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位置說(place theory of hearing)是2014年公布的心理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聽覺位置說
- 外文名:place theory of hearing
- 所屬學科:心理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聽覺位置說(place theory of hearing)是2014年公布的心理學名詞。
聽覺位置說(place theory of hearing)是2014年公布的心理學名詞。定義認為基底膜的不同部位負責對不同頻率的聲音起反應的學說。有共鳴說和行波說兩種觀點。出處《心理學名詞》第二版。1...
聽覺共振-位置學說又稱共鳴說。1857年H.von赫爾姆霍茨提出耳蝸是一排在空間上對不同頻率調諧的分析器。在基底膜上有長短不同的橫纖維,其作用很像一個微小的共鳴器,每一根纖維都與不同的頻率相調諧。位於耳蝸基底部的短纖維對高頻...
基底膜的振動使螺旋器的毛細胞與蓋膜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引起毛細胞發出神經衝動,使耳蝸神經纖維產生動作電位。傳至延髓,再經中腦下丘到內側膝狀體,最後到大腦皮質的顳葉,形成聽覺。聲音頻率的高低即為音調的高低,正常人能感受的範圍為...
聽覺和位覺(平衡覺)器官。通過耳,動物可感知外界聲音信息和本身軀體位置,藉以交往、尋偶、避敵、捕獵和保持身體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動物進化的一種表現。不同動物耳的結構有很大差異。脊椎動物中原始類群只有內耳,主要起平衡...
聽覺中樞縱跨腦幹、中腦、丘腦的大腦皮層,是感覺系統中最長的中樞通路之一。自下向上,主要環節包括:耳蝸核(Cochlear nucleus)斜方體(Trapezoid body)橄欖旁核(Periolivary nuclei)上橄欖(Superior olives)外側丘系(Lateral Lemnis...
聽覺器官是感受機械波的裝置,藉助聽覺器官,動物能夠獲得遠距離的信息,藉以交往、尋偶、躲避敵害、捕捉獵物,因而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人和動物利用機械波(聲波)的作用感知外界事物的感受器官。機械波作用於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
聽覺頻率說(frequency theory of hearing),亦稱“聽覺電話說”。聽覺理論的一種。由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William Rutherford,1839—1899)於1886年提出。該學說認為,耳蝸的基底膜是作為一個整體與外界的聲波頻率發生相應振動的,音高辨別...
行波說(traveling wave theory)是貝克西提出的一種有關音高辨別的聽覺理論。屬於位置說的一種。簡介 行波說是指由美國生理學家貝克西(G.Von.Bekesy)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一種聽覺理論。它主張聲波傳到人耳,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
這就是聽覺的行波說。這個學說認為,基底膜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的分析,決定於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行波學說由來 早在本世紀40年代G.Von.Bekesy開始提出行波學說,至1960年,他在“聽覺實驗”一書中系統地發表了有關理論。行波是物理學...
物理的、電生理的和行為反應的精確記錄都可用來研究動物的聽覺定位。定位機理 強度差 高頻的聲音刺激,由於它的波長較短,如果一個高頻聲波來自一側,頭部本身就構成聲音傳播的障礙物,使其到達對側耳中的音強受到耗損,這樣在兩耳之間形成...
接受不同特性的各種聲音後聽神經發出的脈衝在時間和空間上各有不同的構型,它們攜帶有關聲音的信息,順序傳至各級聽覺中樞,經過處理和分析,最後產生反映聲音各種複雜特性的聽覺。 沿基底膜移動的行波有一振幅最大點(共振點),其位置因...
總觀上述研究成果,大腦皮層功能定位似乎有了這樣一個比較清楚的輪廓:①直接控制隨意運動的功能在中央前回,稱為一級運動區;②軀體感覺的功能在中央後回;③視覺功能在枕極或枕葉內側的矩狀裂周圍;④聽覺功能在顳橫回,這些區域都被...
言語的聲波在說者與聽者之間傳播而達到對方的耳朵里。聲壓的變化作用於聽者的聽覺器官,並產生神經衝動傳到大腦而辨別和理解。人在說話時,語音也同時傳到自己的聽覺器官而起監聽作用。發音機制 語音由人的發音器官產生,發出後變成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