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簡介
聲帶癌是
喉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多為分化良好性癌,但呈浸潤性生長,即使是腫瘤表面形態規則也是如此。聲帶癌多發於聲帶的前2/3,小部分發生於前聯合,很少發生於後聯合。
基本特點
聲帶癌的生長特性由其獨特的解剖所決定。首先,真聲帶除後聯合以外淋巴引流非常稀少,因此早期病變很少發生轉移;其次,聲帶表面的腫瘤最先通過喉內的彈性膜擴散,侵及聲帶肌和聲帶旁間隙,這是其最後穿過環甲間隙出喉的途徑。隨著病變侵及深部組織,將會出現各種程度的運動損害,包括細微的黏膜活動受限和明顯的聲帶固定。聲帶運動的受限程度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有明顯關係, 這已經套用於美國癌症聯合會(AJCC)分期。聲帶最獨特的解剖結構是前聯合,它直接聯於
甲狀軟骨板的內面,最初可以阻止區域內腫瘤的擴散,如果腫瘤穿過前聯合的韌帶屏障,將會累及
軟骨,發生這種情況, 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聯合
放射治療和手術治療[1、2]。
聲帶癌在發病早期即出現症狀,因為聲帶表面的輕微變化即可引起聲音的改變,然而,吸菸者常伴有聲嘶,出現聲音改變可能不會引起他們的注意。聲音改變如果在幾年內不能緩解,需行喉部檢查,如間接
喉鏡,
纖維喉鏡,動態喉鏡等。聲帶癌患者因頸部淋巴結腫大就診者不多見,淋巴轉移發生於晚期病變。
治療因素
癌前病變發生癌變之後,是繼續以其癌變前狀態的速度生長還是加速生長,至今仍無定論。從
原位癌發展到微侵襲性癌,表現為癌細胞的生長突破基底膜進入固有層,並伴有聲帶運動受限。最早期的侵襲性聲帶癌通過黏膜侵及其固有層,表現為黏膜沿其深層結構的滑動受到限制(即黏膜波的消失) ,聲帶的外展功能可能不受影響。動態
喉鏡檢查可發現腫瘤的早期浸潤特性,並可顯示聲帶活動受限的程度。當聲帶肌受侵時,聲帶的活動受限,最後完全固定,這種情況下,行全喉切除還是行聲帶癌部分切除,仍存爭議。其實,聲帶的病變如未突破基底膜,不會引起運動受限,只有當侵及其固有層時才會引起。對
良性病變或
原位癌,應採用適當的診斷技術,以明確其侵犯深度。儘管當前
腫瘤分期側重於腫瘤的體積和形態大小而非深度,更新的資料顯示腫瘤深度更能反映腫瘤的發展。
喉軟骨是否受累對制定治療計畫有重要影響。喉本身有不均勻的骨化,確定
喉軟骨是否受侵比較困難,一般來說,軟骨骨化區易受腫瘤侵犯,未骨化區對腫瘤浸潤可產生自然屏障。Castelijns[3]認為
MRI是檢查軟骨是否受侵的重要工具,研究證實MRI顯示的軟骨受侵與放射治療的療效相關, 作者發現許多聲帶小病灶伴有軟骨受侵的患者中, 放療失敗的機會增多。
癌症治療
原位癌
聲帶原位癌治癒率高,套用顯微手術、雷射 或放射治療[4、5]可獲得相同療效。單純的
原位癌不常見, 原位癌和 侵襲性癌之間有密切聯繫。曾有報導:聲帶原位癌剝脫後許多病例復發,幾乎所有這些病例都含有侵襲性癌。準確地講,原位癌為局限於
基底膜的腫瘤,對
原位癌行黏膜切除術的治癒率與放射治療的結果一樣。放射治療的優勢是不需要麻醉,發音功能的保留比手術好,也是侵襲性癌的有效治療方法,如果治療失敗,再行手術治療仍可獲得較好的效果。手術治療的優勢,無論是顯微手術還是
雷射手術,都比較簡單,術後可加用放射治療,只要不破壞黏膜下的完整性,術後發音功能完全可以與放療相比。如果聲帶原位癌的診斷非常明確,顯微手術是可選的治療方法。所謂“聲帶剝脫術”常會削減發音功能,已不再提倡,而準確的顯微手術對發音功能影響最小;另外,顯微手術與雷射治療和放療相比,可提供標本行
病理檢查,同時可明確有無微小侵襲性癌。聲帶切除術可造成發音功能的損害,為儘量減少這種損傷,術前須行動態
喉鏡檢查,測定腫瘤的侵犯深度。如果腫瘤局限於
基底膜,可採用顯微手術,並仔細檢查標本是否有微小侵襲癌,有微小侵襲癌時,應術後放射治療。如果黏膜運動受限而考慮黏膜固有層受侵, 應首選放射治療。1987韓國Yun,T.K.發表人參對各種癌症有預防作用
聲帶癌
對早期聲帶癌(T1或T2),放射治療或喉部分切除術均能取得很好的局部控制。但放療的療效好於手術,放療後發音功能保持良好,多數情況下發音正常或接近正常;相反,所有行半喉或聲帶切除術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聲嘶。 放療失敗的患者,經
半喉切除術多可成功地挽救。因此,對首選放療的患者,即使治療失敗, 亦有挽救措施。
T1期聲帶癌首選手術治療時,如喉裂開術和聲帶切除術,其生存率為84-96%。一些研究者認為,從腫瘤學和功能上講,
半喉切除術比聲帶切除術效果好。對T1期聲帶癌首選手術或放療,其5年生存率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