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珠鎮

聯珠鎮

聯珠鎮位於雲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是墨江縣委、政府所在地,是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中心,國道213線和省道0538線穿鎮而過。東部與龍壩鄉元江縣接壤,南面與雅邑鄉相鄰,西面與通關鎮景星鄉隔江相望,北面與新安鄉、元江縣羊岔街鄉相鄰。海拔為680-2278米,政府駐地海拔為1282米,屬於典型的立體氣候。聯珠鎮下轄32個村民委員會,全鎮常住人口61469人(2017年),哈尼族漢族彝族拉祜族回族等24種民族雜居,行政區域面積681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聯珠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
  • 電話區號:0879
  • 郵政區碼:654800
  • 地理位置:雲南省南部普洱中南瀾滄江中下游
  • 面積:681平方千米 
  • 人口:61469人(2017年) 
  • 氣候條件:立體氣候
  • 車牌代碼:雲J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區域位置,氣候,自然資源,經濟概況,農業,養蠶業,畜牧業,漁業,非公經濟,人口、民族,文化,哈尼族文化,雙胞文化,社會事業,教育,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旅遊,特產,

建制沿革

原名玖聯鎮、他郎寨,明嘉靖十二年(1533)後為恭順州治駐地,清雍正十年(1732)設他郎廳,為廳治所在地。民國初期設鎮稱聯珠鎮,民國21年(1932)屬墨江縣第一區。1954年,撤銷聯珠區,其轄地分別劃歸碧溪、漣漪區及新成立的玖聯鎮。1997年1月,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墨江縣玖聯鎮和聯合鄉,合併成立聯珠鎮。

行政區劃

聯珠鎮36個村委會(其中有4個社區:紫金社區、天溪社區、回歸社區、新發社區),504個村(居)民小組(其中居民小組99個)。下轄碧溪、克曼、南北、癸能、曼平、臥龍、新聯、象鼻、者鐵、快發、玉碧、桑田、賴蚌、埔佐、章差、會亮、回歸、新發、班中、勇溪、棲馬、馬路、壩洛、連路、五素、愧竜、仁里、義勇、路水、班茅、高寨、瓦房、碧連、新聯、曼嘎等村。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聯珠鎮位於雲南省南部普洱中南瀾滄江中下游,國道213線和省道0538線穿鎮而過。聯珠鎮東部與龍壩鄉元江縣國遠鎮接壤,南面與雅邑鄉相鄰,西面與通關鎮景星鄉隔江相望,北面與新安鄉、元江縣羊岔街鄉相鄰。地勢自北向南傾斜,高低落差較大,最高海拔2278米(碧溪大尖山),最低海拔680米(忠愛橋曼處村民小組),聯珠鎮政府海拔1282米。

氣候

由於地理環境位置特殊,聯珠鎮屬於典型的立體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161.2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345.4毫米,四季溫差不明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自然資源

聯珠鎮國土面積681平方千米。木本植物112個科、350屬、698種,有禿杉雲南紅豆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滇南蓮蕨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紅椿等10餘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野生動物繁多,有蟒蛇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原雞白鷳鷓鴣眼鏡蛇穿山甲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可食野菜野花種類很多,成規模可提供一定商品量的水果有柿子、芭蕉、核桃。有動、植物藥材上千種,其中黃草龍膽草蜈蚣等產量較大,蜈蚣為雲南省所稀有。

經濟概況

2007年聯珠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23391萬元,人均生產總值2886元,財政收入714.3萬元,財政支出1244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90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56元,糧食總產量為1989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67公斤,非公經濟收入14720萬元,上繳利稅603萬元。

農業

茶葉
聯珠鎮共有2個社區29個村民委員會種植茶葉,涉及農戶9015戶,面積達18983畝,採摘面積達15210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達5695畝,占總面積的30%,畝產乾茶葉32公斤左右,年產量達480767公斤,以市場綜合價25元計算,年產值1200萬元以上,茶葉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烤菸
烤菸種植烤菸種植
2007年,聯珠鎮有17個村民委員會種植烤菸,涉及農戶542戶,種植面積達3204畝,預計產量8000擔,產值400萬元,是聯珠鎮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骨幹產業之一。2010年,全鎮烤菸種植面積達6500畝,實現產量1.5萬擔,菸農增收15000萬元,財政增長150萬元。
蔬菜
聯珠鎮有18個村民委員會種植商品蔬菜,涉及農戶1310戶,種植面積達畝2420畝,畝產值3000元左右。
冬農開發
2006年,聯珠鎮冬農開發面積達1.59萬畝,其中種植冬季馬鈴薯2250畝,平均畝產2.1噸,畝產值達4000元左右;種植蔬菜12120畝,平均畝產值達2000元左右;種植冬玉米1530畝,畝產值達1000元左右。到2010年,全鎮適宜開發區域全部實施冬季農業開發,面積達5萬畝,農戶增收5000萬元。
甘蔗
2007年,全鎮有南北、壩洛、仁里、會亮四個村民委員會種植甘蔗1100畝,畝產量5噸左右,畝產值800元左右。

養蠶業

聯珠鎮有桑園面積1529畝,嫁接桑園1196.6畝,涉及碧溪、克曼、南北、癸能、曼平、臥龍、新聯、象鼻等村。聯珠鎮黨委、鎮政府加大對蠶農的示範引導、扶持力度,開展栽桑養蠶專業技術培訓,技術人員深入村組,推廣小蠶共育、省力養蠶等新技術,提升了蠶繭的數量和質量。全年預計飼養蠶種5批1600張,產鮮繭56噸以上,實現產值200萬元以上。

畜牧業

2006年底,聯珠鎮大牲畜存欄18833頭,生豬存欄47233頭,仔豬養殖戶2309戶,年出欄仔豬1萬頭以上,農民收入100萬元以上,發展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漁業

依託縣城市場為切入點,以基地建設為重點,發展以碧溪、癸能村等五個村委會為主的漁業養殖產區。全面實施“稻魚工程”,大力推廣稻田養魚,穩步發展漁業生產,逐步提高漁業產品市場供給量。養殖以名、特、優新品種為主的美國大口胭脂魚、羅氏沼蝦、中華鱘魚等,進一步做優品牌、做大市場、做強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2006年底,聯珠鎮有池塘養殖面積434畝,稻田養魚面積1744畝,涉及農戶792戶,池塘養魚畝產值在2500元左右,稻田養魚產值在600元左右。

非公經濟

聯珠鎮人民政府以紫金社區、新發社區、回歸社區、天溪社區為中心,雙龍燒烤城連路村和碧溪古鎮碧溪村為次中心,發展非公經濟。2006年末,全鎮有個體經濟2402戶,私營企業10戶,從業人員4968人,個體工商戶、私營經濟註冊資金達1540萬元,上繳利稅751萬元。

人口、民族

聯珠鎮,常住人口61469人(2017年),哈尼族漢族彝族拉祜族回族等24種民族雜居。

文化

哈尼族文化

哈尼族自稱“哈尼”、 “傻尼”、 “白宏”,史稱“和蠻”、“和泥”、“哈泥”、“阿泥”等。新中國成立後,經本民族商定,以“哈尼”為統一的族稱。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1957年,創製了兩種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哈尼族文學豐富多彩,民間口頭文學內容廣泛,體裁多樣,主要有神話、傳說故事、詩歌、謎語和諺語等。神話和傳說是最古老、數量最多的部分,絕大部分都保留在史詩中,其中的代表作有《創世紀》、《奧色密色》、《古老時候的人》、《在察臘埡口上》等。《奧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較為完整的神話史詩。全詩由“開天闢地”、“民族起源”、“兄妹成親”、“民族遷徙”、“分年月日”、“安家”等六部分組成。它不但是一部優美的文學作品,而且是一份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史料。詩歌內容極其豐富,有反映宗教和生活習俗的,有反映反抗土司壓迫和歌頌人民鬥爭精神的,還有反映現實生活和反抗包辦婚姻、讚美純潔愛情的。
民族活動民族活動
哈尼族的民間故事和民歌內容也十分廣泛,主要分為“哈八惹”和“阿其古”兩大類。“哈八惹”即酒歌,多在祭祀、節日、婚喪等隆重場合吟唱,曲調莊重嚴肅;“阿其古”即山歌,以愛情內容居多,以男女對唱為主。哈尼族是個喜愛音樂、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隨身帶著樂器,小伙子們愛的是三弦四弦,姑娘們喜歡“巴烏”(以細竹管制成,形如笛)和“響篾”(一種小型的竹製吹彈樂器)。在節日或盛大的祭祀場合,大家吹拉彈唱,熱鬧非凡,甚至夜以繼日。傳統舞蹈有扇子舞、木雀舞、樂作舞、錢棍舞、拍手舞、三弦舞、大鼓舞等。大鼓舞頗具特色,風格粗獷熱烈,具有歡慶的節日氣氛。舞蹈內容多與古代傳說有關。各種舞蹈都有固定的舞曲。樂器有三弦、四弦、葫蘆笙笛子巴烏和響篾等。巴烏是哈尼族特有的樂器,吹起來音調幽雅深沉,宜於抒發感情。工藝美術品以素美雅致見稱。婦女們能用繡、挑、扣等方式刺繡各種圖案、花卉,也能繡龍、鳳、鳥、魚等較複雜的精美圖形,色彩鮮艷和諧。墨江哈尼族編織的細篾斗笠帽,也是一種精緻耐用的工藝品。
民族歌舞民族歌舞
哈尼族的住房一般是土木結構的樓房,土牆木柱,屋頂有平頂、雙斜面和四斜面幾種。族人以大米和玉米為主食,逢年過節吃糯米飯粑粑(類似年糕的米製品),善用發酵的黃豆摻合豆桿灰製作具有特殊風味的豆豉,這種豆豉被稱為“哈尼豆豉”,是佐餐佳品。族人多喜吃酸辣食品,善醃酸菜,釀白酒;嗜煙、酒、茶,部分地區的哈尼族還嗜好嚼檳榔。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穿長褲,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戴耳環、耳墜和大手鐲。逢節日或是男女青年結交,小伙子們還喜歡把漂亮的羽毛和鮮花插在頭上。

雙胞文化

墨江聯珠鎮除了被稱為“太陽轉身的地方”,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稱號——“雙胞之鄉”。那裡有一口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古井——雙胞井。據說,原來井邊有一株雙胞樹,雙胞井因此而得名。這口古井離墨江城區3公里,坐落在青山綠水間的河西村旁。村民們說,喝了雙胞井裡的水,就會懷上雙胞胎,可以作證的是:村里100多戶人家,就有10多對雙胞胎、兩對三胞胎。聯珠鎮城區及其附近的4個村莊,共有200多對不同年齡階段的雙胞胎。雙胞井的井水一年四季保持清澈甘洌,不增不減,傳說在墨江縣城中北回歸線穿過的地方住上一陣子,想要孩子的夫婦將來就能生下雙胞胎。
國際雙胞胎節國際雙胞胎節
2005年,雲南省旅遊局和思茅市政府決定每年的5月份在墨江舉辦“墨江國際雙胞胎節”,並由墨江縣負責具體承辦工作。

社會事業

教育

聯珠鎮有3所初級中學,179名教職工,2500名在校生;有30所國小,360名教職工,4753名在校生。至2006年末,共投入教育教學資金1402萬元,教學條件逐年得到改善,師資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教育教學水平逐年提高,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

基礎設施

至2006年底,聯珠鎮的農田、水利、電力、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善,基本實現了農業人口人均一畝高穩產農田地。全鎮通路率達88.28%,通水率達81.25%,通電率達92.97%,水利化程度達23.5%。建成農村沼氣池4303口;節柴改灶8454眼。

社會保障

聯珠鎮下設社會保障所和民政辦。2007年,我鎮社會保障工作成效顯著。開展勞動用工執法,全年共有行政、事業單位用工9人,礦山企業用工250人,簽訂勞動契約125人;培訓建築行業技工43人,計算機技能操作60人,勞務輸出30人,共辦理養老保險620人,社會保險補貼315人,財政補助89萬元,技校招生29人,較好地完成勞動保障工作的各項任務。
民政工作堅持以“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全鎮有敬老院2所。2007年,共發放救災救濟款562戶2435人20萬餘元;發放救災糧食329戶1117人10200公斤,發放棉被246戶278床,彩花油布45戶15床,衣褥17500件,發放定補定救1390人次75萬餘元,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共發放低保資金18543戶21720人次235萬餘元,辦理農村低保4120戶12000人264萬餘元,供養五保戶134戶148人,11萬餘元。

旅遊

聯珠鎮是昆明西雙版納黃金旅遊線上的一個中轉站。建於縣城西側的墨江縣北回歸線標誌園,融天文、地理、科普、園林、旅遊、休閒為一體,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設計新穎、氣勢壯觀的北回歸線標誌園,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他旅遊資源有:位於縣城東北“九疊聯珠”第六疊主峰上,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占地7600平方米的文廟古建築群;坐落於縣城南門口,被稱為“墨江小翠湖”的普益公園;數萬隻燕子常年聚集縣城的自然奇觀;離鎮政府14公里的被稱為“布達拉宮”的雙龍燒烤城;離縣城9公里,距今600多年歷史的雲南省60個旅遊小鎮之一的碧溪古鎮和距縣城15公里的“觀哈尼土掌房,體驗淘金樂趣,品嘗農家菜”的癸能民族民俗村。
碧溪古鎮
古鎮有護城河環抱,曾建有城牆,分東、西、南、北四城門,古鎮古城牆遺留下來的石基依然清晰可見,環抱古鎮,見證歷史;城內街道呈十字形結構,中心曾建有3層高的古鎮標誌性建築物魁星閣(八角樓),掛有“元江軍民府”字樣的牌匾(明清時期碧溪隸屬於元江縣),第三層貢有傳說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像“魁星”;城內建築以19世紀90年代初建造的“跑馬轉角樓、三房一照壁、一顆印”3種結構的房屋為代表,門面院內雕鏤畫刻,極具古韻;整個古城區房屋的布局橫成排、豎成列,道路成格線狀,有全城消防系統,具有鮮明的官方規劃特徵,是區別於其他古鎮的一大特點。
碧溪古鎮在歷史上是雲南“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碧溪原名碧朔,據世代居住在古鎮的老人講述,碧起源於碧綠的青山,朔起源於其本意。1919年,因碧朔東西兩側各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村前是肥沃的田園,村後是碧綠的青山,故改名為“碧溪”。
碧溪古鎮碧溪古鎮
除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築外,八角樓、義倉樓、南門城樓、財神廟、大廟(現為碧溪中學校址)、觀音閣(現為碧溪中學體育活動場地)、地母廟(現為本地人胡永昌家宅)等都是碧溪古鎮極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
從城門到鎮中心十字路口,100多米的街道及兩旁的老宅經過翻修,剛翻修過的古街道寬3米多,中間保留了原有的3條縱向青石板,光滑而古舊。3條青石板之間,是兩條小鵝卵石道。街道兩旁的老宅,有的還掛上了燈籠,呈現出些許節日氣氛。古鎮顯得格外寧靜。
十字路口右側是過去馬幫來往的主要通道,有100多米長,約3米寬。街道緩緩而上,中間是3條縱向的青石板,兩側是鵝卵石,非常光滑。有的青石板上還有一些淺的小凹坑,是年深日久馬蹄踐踏的印痕。街道兩旁的房屋依舊,在1處四合院的樓下,作為民俗陳列室陳列著當地哈尼族一些原始的獨特的生產工具,反映了哈尼人古樸的生產生活方式。

特產

麻脆
墨江“麻脆”是一種獨特的年貨小食品,每逢春節前夕,墨江年貨街上就出現製作成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的小東西,它的特點是脆酥香甜,黏而不膩。其做法是,選用上等糯米浸泡後拌以甘蔗汁蒸熟,兌進“麻脆藥”(一種藤子根揉出的汁液),將其舀成粑粑,撈成薄片,剪折成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圖案,塗繪上紅顏色,晾乾後穿成串出售。吃之前放入油鍋一炸,體積可膨脹數倍,雖是盤中物,其造型卻精美奇妙,放入盤中,既是可供食用的糯米食品,又是一種造型奇特的民間手工藝品,是思茅地區各族民眾喜愛的美食,更是春節期間贈送親朋好友的佳品,因而遠近聞名。
竹蟲
墨江的竹蟲也可以烹製成美味佳肴。竹蟲是竹蜂的幼蟲,而竹蜂是一種危害竹林的害蟲,它在嫩竹內產卵孵化,幼蟲靠吸食竹內壁之肉質和水分生長,一旦被其危害,嫩竹即不能生長成材。竹蟲呈白色,形狀似蟲草,人們把竹蟲拿來用開水氽後用油煎炸香後食用,十分香脆可口;石蚌為蛙類之一種,生長在深山等溝的溪流石縫之中,體大如蟾蜍,四肢肥胖,肉質較牛蛙為優,為雲南山箐中之水產品,墨江產量較多,拿來清燉,配以蔥花、胡椒、食鹽、味素等佐料,即可食用,是用來招待客人的一道好湯菜。
甜酒
墨江酒廠80年代中期開發的甜酒類產品,一推出就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喜愛和好評。這些甜酒包括紫米封缸酒、木瓜酒、橄欖酒和櫻桃酒沙土利口酒。紫米封缸酒系選用墨江北回歸線特產紫米精工釀製而成,酒色金黃微橙,香氣濃郁,質高味美,營養豐富,酒度低,男女老少皆宜。產品在中國及國外日本、美國等地享有較高聲望,1989年榮獲中國商業部優秀產品“銀爵獎”。
紫米封缸酒紫米封缸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