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低回

聲音低回

《聲音低回》是中國當代作家方方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北京文學》2012年第1期。

《聲音低回》是對底層人群的關注和社會現實的反思。小說通過對以弱智者阿里為代表的弱勢群體庸常生活的敘述和城市大道的修建給大眾生活帶來的衝擊為切入點,讓讀者真切看到了底層人群生存的艱辛和心靈的掙扎,背後寄寓了作家無比深沉的愛與痛。母親和孩子、窮人和富人、弱智者和弱勢者,這三組人物關係構成了作者構建小說文本、在愛與痛的輓歌里泅渡的獨特視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聲音低回
  • 作者:方方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發表時間:2012年1月
  • 字數:52千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阿里是生活在武漢東亭的一名弱智青年,他三十多歲了,但他的智力只有三歲,而且一隻耳朵還聾了,阿里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媽媽的疼愛,弟弟阿東的陪伴和爸爸老巴的關心,他無憂無慮,雖然生活在混沌之中,但是阿里非常快樂,時間對於阿里的最大意義就是每天早上要聽到媽媽叫他起床的聲音。但這一切在阿里的媽媽去世後,阿里姆媽的聲音也消失了,阿里再也聽不到媽媽的聲音了,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如何讓阿里繼續的快樂生活,成為困擾東亭居民的一個難題。母親去世後,阿里把在火葬場悼念廳的哀樂當成媽媽的聲音,但居民忍受不了阿里的哀樂,阿里的弟弟阿東只好讓他陪著羅爹爹去東湖打圈,然後在東湖聽哀樂,但二環路的修建又堵死了推輪椅的阿里前往東湖的路,圍繞阿里的問題層出不窮。

創作背景

在方方眼中,東湖是一個美麗的湖泊。住在東湖一帶的人,對東湖都有非常的熱愛。因為它就像自己家裡的湖一樣,隨便走走,便到湖邊。以前方方經常沒事就晃到湖邊散步。有一陣,還常看到一個女人推著輪椅,車上坐著一個腿殘的男人。男人手上抱著拐杖和一台錄音機。那女人說話聲音很大,有次聽到她大聲跟熟人說,她要去東湖跳舞,她老公則去透一下氣。
緊挨著東湖的道路叫迎賓大道。早先它是一片樹林。方方搬來時,還是土路,不通汽車。後來修了一條窄窄的水泥路,可以走腳踏車和三輪摩托。然後又進行了擴寬,通了公共汽車。再後來,突然修建出一條寬闊美麗的大道。汽車道、人行道和腳踏車道,都用樹及花壇分割得清清楚楚。這條道被命名為“迎賓大道”。
迎賓大道修好沒多久,忽有一天,它又修建了。沒有人能弄清這么好一條路,為什麼要重修。修了幾個月,迎賓大道變成了封閉式的快速路,所有與此路相通的路口都被封死。汽車飛快地從這條路上馳過,而這一帶數萬居民,從此進出不便。因為整條路上,只在東湖賓館前開闢了路口,因為那裡是領導經常進出的地方。這條路所有的方便都留給了他們。最糟糕的是,快速路把東湖隔在了對面。同時隔過去的還有博物館和美術館。腳踏車和三輪車道也沒有了,周邊居民散步的路沒有了。如果要去東湖,只有走一格格樓梯的地下通道。
有一天,方方站在附近等朋友時,突然想起她曾經見過的推著輪椅要去東湖跳舞的女人。她現在還能過去嗎?她的老公還能方便地坐在輪椅上去東湖透氣嗎?如他住在東亭,他將從哪裡過馬路去東湖?這個閃念突然令方方心跳急促。觸動方方寫這篇小說的便是這把輪椅。方方想,其實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並不是看有多么快速的道路,有多少高大的樓房,或是科技有多么發達,車有多么快速,而是看對這個社會的弱者所持有的態度。

人物介紹

阿里
阿里其實有30多歲了,但是因為一場車禍,導致他的智力永遠停留在3歲的水平。也因為這車禍,他享受著父母的百般寵愛,享受著“阿里巴巴”式的單純與快樂。他的舉手投足喜怒哀樂儼然就是一個孩子。母親對他的愛滲入骨血,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受母親薰陶所養成的作息時間、生活習慣、待人接物和樂觀精神,歷歷可見。母親行為處事的方式成了阿里做人做事的依據和準繩,印證在阿里所說的每句話的一個前綴里——“姆媽說的”。浸潤在母親的愛河裡,阿里的世界是單一快樂而又相對自足的,時間仿佛停滯不前
然而時間是綿長的,也是冷酷無情的,“悄然的流動中也藏匿著尖銳與殘酷。它們像飛刀,隨時會迸射而出”,這種時間的強大感和人被時間吞噬的淹沒感在方方的小說中一再出現。生活的石頭突然砸下來,母親病逝了,阿里的平淡安定、無憂無慮的生活面臨著被打破的危險。阿里周圍的人便用各種善意的藉口、美麗的謊言等一系列的辦法來阻止阿里知道這個殘忍的現實,想竭力維持阿里童真世界的這份完整和快樂。阿里開始對母親的固執尋找,通過每天堅持母親教給他的一個個生活習慣來證明母親的存在。母親的照片、聲音以至哀樂,都成了她的替代物,維繫著阿里對母親的思念、依戀和由此獲得的踏實和快樂。特別是在殯儀館裡,阿里一聽到哀樂就如條件反射般循著聲音去尋找母親辨認一具又一具屍體的場景,讓人觸目驚心之餘又不禁潸然淚下。方方細細刻畫著經歷母親失蹤變故後的阿里的語言、舉止、心理等,特別是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死亡,更具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憂傷和力量。因為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淨的,如一面鏡子,更能看穿世態,折射人心。
阿里對母親執著尋找也意味著他從自己的童真世界開始向成人世界突圍,然而最終是退守。因為除了親友的善意保護,阿里在潛意識裡也不願相信母親去世這個事實。所以機緣巧合,低回的哀樂就成了阿里思念母親的一個特定符號。它既是阿里的精神寄託與活下去的人生支柱,也是他相信母親尚在人世的最後一根稻草,當然要緊緊抓住,“阿里沒有母親了,這個悲哀的聲音,成了他心裡的母親,阿里一天的精神寄託只能依賴於此”。方方用一種近乎荒誕的手法將哀樂作為陰陽相隔的母子之間的某種精神聯結,既是對弱智阿里的精神世界和乖張舉動的合理解釋與呼應,更是作者找到的一個建構深度意義的絕好面具。
失去母親的阿里因為哀樂而重新恢復了平靜,通過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裡到東湖邊聽哀樂來確認母親的存在,感受母親的撫慰,獲得心靈的慰藉,表達思母之情。雖然阿里沒有了以前的快樂和滿足,但總算找到一個精神的寄託。然而,這樣一幅淒婉悲情卻不免寧靜悠遠的場景卻因為武漢大道的修建而打破。快速通道讓阿里和瘸腿的羅爹爹被隔在了東湖的另一邊,阿里的哀思無處安放,變得憂心忡忡,鬱悶狂躁,原本和睦友善的鄰里、親人都因此被攪得雞犬不寧。新的矛盾重又爆發,阿里已近崩潰的邊緣。小說的最後,方方用了近似飄渺的一筆解決了阿東家的麻煩事:因為阿東在政府上班時認識的一位老闆答應早上用賓士車送羅爹爹和阿里去湖邊,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阿東
阿東的經歷,就是一個底層孩子的奮鬥史。哥哥的弱智,母親的病逝,父親的斷腿……生活給了阿東不能承受之重,而他還要在這個要靠各種關係搭橋牽路的人治社會中打拚立足。應聘的時候,“阿東的同學說,擠在這裡的,都是窮人家的小孩。阿東想,也是。但你又能怎么樣?這原本就不是為我們而準備的世界,而我們卻偏想要在這世界混出模樣,還不得拼上命?”其中融入了阿東的感慨和無奈,又何嘗沒有作者對時弊的感嘆和憤懣?
雖然“志氣、文憑和本事,在這個世道,已經是一個用處不大的東西”,阿東還是憑藉這些考上了公務員,家裡的經濟、哥哥阿里的精神狀態都為之改觀。然而,新的煩惱來了,寬闊的快速路的修建,在給富人帶來便捷高效的同時,窮人不但沒有受益,反而給日常生活帶來諸多困擾。快速路隔斷了坐輪椅出行的羅爹爹們享受東湖自然風光的樂趣,更剝奪了阿里思念母親的權利。羅爹爹受傷了,阿里狂躁了,街坊們不滿了,阿東抑鬱了。武漢大道的開通給這個底層群體的生活蒙上了一層沉重的陰影,也讓富人和窮人的分野更為明顯。當更多人為富人、執政者以及所謂的太平盛世歌功頌德的時候,方方把更多關切悲憫的目光投向了底層民眾,投向了社會現實背後的反思,體現了一位嚴肅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情懷。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制度思考
1、“官僚”制度
方方不僅體現對底層人群的關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更有對社會的思考。伴隨柔情蜜意的母愛、兄弟情,背後還有冷峻深刻的制度批判,憑藉敏銳的洞察力、蒼勁的筆鋒有力批判社會現實。
中國官本位思想至今猶存,且深深影響著當下人的生活。當阿東換無數行當,終於在老師的指點下考上公務員。老巴固執地拄著拐帶阿東去鄰家報喜,並對阿東說:“怎么說你也是當了幹部呀”,老巴一句話道出的是千萬人心裡的想法,這種尊高卑下的等級觀念躍然紙上。而羅爹爹對阿里的期望:“一句話,將來做事,得替我們老百姓想。你得像毛主席的幹部,為人民服務,不能像現在這些幹部,只為自己服務”,也是社會民眾的呼聲。同時像羅爹爹似的心中住著這樣一位“官老爺”還很多。令人心驚膽戰的是老巴私下叮囑兒子聽領導話,發出“不是我這樣想,是世道只能讓你這樣做”的無奈,意味深長。揭露社會“官官相護”的醜惡行徑。敘述語氣客觀冷靜,切中肯綮一針見血。
2、“考試”制度
任何時候,公平公正公開從未變過。在《聲音低回》里亦如此。來自社會底層的阿東通過考試制度翻開新一頁,踏上新台階‍‌‍‍‌‍‌‍‍‍‌‍‍‌‍‍‍‌‍‍‌‍‍‍‌‍‍‍‍‌‍‌‍‌‍‌‍‍‌‍‍‍‍‍‍‍‍‍‌‍‍‌‍‍‌‍‌‍‌‍。這是社會公平體現,方方給予了大力讚揚。當阿東找工作遇到同學的譏諷“工作哪裡靠文憑和本事找到的。”阿東的本錢就只這張文憑,是他奮鬥數年掙來,但並未氣餒。找工作儘管不如人,阿東仍不懈努力。考試是窮苦人民翻身的稻草,揭示努力就有收穫“天道酬勤”的主旨。
世俗神話
方方在寫底層社會的時候,多喜歡用悲劇的視角,如《風景》《萬箭穿心》《出門尋死》等小說,都是敘寫底層人如何被命運玩弄於鼓掌之間。但是,《聲音低回》里的阿東卻通過生活的層層考驗,逐步為社會所認同,最後取得了“大團圓”的結局。“阻止主人公的願望實現的障礙,也構成喜劇的行動,而清除這些障礙成為喜劇的契機。”相對於老舍的小說《月牙兒》,那是一個沒有“反面人物”的悲劇,無論主人公怎樣抗爭,依然無法擺脫淪為娼妓的命運。而在這篇小說中,同樣也沒有所謂的“反面人物”出現,大家都在盡心竭力的幫助阿東一家渡過難關。也就是說,小說雖然以悲劇的形式開始,卻是以喜劇的形式結束。
自父權制確立之後,繼之確立的便是長子的繼承權,當父權缺失的時候,長子就要承擔起父親的文化功能,兄弟關係由此變成為文明之始的新一類神話原型,在中外文化中都大量存在。“長兄如父”,兄長在古代被視為父權制的一種延續與替代方式。在儒家的學說中,“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弟弟對兄長的態度,已經成為了評判個人人格和社會品德的重要標準之一。在《聖經》故事中,該隱是夏娃的第一個兒子,也是人類創造的第一人,最後卻殺死自己的弟弟亞伯,致使自己流離失所。在中國,也不乏這類兄弟相殘的傳說,但是都是以兄長的仁義而化解。帝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中,弟弟象幾次三番欲將舜置之死地,舜卻依然能夠友於兄弟,比以前更加勤謹。漫長的文化史被濃縮在個隱喻的修辭結構中,而不同的結局則是不同文化精神的體現,對家族倫理精神的推崇使中國人更希望逃避殘酷。兩個兄弟相殘的基本母題,都是兄長在故事中扮演有作為的一方。
方方在《聲音低回》中,卻改寫了這個神話原型。哥哥阿里在一次車禍中成為弱智,一隻耳朵也已經失聰。在此之前,韓少功的《爸爸爸》和阿來的《塵埃落定》也都出現過此類人物,但可以將前者視為一個明顯的文化符號,後者則可以被看做一段歷史文化的標記。相比之下,阿里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只會不停的說“我叫阿里”,飲食起居也全需他人照料。本應承擔著家長文化功能的兄長阿里,卻由於自身的缺陷,成為了弱勢群體,所有的職責全部都轉移給弟弟阿東。“兄友弟恭”取代了骨肉相殘的神話原型,“阿東自小就知道,照顧這個長不大的哥哥是他一輩子的事。”弟弟阿東全心照料兄長,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的難題。英雄之所以偉大,恰恰是用於他要不斷地同困難抗爭。阿里需要母親,阿東便想出了用哀樂代替母親的辦法;阿里不能在家播放哀樂,阿東便讓他去東湖;去東湖的路被阻住了,阿東便又找到了便車帶他去……“考驗通常是主人公品行的試金石;希臘語中‘考驗’一詞同樣具有試金石之意,”弟弟阿東正是通過重重考驗,完成了兄長的職責:“他就把自己當成了哥哥,像帶弟弟一樣帶著阿里”。這樣一句話,方方就解構了兄弟神話的原型,置換了兄弟之間的角色和功能,突破了客群已經牢不可破的審美接受的文化心理。

藝術特色

母子之情
方方筆下,阿里是“聰明在3歲時戛然中止。現在他已經快30歲了”的弱智兒,並有一個小5歲的弟弟阿東。故事伊始,阿里就不停尋找“姆媽”,連續4個“羅爹爹,我姆媽呢?”強調阿里對姆媽的依賴。一場車禍改寫一家人的命運,巴嫂子斷胳膊,老巴瘸腿,阿里智商停滯於3歲。而母親的愛瘋狂滋長,如水般溫潤著阿里。從吃穿到處世,從衣行到生活,姆媽無不照顧細緻。原以為在沒有時間概念的阿里身上會這樣享受著阿里巴巴式的快樂畢其一生,“只是時光經常也無情。悄然的流動中也藏匿著尖銳與殘酷,它們像飛刀隨時會迸射而出,落在某地某家某人的頭上。”不幸,阿里家“中刀”了。母親突然心肌梗死,鄰里善意的謊言,兄弟的隱瞞,只為還阿里單純美好的世界。而阿里一貫的生活習慣、處事方式、作息時間也只為感受母親的存在。姆媽的照片、聲音甚至是哀樂更是阿里情感的寄託。小說對火葬場裡阿里的語言、動作、心理、表情等細緻刻畫,阿里對哀樂敏感度描寫,一次次的於悼念廳尋找姆媽,結果是一具具冰冷屍體怵目驚心,其中的至情至愛感人肺腑。
“有些人,從未經歷過家庭成員的死亡,所以看待死亡十分輕率,態度淺薄。他們無法獲得對情感和生命的深入思省,死亡甚至會成為他們操縱把玩的一種戲劇感。”是所謂“人”的視角。而方方通過兒童視角看待死亡,他“其他什麼都沒有的心,是一顆最乾淨的心”。這樣把死亡寫得格外淒涼但異常高尚,死亡並不意味失去,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方方找到代替這種存在的媒介——哀樂。
兄弟之情
“聲音低回”盪滿母愛之音,唱響兄弟之情。阿里會每天在馬路牙子上等待阿東回來。母親離世不僅給阿里帶來情感落空,也給阿東精神打擊。一家人只有阿東尚有豐沛勞動力,扛起生活重擔,是家裡頂樑柱。他強打精神振作起來,首先要解決哥哥阿里情緒問題,他費盡心思討哥哥歡心,親手做飯,陪他打遊戲。當阿里情緒煩躁找姆媽,他耐心十足陪伴阿里,甚至找同事錄“要聽阿東的話喔”來安撫阿里的情緒,當鄰里反映哀樂擾民時,他絞盡腦汁解決兩難問題。表面阿里對姆媽的去世毫不知情,可阿里向阿東要姆媽時,阿東的沉默會讓阿里安靜下來,說明阿里潛意識裡知道姆媽的去世,而“哀樂”順理成章成了精神寄託,也含阿東對阿里快樂的期望。方方用“聲音”這個意象既解決了阿里思母的精神寄託,又飽含阿東對阿里的精神關懷,使小說關注弱勢群體的主題得到突出和升華,瀰漫著盪氣迴腸之感。

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13年,《聲音低回》獲第十五屆《小說月報》百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2013年9月10日,《聲音低回》獲第六屆《北京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作品評價

與方方近年來的小說《琴斷口》講述愛情、《刀鋒上的螞蟻》思考命運、《武昌城》觀照歷史有所不同的是,《聲音低回》將視角轉向對底層群體的關注和社會現實的反詰,細膩中飽含深沉情感,瑣碎里充滿人性關懷,理性中帶有批判色彩,整部作品交織著愛與痛的複雜情愫。小說如泣如訴地塑造了一個弱智者形象阿里,他的內心世界,有著異於常人的純淨、善良和情感表達方式。透過阿里及其家人、街坊鄰居的生活際遇,不難發現小說背後的現實寓意:窮人有窮人的快樂,弱者有弱者的尊嚴。(文學評論家陳勁松評)
一個家庭,一條街,東鄰西舍,家長里短。方方寫得耐心細緻,溫情脈脈。這是個特殊的家庭,母親突然病逝,父親老巴斷腿,哥哥阿里弱智,弟弟阿東還在讀書。守著一個小雜貨店,一家人面對太多的坎。鄰里的寬容,親情的泣淚,感人至深。(《長江日報》評)

出版信息

《聲音低回》原刊《北京文學》2012年第1期,《小說月報》2012年第3期選載,後收錄至方方的小說集中。
收錄書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聲音低回》(單行本)
2012年8月
海豚出版社
978-7-5110-0959-3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
2015年1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10265-5

作者簡介

方方,本名汪芳,生於南京市,祖籍江西彭澤,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委會委員。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分配至湖北電視台當編輯。1989年調入湖北省作協,專業作家。1976年始發詩歌,大學期間轉寫小說。1987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景》,成為“新寫實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水在時間之下》《武昌城》《軟埋》《是無等等》,中篇小說《桃花燦爛》《中北路空無一人》《萬箭穿心》《琴斷口》《刀鋒上的螞蟻》《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等,散文隨筆《到廬山看老別墅》《漢口的滄桑往事》等。作品多次入選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國女性文學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上海政府獎、湖北屈原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國內重要獎項。已出版各類作品集一百多部,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日、意、葡、韓、泰、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在國外出版。
聲音低回
方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