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主人公鄭富仁從工廠下崗後和妻子靠自己當安裝地板的工人和經營一個小雜貨店維持生計,供孩子上大學,生活非常困難。老父住院開刀更是讓他為難。一天在去醫院的路上,他差點被一輛開得狂野的貨車撞倒,貨車上掉下一包東西,他順手就拿回家了。父親知道後,說“我從小到大隻知道一個道理,不歸自己的東西就不伸手拿”。父親的話震動了他,他設法找到了那輛貨車,並不辭辛苦地跑去通知他們去他家取貨,回到家才發現妻子已經把貨賣了,收不回來了。第二天丟貨的廠家來人,一看貨沒了,反倒把他告上法庭,讓他賠錢。
創作背景
方方第一次到
中北路時還在當裝卸工。有一天,裝卸站不知道是什麼活兒,要去
武漢重型工具機廠。於是派了幾個女裝卸工,其中就有方方。她們帶著工具,披著搭肩,坐上一輛無篷的卡車上。方方並不知道卡車走的是條什麼路,印象中過了長江大橋後,很快就在一條夾在鄉間菜園中的土路上行駛。卡車開過,塵土飛揚,然後就到了武重。武重給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寬大的廠門和寬大的廠區,都讓方方激動。回去的路上,方方和她的幾個夥伴都對武重的工人羨慕之極,紛然說如果能到武重當工人,真是天大的幸福。
三十年後,方方的家住在了武重附近,而她曾經去過的那條土路,也早已成為了武昌重要的一條馬路,它被叫作了中北路。只是,武重廠門的變小讓方方心裡有一點點難過。方方也在不少場合中遇到過這個工廠的工人。他們有些是下了崗的,也有些是沒下崗的。每次碰到他們,方方都會想起很久以前,她是怎么去武重以及她是多么想到武重當工人的事。想得多了,想寫點什麼的念頭就更加強烈。
這就是方方寫這篇《中北路空無一人》最初的想法。在方方正要動筆時,她看到報紙上一場官司的訊息。於是這條訊息經方方改造後,成為了這篇小說的主線。
人物介紹
鄭富仁
小說中主人公是名為“富仁”實則被人戲稱“窮人”的工人鄭富仁,整日為生計所困。居家,則被老婆劉春梅不屑,認為嫁給他是“八輩子倒霉,十輩子晦氣”,甚至晚上都不讓其近身;出門,則面對滿大街越來越多的小車,自己只能騎著哐當哐當的破腳踏車,上下奔波。父親終日沉浸於中北路昔日的輝煌之中不能自拔,不幸摔傷而住進了醫院,老婆劉春梅則毫不隱諱地盼望著公公快死好去繼承房產……在這種逼仄、尖銳的人生環境中,鄭富仁時來運轉終於迎來了人生的機遇:在去醫院給父親送雞湯的路上撿到了一個從飛馳的汽車上掉下來的大包,包里是價值數萬元的毛衣。鄭富仁計畫著好好地“敲詐”貨車司機一把,因為正是貨車司機的飛車,導致鄭富仁腳踏車翻倒雞湯潑灑一地。可是等他好不容易找到貨車司機單位,才發現貨車司機與他一樣也是“窮人”,甚至比他還要糟糕——貨車司機母親患上癌症老婆是癱子。鄭富仁良心發現,決定歸還貨物。然而,等他趕回家裡又發現,妻子劉春梅已經私自將包里的毛衣賤賣。此時的鄭富仁已經無法退還原物,卻又無力賠償被賤賣毛衣的損失,等待鄭富仁和劉春梅的,是這家貿易公司的一紙訴狀——對方將夫婦倆告上法庭索賠,這不禁讓鄭富仁由衷感嘆,在如今這個社會,連做個“好人”都這么難!在小說結尾,鄭富仁行走在這空空的街路上,突然覺得自己心裡也空得厲害。他想起父親常常掛在嘴上的話,心裡空,空空蕩蕩的。這時候他體會到這種空蕩蕩的感覺。鄭富仁暗自道,本來不想空空蕩蕩的,哪曉得比原先還要空空蕩蕩。人生就是這樣呀。
劉春梅
鄭富仁的妻子,劉平時大大咧咧,凡事都無所謂,口裡罵著髒話,小事斤斤計較,大事卻非常豪爽,對生活也沒有過高的要求等低俗的小市民習氣。“劉春梅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住在有樓的房子裡。”她頭腦里成天地構思著有一處自己的房子。婆婆死後公公娶了保姆為妻她滿腹牢騷,罵公公是“老不死的”。但公公不慎摔倒住進醫院,她還是煨了一罐雞湯以表孝心。這種怨恨與理解的心理交織在一起,以及後來把丈夫鄭富仁撿來的毛衣賣掉的所謂“不道德”之行為,使人物具有了複雜而生動的展示。
作品鑑賞
社會不公
《中北路空無一人》的故事情節與人物都是作家虛構的,但小說通篇都在寫實。現實生活中,人們處處可以找到像鄭富仁、金剛、劉春梅這樣的下崗職工,他們的命運就是成百上千下崗職工的縮影,作家實際上是將他們作為武重居民文化的活標本來塑造的。通過對這些活標本的剖析,對人物生存軌跡的這種地域文化式的觀照,來表明作家對人物的理解已突破了正統政治意識形態的攀籬。對於劉春梅的塑造,可以認為像作家曾經所說的:“人與生活,現實與內心之間很難達到完全的和諧。對於這種不和諧,有的作家採用撫慰的方式,比如小女人散文。但我不同,我要把這種不和諧挑破了給你看,不讓你覺得安慰,讓你看到生活本身的殘酷,看到人性在與生活博斗時人性的扭曲與變異。”方方將當下社會深藏著的因不公平、不公正所造成的人性變異撕裂開給人看,引發人們對現實社會的沉思和對人生命運的追問。
武漢生活哲學
在《中北路空無一人》中,讀者看到的是主人公鄭富仁和其父親充滿淚與笑的複雜關係。父親似乎堅持著他那輩子的正義思想,一生都對鄭富仁說教大於關懷,鄭富仁雖然一輩子都窮困潦倒,但也傳承了父親的正直。他們之間雖然沒有一句抒情的話語,但在心裡都把血濃於水看作天大的事。文中開頭,當鄭富仁在趕送父親上醫院的途中,看到沒落的武重廠門時,鄭富仁安慰父親說:“時代不同了。你們廠早就沒得戲了。你操那些心做么事?躺倒,命要緊!父親說,屁話!廠子都沒得了,命有么事用?他的聲音滿是悲哀。鄭富仁說,這才真是屁話。”在這簡短而直白的對話中,讀者看到的是兒子對父親的心疼和安慰。而當父親被送入急診室後,鄭富仁“神經一直繃緊著。雖然他跟父親吵架的時候比和氣的時候要多,但他還是不想他死。什麼理由都沒有,就因為他是父親。沒有人比他們兩人的關係更親近。少了他,鄭富仁會覺得身後少了一座山。背心空空敞開,會有涼風嗖嗖襲來。就算鄭富仁從來也沒在這山上倚過靠過,可他卻習慣了有遮有擋。”這幾句話直接地表現出了鄭富仁對於父親大於言表的愛。而在父親做完手術後,“鄭富仁走出病房,門還沒有關嚴,便聽到了父親的鼾聲。那聲音,怎么聽都覺得有些不對勁,鄭富仁想,你跟我的架都沒吵完,你莫想走這早。我不得讓你走的。”這近乎賭氣的語氣,正是一種用武漢方式表達的真愛。這些愛不是那些喃喃細語可以掂量的,因為武漢人愛也愛的火爆,愛也愛的直接。
當代性
《中北路空無一人》具有強烈的當代性,這不僅是因為作家所書寫的人物逼近時下,更重要的是她能勇於面對社會現實,作以切實的追究。在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家那兒,一切原是無須迴避的。鄭富仁無疑是小說的主要敘述對象,通過對他的描寫深刻地袒露出作家內心世界裡最想表達的“人性在與生活博斗時的扭曲與變異”的情結,同時也不難看出作家給予鄭富仁的熱情歌頌和審美觀照有其明確情感寄託:關於“包”的問題的出現,以為是文本的敘述焦點,人物都在“包”的歸屬問題上各分畛域。鄭富仁被貧困壓得透不過氣來但還是曲曲折折地將撿到的“包”還給了失主,這無疑是“真善美”的義舉,但追求真的善的美的東西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是因為“真善美”在當下社會堅硬的現實面前顯得那么柔軟與脆弱,不經意間被虛假醜惡所踐踏與嘲弄。
鄭送還“包”的敘述經過,使人們更加清楚地窺視到了作家的精神深度。鄭騎著破舊的腳踏車從武昌向“青山區”武鋼挺進,鄭富仁此時的感覺太好了,他的內心有一種壯士赴死的悲壯和偉大,口裡喋喋不休地慶幸金剛因急事不能用貨車送他,否則就嚴重的削弱他單騎遠行的意義。但在行進的途中遇到困難又滿腹牢騷後悔不該來。對鄭的內心反覆的矛盾與衝突的刻劃,作家並未極力地渲染鄭的思想境界有多高,而是將人物在短暫的行進過程中兩種相互對立的思想變化交替著、鬥爭著,使人們有理由相信,方方在小說中所套用到鄭富仁身上的這種品德,原自於武重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蘊育出的勞動階級高貴品質和精神情操的餘波延宕至今。
作品影響
2005年8月,《中北路空無一人》上榜2005年當代中國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
作品評價
《中北路空無一人》寫的是當今社會中,好人不能做,要想活得好,就要不顧道德廉恥。其實小說想說的是,越是不為錢發愁的人越是把錢看得很重要,甚至不擇手段,不顧他人死活。而底層的老百姓是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中國作家網評)
方方的《中北路空無一人》寫一對父子的衝突和親情,寫生活的困頓和精神的矛盾,寫小人物在困境中掙扎,顯現靈魂的真誠和無奈。
(作家王乾評)張翎的《
空巢》和方方的《中北路空無一人》都注目於當下社會的“空巢”現象。在這兩部小說中,孤獨的老人竟然都娶了保姆為妻,而他們的子女對此並不理解,兩代至親的人之間一如陌生人一般隔膜,老人安享天年的時代似乎一去不返,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難以尋覓,這一切是否社會發展所付出的代價。
(作家雷達評) 出版信息
《中北路空無一人》首次發表於《
上海文學》2005年第5期,後收錄至方方出版的小說集中。
作者簡介
方方,本名汪芳,生於南京市,祖籍江西彭澤,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委會委員。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分配至湖北電視台當編輯。1989年調入湖北省作協,專業作家。1976年始發詩歌,大學期間轉寫小說。1987年發表中篇小說《
風景》,成為“新寫實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
烏泥湖年譜》《
水在時間之下》《
武昌城》《軟埋》《
是無等等》,中篇小說《
桃花燦爛》《中北路空無一人》《
萬箭穿心》《
琴斷口》《
刀鋒上的螞蟻》《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等,散文隨筆《
到廬山看老別墅》《
漢口的滄桑往事》等。作品多次入選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國女性文學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上海政府獎、湖北屈原文學獎、
魯迅文學獎等國內重要獎項。已出版各類作品集一百多部,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日、意、葡、韓、泰、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在國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