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行波說

聽覺行波說(travelingwave theory of hearing),亦稱“行波說”。聽覺位置說的一種。由匈牙利裔美國生理學家貝克西(Georg von Békésy,1899—1972)提出。貝克西發現任何具有彈性的物體受到振動時,總要產生一種波的運動,即行波。基底膜的橫向和縱向的張力幾乎是相同的。因此,基底膜的橫纖維不可能是對不同頻率調諧的共鳴器。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彈性不同,其基底與蝸頂相差約100倍。同時,自耳蝸基底到蝸頂基底膜的寬度和硬度也逐漸變化。耳蝸基底膜的這些物理特性,可以完成對聲波頻率的初步分析。貝克西通過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人的耳蝸基底膜的運動,發現當蹬骨底板運動時,在基底膜上的確產生一種行波,它們從比較硬的基底向比較柔韌的蝸頂運動,該行波的波幅逐漸加大,當達到最大值時便迅速下降。行波的最大值在基底膜上形成一個區域,這一區域內的基底膜偏轉也最大,基底膜的不同區域與不同的聲波頻率有關。高頻位於耳蝸的基底,而低頻則位於耳蝸的頂部,這與亥姆霍茲的早期假定是一致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聽覺行波說
  • 別名:行波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