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生概述,簡介,人生歷程,科研成果,文章發表,具體成就,個人簡介,求學經歷,教師生涯,科研協作,學術貢獻,獲獎情況,處事心得,
人生概述
簡介
人生歷程
科研成果
文章發表
2011年以前共發表260多篇數學論文,編輯出版了25本專門著作。
具體成就
《國際復變理論與套用》、《美國數學評論》編委、評論員。長期從事函式論、偏微分方程及其套用的研究,發表數學論文180餘篇,編輯出版16本數學專門著作(包括合著),其中8種在國外用英文出版。在國際上首先創建非線性橢圓型複方程的系統理論,4次獲得省、部委級獎勵。先後8次出國講學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歷時三年多,訪問了10多個國家。曾是我國五所大學的兼職教授。現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其傳略載入《世界名人錄》。
個人簡介
聞國椿(WEN Guo Chun),1930年9月29日生於杭州,浙江溫嶺人。1943-1946年在溫嶺授智初級中學(現為新河中學)學習,1946-1948年在溫嶺中學高中部(高一、二)學習,1948年轉學到黃岩中學學習,並在1949年畢業於該校高中部。其後在上海和北京開明書店擔任發行和校對工作。1951年進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1959年從該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現為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退休教授。聞國椿長期從事偏微分方程的函式論方法及其套用的研究和教學,先後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了260多篇論文(其中由SCI收錄的有40多篇),編輯出版了25本專門著作(其中16本是由國際上著名的出版單位以英文形式出版,包括4本國際會議論文集),在國際上首先創建了非線性橢圓型、拋物型、雙曲型與混合型複方程的系統理論,並推進到高維區域的情況,還成功地把這些理論用來解決非線性力學中的自由邊界問題,先後獲得了1987、199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及2001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自1982年以來,聞國椿受國際“復變理論與套用”雜誌及美國“數學評論”的聘請,分別擔任這兩種雜誌的編委與評論員。1986年至今,聞國椿先後共10餘次由德國的柏林自由大學、亞琛大學和斯圖加特大學、美國的Delaware大學、George Washington大學、Tulane 大學和New York大學、莫斯科數學研究所、日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義大利理論物理國際中心、波蘭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奧地利Graz大學、比利時Gent大學以及在1986年於美國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的邀請,去進行科研合作、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歷時約三年半,在歐美亞各地共作了40餘次學術報告,受到國外同行的重視和好評。在柏林自由大學訪問期間,被聘為客座教授。聞國椿是我國第一次“積分方程與邊值問題”學術會議的主要發起者和組織者,也是1990、1999和2010年於北京召開的“積分方程與邊值問題”國際學術會議的召集人和主要組織者,並擔任由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的該會議論文集的主編。1979年開始指導研究生,至今共培養了22名研究生,並獲得了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二十多年來,聞國椿一直是我國10所高等學校這個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又是我國5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並指導一些中青年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其中已有10多名晉升為教授。1985-1990年,聞國椿被派遣去山東省新建的煙臺大學擔任數學系主任,還曾擔任該校套用數學研究所所長,經過5年辛勤的工作,使該校數學系已初具規模,山東省人民政府為此給他記功一次。由於聞國椿在高等教育事業中的貢獻,我國國務院1992年開始他就享受國務院的政府特殊津貼。鑒於在學術上的成就,1989-1990年在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和在英國出版的“世界知識分子名人錄”"都登載了聞國椿的簡要傳記。
聞國椿編輯出版的專門著作目錄如下:
[1] 準解析函式論,科學出版社,北京,1964(L. Bers著,聞國椿譯)。
[2] 共形映射與邊值問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5。
[3] 線性與非線性橢圓型複方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86。
[4] 廣義解析函式及其拓廣,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莊,1989(和楊廣武,黃沙等合作編著)。
[5]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for Elliptic Equations and Systems, Pitman Monographs 46, Longma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pany, Harlow, 1990 (with Begehr H.).
[6] Integral Equations and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Singapore, 1991 (Chief Editors, with Zhao Chen).
[7] Conformal Mappings and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Translations of Mathematical Monographs 106, Amer. Math. Soc., Providence, RI. 1992。
[8] Complex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Longma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pany, Harlow, 1994 (Chief Editors, with Yang C. C., Li K. Y. and Chiang Y. M.).
[9] 單複變函數中的幾個論題,科學出版社,北京,1995(和莊圻泰,楊重駿,何育贊合著)。
[10] 自由邊界問題的函式論方法及其在力學中的套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6(和戴中維,田茂英合作編著)。
[11] Nonlinear Elliptic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Pitman Monographs 80, Addison Wesley Longman, Harlow, 1996 (with Begehr H.).
[12] Partial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Equation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1998 (Chief Editors, with Begehr H. and Gilbert R. P.).
[13] Approximate Methods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Elliptic Complex Equations, Gordon and Breach, New York, 1999.
[14] 複變函數的套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1999(和殷慰萍合作編著)。
[15] 非線性偏微分複方程,科學出版社,北京,1999。
[16] Linear and Nonlinear Parabolic Complex Equation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Singapore, 1999.
[17]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Integral Equations and Related Problem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Singapore, 2000 (Chief Editors, with Lu Jian Ke).
[18] Linear and Quasilinear Complex Equations of Hyperbolic and Mixed Types, Taylor and Francis, New York, 2002.
[19] Initial-Boundary Value Problems for Nonlinear Parabolic Equations in Higher Dimensional Domains, Science Press, Beijing, 2002 (with Zou Ben Teng).
[20 ]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for Non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in High Dimensional Domains, Research Information Rtd. UK, London, 2004 (with Xu Zuo Liang and Gao Hong Ya).
[21] Real and Complex Clifford Analysis, Springer-Verlary, Berlin, 2006(with Huang Sha and Qiao Yu Ying).
[22] Elliptic, Hyperbolic and Mixed Complex Equations with Parabolic Degeneracy, World Scientif Publishing Co., Singapore, 2008.
[23] Nonlinear Complex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Mathematics Monograph Series 12, Science Press, Beijing,2008 (with Chen De Chang and Xu Zuo Liang).
[24] Recent Progres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Modern Complex Analysis, Science Press, Beijing,2010 .
[25] 往事回憶與再思,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10。
求學經歷
在國小時,他主要的問題是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這是因為對學習沒有產生興趣。1943年進授智初級中學(現改名為新河中學)學習,這個學校師資雄厚,學風端正,校紀嚴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他對一些課程的學習開始產生了興趣,如在代數課的學習中,用x,y等代替一些未知數,把過去算術課的立式變得簡便易懂得多。在其它一些課程如化學、幾何和地理課的教學中,老師講得也很吸引人,因此上課聽講時比過去要專心多了,學習效率有所提高,考試成績較好,這就增加了他對這些課程的愛好,並開始懂得要用功學習。國中畢業後,聞國椿先後在溫嶺縣中和黃巖縣中的高中部都學習過,相比之下,認為授智國中的學風比其他學校要好一些,所得的學習效果也更好。
1951年9月,聞國椿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一進大學,就感到北大濃厚的政治氣氛。當時學校的領導向同學們提出要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尤其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樹立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的世界觀。在第一學年中,同學們除了參加正常的數學業務課與政治課的學習外,還參加了忠誠老實運動、三反五反及教師的思想改造運動。經過這些具體而生動的政治思想教育,不論是思想認識還是政治覺悟上,他都有很大的提高,並逐步樹立了為社會主義祖國建設事業而掌握本領的思想。
1952年全國進行了院系調整,新的北京大學數學系是由原北大、清華和燕京三個大學的數學系合併而成。在他後三年的大學學習中,總的來說學習是比較正常的。當時他對政治課的學習特別重視,因而考試成績也很好。在這個班裡不少同學都是來自國內著名的中學,他的數學基礎與這些同學一定的差距,但是他十分努力學習,力求縮小相互間的差距。他特別注意改進學習方法,在課堂上專心致志地認真聽課,力爭當時就理解老師講授的全部內容,這樣一直堅持了幾個學期,學習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在大學畢業班時,莊圻泰教授提出一個關於多複變函數的問題,作為他的畢業論文題目,經過一段時間反覆的思考,他終於克服了難點,解決了老師提出的問題。莊先生對此感到很滿意,還讓他向全班同學作了經驗介紹。1955年大學畢業後,他便作為莊先生的研究生,繼續在北大學習四年。
教師生涯
聞國椿自1959年研究生畢業後,除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兩年參加農村勞動鍛鍊,1985-1990年去山東參加創建煙臺大學數學系以及數次出國訪問外,其餘時間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到1997年退休,退休以後他仍堅持進行科學研究工作。
他曾擔任北大數學系和外系許多數學基礎課的教學工作。1979年開始,為了指導研究生學習和研究,他開設過“共形映射”、“解析函式的邊值問題”、“複變函數的套用”、“廣義解析函式”、“奇異積分方程”、“橢圓型複方程”等課程,在講授這些課程前,他都要編寫好包括相關課程材料的講義,而講義中的不少內容是他自己在科研中獲得的新成果。如他多次給研究生講授《共形映射與邊值問題》,他所編寫的這門課程的教材是這個科研方向最基本的學習材料。他在教學過程中對該教材進行不斷的改進和更新,曾多次在北大印刷和使用,還以此作為兩次全國性講習班上的教學內容。198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他的這本著作,以後高教出版社又推薦該書翻譯成英文出版,經陳省身先生為首的評選會決定,已由美國數學會作為數學專著翻譯叢書第106卷於1992年出版,在全世界發行。
為了把研究生帶到本學科的前沿,他不僅開設有關橢圓型複方程及其套用的專門課程,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還舉辦討論班,通過各種渠道蒐集國內外最新資料,讓參加討論班的老師和研究生閱讀,並輪流報告國內外相關方向最新的研究成果,還提出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分別讓大家思考和解決,其中有些問題就作為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題目。由於和研究生一起參加討論班,及時介紹和討論國內外相關的科研成果和發展動態,促進了科學研究更快的開展,取得了更多的研究成果。他在科研中的工作方法是“認真調研,大膽構想,仔細論證,反覆審核”。對於學生,他也是這樣要求的,並把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培養學生的主要目標。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加,他的教學內容也不斷豐富和改進。他寫出的許多有關線性和非線性橢圓型複方程邊值問題及其套用的論文和著作,不僅依賴於長期的科研活動,也依賴於辛勤的教學工作。在業務工作中,他把教學、科學研究和研究生的培養三者有機地接合起來了。
聞國椿能寫出一系列關於解析函式、橢圓型、拋物型與混合型複方程及其套用的論文與著作,並不是偶然的。祖國的需要,長期優良傳統的教育,使他形成了以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為核心的特殊性格和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在長期的實踐中,他深深地懂得:要完成一件較有意義的工作,不付出辛勤的勞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他珍惜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不僅白天抓得很緊,而且時常工作到深夜。他不只一次地對別人說:“我的腦子並不比一般人聰明,但苦幹精神不亞於別人。”他不僅具有勤奮苦幹的踏實作風,他還有意識地去學習總結、歸納的本領,而且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不斷地培養和提高。他認為寫一篇質量較高的論文是不容易的,總要經歷一個艱苦思考、書寫和修改整理不斷完善的過程,尤其要寫出一本專門著作,更要經過多次的計畫、歸納、總結、撰寫和較長時間反覆的修改。聞國椿除了向系裡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外,更多的是依賴於有關的數學文獻和自己的刻苦鑽研,從中學思想,學方法,受啟發,再經過加工、深化和提高,以構成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新思想和新方法。通過較長時間的反覆磨練和鑽研,他逐漸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的一些規律,增加了數學研究的敏感性,便逐漸從數學研究的被動狀態轉化為主動狀態,工作能力和效率也得到明顯的提高。
聞國椿在工作中注意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他認為:不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事情,即使暫時取得“成功”,但終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特別是在1985-1990年擔任煙臺大學數學系主任期間,他注意發揚民主作風,貫徹民眾路線,有事主動和大家商量,認真聽取民眾意見,凡是涉及系裡重大的事情,都要由系務委員會討論決定,不獨斷獨行,不搞“一言堂”。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他也以身作則,並勇於批評和自我批評。在支援煙大的五年中,他和其他老師一起,兢兢業業地工作。隨著一幢幢設計新穎、造型別致的教學大樓、圖書館、實驗樓、宿舍拔地而起,昔日荒涼的海灘已建成了一座為國家培養多種人才的綜合性大學。而煙大數學系現已成為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並在函式論、代數幾何、微分方程、機率論、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等方面形成了一支較好的隊伍,在教學和科學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科研協作
1980年前後,國內有些高等學校的中青年教師都希望聞國椿能在科研工作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因此,趁在國內召開各次學術會議之便,大家常商討如何分工協作,開展數學的科學研究,以避免發生重複而造成人力、物力上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還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在國內一些地方舉辦大小範圍不等的講習班,以幫助這些中年教師更快地得到提高和成長,這樣一直堅持了20多年。有時他還趁研究生答辯的機會,進行學術報告,介紹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即使在國外訪問期間,也保持和國內同行的通信聯繫,介紹國外有關科研方向的發展動態,提出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數學問題。並且時常聯合書寫論文,甚至共同撰寫和出版專門著作。事實證明:這樣的研究協作情況是比較理想的,效果是相當好的。
他在1986、1988、1995、1997年曾四次作為客座教授被邀訪問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每次約六個月,共約兩年。1993年訪問香港科技大學,近六個月。還多次出訪美國,其中兩次分別訪問美國的Delaware大學、George Washington大學,都是半年。因為在國內很難找到不少的數學學術資料,他出國的一個目的是要尋找這些學術資料,另一個重要目的是和國外同行進行科研協作。因為和國外同行合作研究,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能促進科研工作更快和更好的開展。在出國訪問期間,他總共和國外同行合作撰寫了三本數學專著和十餘篇數學論文,這些論著的絕大多數都是由他起草的,再經過國外同行認真的修改和補充,包括在英語方面的修改,最後這些著作終於由國際上著名的出版公司以數學專著叢書的名義出版。
學術貢獻
長期以來,複分析方法在偏微分方程方面的套用基本上局限於對線性與擬線性橢圓型方程和方程組的研究,而聞國椿則把複分析方法擴充到對非線性橢圓型、拋物型、雙曲型和混合型方程的研究,包括高維區域的情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長期堅持刻苦鑽研,排除了無數困難,終於創建了這方面較系統的理論,開拓了複分析研究的新領域,並且還成功地把這些理論用來解決非線性力學中的一些邊值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聞國椿的科學研究內容是較廣泛的,既包括數學的基本理論,又包括有關數值分析與計算方法的問題,還包括在力學、物理等方面的套用。具體地說,可分以下八個方面。
1.關於橢圓型複方程的理論。 20世紀50年代,國際著名數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 L. Bers 和蘇聯科學院院士 I. N. Vekua 分別使用函式論方法對標準形式的一階橢圓型複方程進行了研究,並建立了系統的理論。但是,對於較一般帶可測係數的非線性一致橢圓型複方程,還有很多問題尚未解決,更沒有在這方面的系統理論。聞國椿在幾十年來所發表的大量論文和著作中,對這方面理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所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有:
(1)關於邊值問題的適定提法。對於一般的一階線性和非線性一致橢圓型複方程在多連通區域上的一些邊值問題,主要是Riemann-Hilbert 邊值問題(簡稱問題A)的適定(存在唯一連續解)提法,這是長期以來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甚至在解析函式問題A的奇異情況,也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他使用了一種巧妙的方法,不僅提出和解決了解析函式在多連通區域上的適定的問題A,並且給出了一般的線性和非線性一致橢圓型複方程問題A多種形式的適定提法,得到了解的先驗估計,還證明了解的存在唯一性。這一結果是研究其它問題的基礎。
(2)關於間斷邊值問題的研究。在力學、物理等方面的許多實際問題中,都曾遇到橢圓型複方程的間斷邊值問題。Keldych-Sedov 公式給出了解析函式在半平面上混合邊值問題的積分表示式,這是一種特殊的間斷邊值問題,而聞國椿把這個公式推廣到很一般的情況,並且還系統地解決了關於一階、二階橢圓型複方程在多連通區域上間斷邊值問題的可解性,其中也包括單位圓上解析函式間斷邊值問題當指數是非整數時的新結果。
(3)聞國椿還提出了證明多連通區域上非線性擬共形映射的基本定理的新方法,把二階線性和非線性橢圓型複方程斜微商邊界條件中的方向微商推進到允許與邊界相切及指向區域內外的情況。關於各種邊值問題解的積分表示以及多個未知函式複方程方面,他也獲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
2.關於橢圓型複方程的套用。為了闡明橢圓型複方程在力學、物理等方面的套用,他學習了國外專家相關的一些著作,解決了其中提出的不少未解決的自由邊界問題,尤其是關於多連通區域上的射流問題,並撰寫和出版了一本名為《自由邊界問題的函式論方法及其在力學中的套用》的著作。
3.關於橢圓型複方程的數值分析。要給出橢圓型複方程在力學、物理及工程技術中的真正套用,還需要研究橢圓型複方程邊值問題的數值分析與計算方法。由於他完整地解決了橢圓型複方程在多連通區域上各種邊值問題的適定提法,因而也能得到比國外同行更好地處理相應問題的近似方法與數值分析。
4.關於線性與非線性拋物型複方程。既然複分析方法在處理橢圓型方程問題中表現出很大的優越性,聞國椿看到了使用複分析方法來處理拋物型方程中相應邊值問題的可能性,尤其是關於初-非正則斜微商邊值問題。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鑽研,他提出了新的複分析方法,成功地解決了非線性拋物型複方程中的一些問題,包括上述初-非正則斜微商邊值問題解的先驗估計和存在唯一性。
5.關於高維區域中的橢圓型方程與拋物型方程。聞國椿也解決了高維區域中的橢圓型方程與拋物型方程的某些邊值問題,使用的方法與平面問題有共同點,但也有一定的區別, 其中最難解決的是某些非正則斜微商邊值問題解的估計與存在性的證明。
6.關於一致雙曲型與混合型複方程。聞國椿吸收了複分析方法在處理橢圓型方程中的優點,他在處理混合型方程的問題時,在雙曲區域中,引入了雙曲單元 j ( j x j =1) 、雙曲複函數及廣義雙曲形式微商,這樣不僅極大地簡化了雙曲型方程的表示,使得二階混合型方程在橢圓區域與雙曲區域上的復形式完全一致,而且在先搞清一階混合型複方程相應問題的基礎上,進而搞清了二階混合型方程的問題。因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論在方程的一般性還是邊界條件的廣泛性以及區域的多樣性上都遠超過 A. V. Bitsadze 的著作《若干類偏微分方程》(英文,Gordon and Breach, 1988)中的相應結果。
7.帶拋物退化線的橢圓型、雙曲性和混合型方程。在空氣動力學中著名的Chaplygin 方程是一種特殊的退化混合型方程,而Chaplygin 方程的Tricomi 問題在空氣動力學具有重要的實際套用。為了處理一般的退化混合型方程的問題,聞國椿提出了一種新的複分析方法,即引入新的形式微商、橢圓複函數和雙曲複函數,先把二階退化混合型方程的問題轉化為帶奇異係數的一階橢圓型和雙曲性的間斷斜微商邊值問題,最後終於解決了國外數學家二三十年前提出的一些數學難題。
8.其他一些問題。聞國椿在Clifford 分析、多複變函數的邊值問題和偏微分複方程的反問題等方面,也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聞國椿科研成果的這8個方面及其主要創新點,概要地反映了他和他的合作者廣泛的研究內容以及多種多樣解決問題的方法。去年由我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複分析理論和套用的新進展》(英文,2010)則是作者近30年來科學研究成果較系統的介紹和概括性的總結。
獲獎情況
1986年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0年山東省人民政府給予記功的獎勵
199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2年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優秀獎
2002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處事心得
近幾年來,聞國椿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家庭情況,總結了在人生奮鬥道路上的一些經驗和教訓,旨在探討處事的一般規則,以期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造成不必要的失誤,提高個人處事的成功機率。在回顧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很多往事後,他有許多心得和體會,並總結出處事過程中所應注意的十大規則,這些規則依次是
總結經驗教訓,增強自身修養;
認真調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數;
了解相關信息,尋找良好機遇;
搞好人際關係,發揮集體力量;
周密計畫是搞好工作的關鍵;
家裡的大事要由家裡人商定;
立大志,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不斷磨練,增強克服困難的毅力;
不斷探索,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先進人物勤奮和創新的精神。
在2010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往事回憶與再思》中,他對上述規則作了初步的闡述。
他深深地體會到:由於過去在腦子裡沒有上述關於處事規則的系統性認識,致使在處理相關事情上造成許多失誤,因而覺得十分遺憾。如果過去都能認清這些應注意的問題,並認真地去執行,那么可以極大地減少處事過程中的失誤,增加處事的成功機率。他希望與有興趣於這方面問題的同伴作進一步的商討,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提高認識,使得在成功處事的一般規則的看法上更加準確和完整,甚至於建立這方面較系統的理論,其目的都是為了把以後的一些事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