Hz聲波的共鳴要素。但是,以後的科學研究發現,這個理論有嚴重的缺陷。基底膜是由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纖維組成的,因此每一根橫纖維作為一種共鳴器對不同的頻率單獨發生...
理論基礎 在數據壓縮技術中,香農所創立的資訊理論對數據壓縮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它一方面給出了數據壓縮的理論極限;另一方面指明了數據壓縮的技術途徑。音頻壓縮編碼技術 對於不同類型的音頻信號而言,其信號頻寬不同,同時,隨著對音頻信號音質要求的增加,信號頻率範圍逐漸增加,要求描述信號的數據量也隨之增加,...
耳蝸聽覺生理一直是聽覺研究的一個最為活躍的領域。從19世紀Helmholtz的“共振-部位學說”和 Rutherford的“頻率學說”,到20世紀Békèsy的“行波學說”、Wever的“頻率-部位學說”、David的“電池學說”和Davis的“耳蝸放大器”學說,聽覺的研究和重要的理論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耳蝸的聽覺機制。的確,耳蝸作為聽覺系統的...
這些結果有力地支持了行波理論,(2)皮膚傳播機械振動的行波性質:G.Von.Bekesy把機械振動器放在人體前臂皮膚表面,根據感覺確定振動傳播的距離。結果是頻率低音傳播距離遠,頻率高者傳播距離近。(3)採用Mossbauer技術測試底膜的振動模式:近年來Rhode把Mossbauer技術引入到聽覺生理學的研究工作中。這是一種用來測量...
不過這只是理論上的聽覺範圍,真正能達到這個水平的人耳幾乎不存在。並且能夠達到20HZ---20KHZ頻率範圍的音箱也幾乎不存在。每個人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理條件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聽覺能力。套用 按普通人的聽覺 0 -2 0 分貝 很靜、幾乎感覺不到。 2 0 -4 0 分貝安靜、猶如輕聲絮語。4 0 -6 0 分貝一般。普...
吸聲是聲波撞擊到材料表面後能量損失的現象,吸聲可以降低室內聲壓級。描述吸聲的指標是吸聲係數a,代表被吸收的聲能與入射聲能的比值。理論上,如果某種材料完全反射聲音,那么它的a=0;如果某種材料將入射聲能全部吸收,那么它的a=1。事實上,所有材料的a介於0和1之間,也就是不可能全部反射,也不可能全部吸收。不...
線性耳蝸頻率分析理論(常用一組無源、線性濾波器陣列模擬耳蝸),在信號分析與特徵提取上並無獨特功能,對處理效果的貢獻也非常有限。本項目擬運用非線性物理理論與實驗,研究耳蝸非線性信號處理具有的新特徵及其背後的機制,建立反映這些特徵與機制的物理模型,為構建有效的語音與聽覺信號處理模型和算法提供物理基礎 ...
第 2章 聽覺特性 69 2.1 聽覺系統的構造 70 2.2 臨界頻帶 77 2.3 頻率和聲壓級可聽範圍 82 2.4 響度感覺 84 2.5 噪聲引起的聽力損失 92 2.6 聽覺對聲源的定位能力 98 參考文獻 109 第3章 樂音與和聲的物理和生理基礎 111 3.1 樂音 111 3.2 音高感知理論 120 3....
從理論上講,將病人不可能聽到的高頻輔音信號移到可以聽到的低頻區應該克服了普通助聽器對無或少有高頻殘餘聽力的病人無能為力的窘境。技術發展 近幾年已有數篇文獻提及將按比例的頻率壓縮作為改善聽力的一種方法7-8。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按比例壓縮方案7-9,到目前為止,海德公司是一家可以生產耳級的具有按比例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