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鳴學說

共鳴學說

共鳴說又稱為共振說,是由19世紀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茲提出的,最早對聽覺現象進行了系統解釋者。而在閱讀治療中,共鳴說又叫認同和投射,是閱讀治療的第一步,如果讀者對閱讀對象無動於衷,產生不了共鳴,那就說明白選的或別人推薦的讀物是不合適的,需要重新選擇讀物,否則閱讀治療就無法進行下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鳴說
  • 外文名:resonance theory
  • 別名:共振說
  • 提出者:赫爾姆霍茲
  • 提出時間:1857年一1863年
  • 領域:聽覺、閱讀治療
聽覺的的共鳴說,共鳴說由來,基本觀點,閱讀治療中的共鳴說,

聽覺的的共鳴說

共鳴說由來

聲音的音高、音強、音色三種心理屬性,只說明了耳朵對各種頻率與振幅的聲波具有辨別的能力。人的耳朵是如何辨別各種聲波,並如何將物理性的聲波轉變為心理性的聽覺的呢?自19世紀以來,學者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學說,著名的有共鳴說、行波說、齊射說和頻率說。
最早對聽覺現象提出系統解釋者,是19世紀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茲,他提出了共鳴說又稱為共振說。1857年,赫爾姆霍茲提出耳蝸是一排在空間上對不同頻率調諧的分析器,在基底膜上每一根長短不同的纖維都與不同的頻率相調諧。
赫爾姆霍茲在考察內耳結構時,觀察到耳蝸中包含很多神經感覺單位,它們依次排列在基底膜上。耳蝸底部的基底膜窄,頂部基底膜寬。基底膜上,底部的橫纖維短,頂部的橫纖維長。他認為,基底膜的橫纖維是感音的共鳴要素。由卵圓窗傳來的振動迅速傳遍前庭階,但基底膜的橫纖維只是有選擇地對一定的頻率發生共鳴,就像豎琴的琴弦對不同頻率的聲波發生共鳴那樣:對高頻率聲音,短纖維與之發生共鳴作出反應;對低頻率聲音,長纖維與之發生共鳴作出反應。由於橫纖維的振動轉化為神經興奮,傳到聽覺中樞便產生不同音高的聽覺。共鳴學說(resonance theory)把基底膜上大約24 000條橫纖維看成是對20~20 000Hz聲波的共鳴要素。但是,以後的科學研究發現,這個理論有嚴重的缺陷。基底膜是由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纖維組成的,因此每一根橫纖維作為一種共鳴器對不同的頻率單獨發生反應看來是不可能的。

基本觀點

赫爾姆霍茲在1857一1863年間根據有關耳蝸底膜組織學知識提出了共振學說。他的理論經歷了幾個不同發展階段。最初,由於了解到柯蒂氏柱細胞的長度由蝸底到蝸頂有逐漸增加的規律,從而認為這些內、外柱細胞是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共振成分。但是當把聲音頻率範圍和柯蒂氏柱細胞的數目(內柱6000,外柱4000)相比較時,後者大為不足;而且鳥類耳蝸中不存在內、外柱細胞,這就使他不得不改變想法。後來提出底膜上的24000條橫行纖維是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共振成分,其基本觀點可歸納為如下。
(1)在耳蝸內對聲音頻率進行機械性分析(2)底膜橫行纖維是產生共振的結構;(3)對一定聲頻,底膜相應部位的橫行纖維振動最明顯、振幅最高,低頻聲音引起蝸頂部較長纖維的振動,高頻聲音引起蝸底部較短纖維的振動,換句話說,蝸頂部感受低音、蝸中部感受中音,蝸底部感受高音。
耳蝸底膜的部位不同,所感受聲音的頻率不同,這就是部位學說的基本觀點。底膜位置與聲音頻率間,頻率值位置表明這一頻率大致在該處引起底膜振動的最大振幅,至蝸頂逐漸增寬的特點。低於800赫的頻率均壓縮在頂回內,2000赫大致位於底膜全長的中點。
由於耳蝸底膜橫行纖維的長短比例遠遠不能解釋聽覺的音頻範圍,使赫爾姆霍茲又聯想到琴弦的張力不同可有不同的共振頻率,於是又補充了橫行纖維存在一定負荷與張力的推論。但是以後的實驗證明底膜並無張力,而且底膜對兩種頻率不同聲音產生的振動並非分離的,而是有重疊之處。因此把底膜橫行纖維看作是共振單位的觀點是不正確的,赫爾姆霍茲本人最後也默默地放棄了特異共振理論。儘管如此,共振學說有兩點至今仍得到公認,即:(1)聲音引起底膜振動;(2)不同頻率的聲音使底膜的最大振動部位有差別。因此,在近代有關聽覺生理的論著中,仍介紹共振學說的梗概並常引用底膜部位與聲音頻率關係的模式圖。

閱讀治療中的共鳴說

共鳴就是人們在觀察外部世界包括欣賞文學作品時,總是事先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期待,有意無意將作品中的人物的經歷、情感與自己進行對照,如果能夠找到吻合就會發生共鳴和認同,從而獲得情感等方面的支持。這種體驗經常發生在閱讀治療過程中。例如戀愛中的年輕人最喜歡閱讀愛情小說,如果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年齡、性別、成長背景與自己很相似,那么對這個小說就會愛不釋手,反覆閱讀。閱讀後的結果不外乎這樣幾種:一是主人公是幸福美滿的,讀者也會幸福,反之很痛苦;如果主人公很幸福而自己不幸福就會很苦澀;如果主人公不幸福而自己幸福就會覺得自己很幸運。換一種說法,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相互對立的內部精神力量的結晶,是若干衝突力量的和諧與一致,與夢、神經症之類的精神病理學的行為相似,作家將未完成的孩童期願望付諸筆端而獲得滿足,並通過作品將這種愉快傳達給同樣未獲得滿足的讀者。
共鳴說又叫認同和投射,是閱讀治療的第一步,如果讀者對閱讀對象無動於衷,產生不了共鳴,那就說明白選的或別人推薦的讀物是不合適的,需要重新選擇讀物,否則閱讀治療就無法進行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