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尋死

出門尋死

《出門尋死》是中國當代作家方方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人民文學》2004年第12期。

《出門尋死》從女性作家的視角出發,描寫了底層女性的生存狀態,通過一個尋死不得的故事,展現了底層婦女生存的悲劇內涵,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背後隱藏著作者對現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

(概述圖出自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1月方方著中篇小說集《萬箭穿心》,收錄中篇小說《出門尋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出門尋死
  • 作者:方方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發表時間:2004年12月
  • 字數:約29600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簡介,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出門尋死》寫的是一個家庭主婦何漢晴瑣碎平淡的日常生活真相和一次出門尋死的經歷。何漢晴上國小時趕上文革,中學一畢業就下鄉當知青,返城後在火柴廠當工人,後來下了崗,除了偶爾做點鐘點工補貼家用外,基本上就是一個標準的家庭主婦。生活的辛勞、物質的貧困、精神的苦惱構成了何漢晴的生存境遇。
何漢晴一家人和公公婆婆小姑生活在一起,她是全家人的總保姆,每天要伺候所有人的衣食住行。一個屋裡的家務雜八事,像是滿地的芝麻,何漢晴要一粒粒彎腰撿起。這樣的日子,何漢晴過了大半輩子。
“何漢晴把家裡的錢掰成幾半用,依然覺得緊張。”丈夫下了崗,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事情做,整天悶在家裡刻車模。兒子上大學的學費雖說公婆資助了,但是今天要買手機、明天要買電話。何漢晴不想兒子不開心,只好去賣血。何漢晴有長期便秘的習慣,吃了別人送的兩瓶蜂蜜後緩解了不少,但何漢晴卻捨不得再買。為了省錢,何漢晴每天都要精打細算地過日子,這讓她心煩不已。
生活的艱辛和拮据,何漢晴可以忍受,但她無法忍受精神的苦惱。何漢晴覺得她在這個家中做牛做馬,卻既無地位,又無人關心。最典型的例子是何漢晴因為便秘往往需要在廁所里耽誤很長時間,有時恰逢爐子上的水燒開了。燒水的壺是個叫壺,一聲接一聲叫得凶。家裡所有的人都充耳不聞,因為這是該何漢晴乾的。他們不僅絲毫不體諒何漢晴便秘的痛苦,還對她冷嘲熱諷。“你聽到水開了就不能趕緊從廁所里出來?天曉得你是不是貓在廁所里躲懶?你那泡萬年屎每天都要屙幾遍,算是天下無雙。”滿心淒楚和委屈的何漢晴希望從丈夫劉建橋處得到安慰,然而丈夫的態度卻是“兩耳不聞家中事,一心只是刻車模”。她盡心盡力地操持這個家,卻沒人願意為她分擔一點。何漢晴失望至極衝動之下摔碎了丈夫的車模,當丈夫打了她一耳光後,她想到了“死”,覺得“這樣的活法確實累呀,死了說不定還好些”。於是她開始了“出門尋死”。
導致何漢晴冒出“尋死”念頭的原因,初看是因為生活中充滿了“煩”與“累”。但是實際上何漢晴並不真切地在意這“煩”與“累”。她在意的是親情的冷漠和情感的無所依託。當過教師的婆婆不僅對兒媳婦的辛苦毫不體恤,而且話里話外都是對兒媳婦的瞧不起:“我們屋裡又不是那種小市民,在我們屋裡說話要有點文化,做人要學會懂事。”這種棉裡藏刀、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讓直腸子的何漢晴很不適應,讓她無言以對。公公的吼叫排山倒海,讓她心生恐懼。小姑建美的冷嘲熱諷也讓她無法招架。最要緊的是丈夫劉建橋對她所受委屈的冷漠態度,甚至對她揚起了拳頭,甚至有十幾年沒有“抱”過她了。女人是情感型的動物,何漢晴的心田由於缺乏情感的滋潤而乾枯,她渴望有一場脈脈溫情的雨露灑落心田。於是何漢晴在家人的不相信中走出家門去尋死,這實際上是她挽回自尊,向家人的冷漠示威的一種方式,是想以自己的消失來換回家人對她的關愛和尊重。
在尋死的過程中,何漢晴始終是充滿矛盾的。她捨不得正在上大學的兒子劉最強,她忘不掉和丈夫談戀愛時的美好時光,她留戀著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她也留戀著她幾十年生活在那裡的里弄鄰里的溫情。她死了,里弄的躺在床上不能動的陸媽將等不到人和她說話。她死了,高齡的朱婆婆的耳朵誰來掏?她死了,文三花遇到煩惱時向誰去傾訴、又找誰幫她看孩子呢?所有這些都成為揪扯著何漢晴的一股力量,拖拽著她尋死的步伐。
小說的結尾,丈夫劉建橋在江邊找到何漢晴,斥責她根本沒有尋死的資格:“老頭老娘一兩天都沒吃好。我做的菜又不對他們胃口。老頭子的哮喘又犯了,他吃的藥方子放在哪,你交待清楚再走唦?我又不曉得買么事藥,今天咳得更狠了;美美的裙子讓姆媽用洗衣機攪壞了,她白天黑夜跟我吵,吵得我煩心;姆媽早上自己去買早點,錢包也被別個偷去了,回來氣得半天動不得;你看一下,我切菜手都割破了,今天灌了膿,搞不好手指頭都保不住;劉最強半夜裡跑了回來,一分鐘沒歇就出去找你,找得現在見不到他的人。美美擔心他,又去找他。屋裡現在亂了攤子,一個個都成了無頭蒼蠅,一大堆的事情等你去做,你以為你死得?”丈夫的話讓何漢晴意識到“她的確是沒資格去死的。她在這個世上的活還遠沒有做完。她要死,也得做完了這一切才能死。”此時,心地善良的何漢晴陷入了兩難境地:活著,就要回到劉家繼續受罪,活得不舒服;死了,劉家的人沒人照顧,他們也要受罪,他們也不舒服。最終何漢晴選擇了“回到劉家繼續受罪”,因為何漢晴感覺到丈夫“抓著她的那隻手不光在發抖,而且驚人地燙。那股燙氣一直從何漢晴的手上衝到她心裡。”“何漢晴心裡一下子就舒服了。她曉得,這世上,劉建橋是最在乎她的人。沒得她,他劉建橋難得活下去。”何漢晴感覺到了丈夫的輕鬆之中所隱藏的緊張,這緊張就是丈夫對她的愛。而這一點是何漢晴最在乎的,她出門尋死,實則不是尋找“死”,而是尋找“愛”,尋找丈夫和親人對她的關心、在意。現在她從丈夫的這個舉動中找到了。她在流浪48小時後重新回歸到自己的位置上,儘管回家之後的狀況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但何漢晴的心裡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她認同了熱乾麵鋪女主人的話。何漢晴想,可能人就是得把他這一生該受的累受完,才能去死。或許只有那時候的死,心裡才會踏實,才不會像我今天這樣左右為難。這樣想過,何漢晴心裡就通暢了。

創作背景

方方曾表示,有一天她去菜場買菜,聽到兩個賣菜婦女在相互發牢騷。方方去時,她們剛好講到這裡。一個婦女說:“死有么事難,可是你說死哪裡死得成?”前一個婦女說:“我么樣死不成?我活不成未必還死不成?”後一個婦女又說:“你死了你的伢么辦?你公公婆婆么辦?你娘屋裡一屋人么辦?我還不是一樣?我要死了,我那個癱子男將么辦?都跟到去死?說白了,毛主席講婦女撐半邊天,我看硬是撐了整個天,你一死我一死,我倆個屋裡的天就都塌了。”這個婦女說著笑了起來,前一個說想死的婦女也大笑起來。
她們倆人的心態和狀態都讓方方十分驚異。聽著她們的笑聲,再看著她們粗糙的雙手和滿是皺紋的臉,方方又有著十分的感動。方方知道武漢的好多女人就是這個樣子。矛盾、辛苦但卻自尋快樂地活著。這份快樂中只有自己知道其間有著多少的辛酸。這便是這篇小說最初的契機。

人物簡介

何漢晴
何漢晴沒有接受過什麼高等教育,所以她是有點粗魯和潑辣的。但她非常熱心善良:她替文三花照料孩子,在文三花意圖尋死的時候將其救下;她替朱婆婆掏耳朵,看見小流氓調戲女學生也會挺身而出。這樣一來,一個活生生的女性形象就躍然紙上:她沒那么完美,卻有血有肉。同時她又是令人惋惜的:何漢晴曾有進大學的機會,卻被她一個解不出的大溲耽誤了。從此何漢晴不得不去操心各種瑣碎的日常生活:為了省錢,她早餐只吃一毛錢的稀飯;在兒子提出想買電腦時,她只能靠賣血去籌錢。
何漢晴就是一個處在生活的重壓之下,無力反抗的下崗中年主婦。她成天圍繞著全家老小的吃穿用度打轉,像一個從容的管家把一大家子的生活安排得服服帖帖。她是那么的能幹,除了把自家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還熱心快腸的幫忙街坊鄰居,把左鄰右舍的心都捂熱了。然而她又是那么的無措,在家人編織的精神牢籠里鬱鬱寡歡,默默承受她們在酒足飯飽之後的消遣,曲解。
當冷漠的日子變得習以為常的時候,家人的冷嘲熱諷終於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她發現自己的生活除了他人,空無一物。生活的氣球就這么被戳破了,何漢晴覺得自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義。她要以死來獲得生的尊重。這場鬥氣式的出門尋死一開始就注定要以滑稽結尾。一心求死的何漢晴被一連串的麻煩拖住了腳步,雖然計畫大亂,卻意外的成了英雄。出門來創造人生中唯一一次壯舉的她求死不能,愈發想念家人和原本的生活。所幸,她終於在丈夫劉建橋的陪伴下回到了那個“一地雞毛”的家。公公的藥,婆婆的心情,小姑子的衣服,老公的身體,兒子的功課,每一樣都變得重要無比。而自己,感受著尋常巷陌的燈火人氣,感受著被需要的幸福,覺著生生死死遠不如生活的本身來得重要。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社會問題
《出門尋死》人物生活的描寫,不是無意義的,雖然他們身處底層,但他們是這個社會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很大一部分,對他們的生活的揭示體現了作者人道主義關懷,提醒人們關注社會中存在的許多隱性問題。同時,文章的更深的意義在於它著重展示了城市底層家庭婦女的生活困境以及精神苦悶,其中引發的現代社會底層婦女生活存在的問題,以及最後女主人公的歸宿是值得全社會深思的,體現了作者對環境決定論以及女性生存困境的進一步思考,作家深入挖掘出女性內心的根深蒂固的傳統道德意識。
宿命色彩
與作品前半段主人公的爆發不同,作品的結尾具有明顯的宿命色彩。最終,何漢晴還是放不下自己的家庭,放不下丈夫孩子公婆小姑甚至是街坊鄰居,想通了:“可能人就是得把他這一生該受的累受完,才能去死。或許只有那時候的死,心裡就會踏實,就不會像我今天這樣左右為難。”生存的“為難”實際上是願望與現實的分離,主觀與客觀的悖逆:何漢晴一直被便秘的毛病糾纏不已,卻因經濟緊缺而捨不得喝蜂蜜;尋死的過程本該悲悲切切,卻因何漢晴不斷的救助別人而顯得轟轟烈烈。在這些反覆的“為難”中,何漢晴在對她瑣屑庸常的生活提出懷疑的同時,以荒誕的方式闡釋了生存的本質:“一個人的生生死死,真是由不得自己。”而尋死的經歷已讓何漢晴窮極人生的無奈,心甘情願地回到生活的原點,拾起了“一地芝麻”。“一方面,人看到了這毫無意義、雜亂無章的非人的世界,它是希望的對立面;另一方面,人自身中又深含著對幸福的理性的希望。”至此,苦難成為不可掙脫而又極盡逾越的宿命特徵,不可擺脫,無從抗拒,卻也得始終微笑面對。

藝術特色

底層生活
《出門尋死》描寫一個武漢底層家庭婦女何漢晴因生活的“累”和“煩”難以排解而“出門尋死”,最後被丈夫尋回家又走回原生活軌道的故事,同時展現了武漢底層市民的原生態的生活。作品取材於城市底層平民的現實生活,不乏生活中常見卻不登大雅之堂事情的描寫,將生活原生態展現在讀者面前;其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是城市底層平民,尤其是家庭婦女。他們無權無勢無財,每天為物質生活奔波,每天為家庭瑣事困擾;又因小說中武漢方言的大量運用以及口語化的語言更使得作品充滿了濃厚的世俗生活氣息。小說展現的就是這些小人物的“無名”的生活狀態,瑣碎平凡甚至重複囉嗦。但這就是真正的小生活,每天機械式的重複,每天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煩擾。

作品評價

方方的最新作品《出門尋死》,雖然寫的是一個下崗女工,其實寫的是“小人物系列”。(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邵燕君評)
方方的《出門尋死》表明,大部分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平凡乃至平庸的,他們更真實的生存狀況就是繞著瑣屑的芝麻蒜皮,並不是大起大落的悲壯絢麗。何漢晴就是這樣的代表。她為了小事想去尋死,卻在尋死的過程中救下另一個要尋死的人,這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帶有諷刺性的戲劇效果,而她最後又回家的原因卻是家裡的瑣事離不開她。(當代作家雷達評)
《出門尋死》沿續了作家一貫的寫家庭生活的風格,把普通市民何漢晴的心理描寫得極細緻,讓讀者感受到生活無處不在。(《文藝報》評)

出版信息

《出門尋死》首次發表於《人民文學》2004年第12期,《小說選刊》2005年第2期轉載,後收錄至方方出版的小說集中。
收錄書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方方作品精選》
2005年6月
長江文藝出版社
7-5354-3039-2
《春天來到曇華林》
2007年7月
作家出版社
978-7-5063-3924-7
《水隨天去》
2007年10月
春風文藝出版社
978-7-5313-3186-5
《萬箭穿心》
2015年1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10266-2
《中北路空無一人》
2018年4月
四川文藝出版社
978-7-5411-4347-2

作者簡介

方方,本名汪芳,生於南京市,祖籍江西彭澤,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委會委員。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分配至湖北電視台當編輯。1989年調入湖北省作協,專業作家。1976年始發詩歌,大學期間轉寫小說。1987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景》,成為“新寫實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水在時間之下》《武昌城》《軟埋》《是無等等》,中篇小說《桃花燦爛》《中北路空無一人》《萬箭穿心》《琴斷口》《刀鋒上的螞蟻》《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等,散文隨筆《到廬山看老別墅》《漢口的滄桑往事》等。作品多次入選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國女性文學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上海政府獎、湖北屈原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國內重要獎項。已出版各類作品集一百多部,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日、意、葡、韓、泰、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在國外出版。
出門尋死
方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