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英書院“九蓮燈”

聚英書院“九蓮燈”

聚英書院“九蓮燈”,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傳統舞蹈,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聚英書院“九蓮燈”始於明毅宗十五年(1642),由“三教”創始人林兆恩(1517—1598)的嫡傳弟子盧文輝、陳衷瑜創立。到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聚英書院余玉卿等人在書院裡學林龍江先生的經典著作三十六卷正宗中,學心法、學科儀、做科事。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學文學道學習民間舞蹈《九蓮燈》,在此基礎上吸收民間舞蹈而形成現代的“九蓮燈”面貌。聚英書院“九蓮燈”舞蹈用十多張桌子擺成一個八卦字,中間放一隻方桌,十多人手提蓮花燈,內點蠟燭,邊跑邊跳,手中蓮花燈不斷轉動而燭火不會熄滅,飛快在桌子間穿梭,井井有條。“九蓮燈”具有獨特的傳統民間舞蹈風格,生動有趣,節拍緊湊,伴有鼓、鑼、鈸和吹笙伴奏;音樂聲韻悠揚婉轉,悅耳動聽,富有感染力,體現了集體協作精神和農民取得農業豐收之後載歌載舞的歡樂心情。

2009年5月31日,聚英書院“九蓮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1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英書院“九蓮燈”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福建省莆田市
  • 保護單位:莆田市仙遊縣大濟鎮坑北村聚英書院
  • 項目編號:Ⅲ-13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基本特徵,曲詞特色,表演形式,音樂特色,道具製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聚英書院“九蓮燈”,簡稱“九蓮燈”,始於明毅宗十五年(1642),由林龍江先生嫡傳弟子盧文輝、陳衷瑜創立。他們根據道教“跑蓮燈”的儀式,加以發展、改編、結合莆仙戲音樂編成。最早流行於福建省莆仙一帶,後由三教信徒的傳播,遍及各地。隨著時代的變遷,九蓮燈舞或失傳或演變,聚英書院則較為完整地保留著這種舞蹈。
聚英書院位於仙遊縣大濟鎮坑北村奎山,原名聚星祠,亦即供奉林龍江的三教祠,創建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原祠地點較偏僻,後來選擇比較中心點的地方,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再建聚英祠,後改為聚英書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聚英書院余玉卿等人在書院裡學林龍江先生的經典著作三十六卷正宗中,學心法、學科儀、做科事。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學文學道,他們學習並推行九蓮燈舞。
九蓮燈舞過去長期流行於莆田、仙遊一帶,一般是應主家邀請才演出的,目的是為已死去的親人超度,民間俗稱“報父母恩”。表演是義務的,不取報酬,主家只要管幾餐不論齋勞的家常便飯就行。
1956年,仙遊縣文化館決定對九蓮燈舞進行整理加工,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從“九品蓮花燈”的母體中,脫胎出一個新的“九蓮燈”來。經過整理的“九蓮燈”,剔除了舊有的封建糟粕,吸收民主性精華,使之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舞蹈在設計身段步伐時,還吸收了莆仙戲的表演程式,音樂也由當地民歌和莆仙戲曲牌改編而成,因而舞蹈的民間色彩濃烈。九蓮燈舞這個民間舞蹈由此搬上了劇院的舞台。
由於歷史的原因,九蓮燈舞停演幾十年後,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恢復。

舞蹈特色

基本特徵

聚英書院“九蓮燈”是一種獨特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傳統民間舞蹈,節拍緊湊、生龍活虎、生動有趣,並有鑼、鼓、鐺、鈸、嗩吶和笙簫伴奏,音樂聲韻悠揚婉柔,悅耳動聽,富有感染力,形象體現豐收之後農民載歌載舞的歡樂心情,表達了生活安定後的人們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和祈福。

曲詞特色

聚英書院“九蓮燈”的曲詞一共九品,分為上、中、下各三品。主要是宣揚忠孝廉節,24孝內容是其中一部分。如:虞舜大孝感動天、漢文帝仁德臨天下等。每一品中各有二闋唱詞,上闋叫“品頭”,五言四句,如“初品蓮花胎,日輪昭水開,願誠生敬仰,生登九品階”(曲牌為“惜江花”);下闋叫“梵歌”,七言四句,如一品唱“世事茫茫走如飛,人生在世能幾何?欲度亡靈登九品,須憑大眾念彌陀”(曲牌為“孝順歌”)。此舞每段之間穿插演唱三教教義,如《勸世文》《十歸空》《二十四孝》《十月懷胎》等。此舞世代相傳,有的逐漸失傳,有的刪繁就簡,流傳至今,已不分上、中、下三品。

表演形式

聚英書院“九蓮燈”在表演形式上因場地、人數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根據祭壇的寬窄,供桌的多少和表演者的增減而變化。此舞一般在夜間表演,地點選在大廳或廣場,表演區稱為“祭壇”,擺有十張左右供桌。表演者手執蓮花燈繞桌而舞。蓮花燈以細竹篾紮成燈胚,以前糊上錫箔紙做的片片段預告瓣,現代都已改成用縐紋紙,內點燭火。表演時,舞者或大圈繞交套;或慢步徐行,或疾步如飛。燈隨人舞,旋轉不息;朵朵蓮花,爍爍閃光,似空中流霞,絢麗多姿,如夏夜螢火,變幻莫測。舞蹈以豐富的隊形變化為其特色。因受供桌限制,隊形變化有嚴格的路線。
聚英書院“九蓮燈”舞蹈,用10多張桌子擺成一個八卦字,中間放一隻方桌,10多人手提內點蠟燭的蓮花燈,燈不斷轉動,燭火不會熄滅。提燈人邊跑邊跳,飛快地在飯桌間穿梭,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井井有條、錯落有致,時間延續一個鐘頭左右。
“九蓮燈”舞蹈以豐富的隊形變化為其特色,有“雙龍戲珠”“日月相照”“蝴蝶雙飛”“雙水圈花”“鯉跳龍門”等。舞時腳下走便步、小跑步,雙手提燈。轉燈的動作需要技巧。轉動時,以燈為軸心,竿繞燈轉,特別是“下旋燈”,倒提著,竹竿在掌心中轉動,稍有不慎,立即滑落。轉燈的動作還有“上旋燈”“平旋燈”“雙旋燈”等。

音樂特色

聚英書院“九蓮燈”的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伴奏及演唱所用的曲牌,如【九品蓮台】【一江風】【怨】等,都是莆田當地民眾熟悉又喜愛的民間音樂,這些曲牌皆來自莆仙的“十音八樂”和莆仙戲音樂。該舞的節奏多變,而多變的節奏主要通過鼓點來體現。

道具製品

1、中鼓兩面,鑼、鐺、鈸、銅如意、木魚一副,吹笙2支。
2、衣服、帽16套(明朝裝):表演者所穿的三都服是創始人林龍江先生親自製定的。帽子叫“三綱五常帽”,代表著儒教;衣褲代表著道教;腳穿高僧鞋,代表著佛教,體現三教合一的某些特徵。
3、蓮花燈1副12—15盞,有紅、黃、藍、綠、白等色,工藝精巧,寬、高各20厘米左右的蓮花圓燈。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學術價值
聚英書院“九蓮燈”是獨具一格的傳統民間舞蹈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對於研究歷史、宗教、民俗、音樂、舞蹈具有參考價值。
實用價值
聚英書院“九蓮燈”表現形式獨特,舞蹈動作時緩時急、張弛有致,音樂效果鏗鏘悅耳、激盪人心,具有凝聚力和娛樂性。通過專業工作者的整理挖掘,對世道人心的淨化和社會的和諧都有積極意義。

傳承狀況

由於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民間文藝受到衝擊,民間舞蹈聚英書院“九蓮燈”同樣陷入困境,老一輩人已老逝,所剩無幾,聚英書院“九蓮燈”面臨消逝的危機。

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一代:余玉卿,出生於1827年,師徒傳承方式。
二代:余開族,出生於1861年,師徒傳承方式。
三代:余洪玉,1913年出生,師徒傳承;余洪喜,1917出生,師徒傳承。
四代:餘明其,1923年出生,師徒傳承;余桂榮,1925年出生,師徒傳承;余梓明,1925年出生,師徒傳承;余金土,1924年出生,師徒傳承。
五代:余春林、余啟強、余國慶、余宗珍、余金森、余國其、余德雲、余登錦、余國明、余建文,大都是20世紀60年代生人,亦有20世紀50年代生人。均師徒傳承。
代表性傳承人物
余春林,漢族,莆田市仙遊縣人,1962年7月生,2010年8月28日被定為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聚英書院“九蓮燈”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為聚英書院“九蓮燈”第五代傳人。
聚英書院“九蓮燈”
余春林
余啟強,漢族,莆田市仙遊縣人,1963年12月生,2010年8月28日被定為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聚英書院“九蓮燈”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為聚英書院“九蓮燈”第五代傳人。
聚英書院“九蓮燈”
余啟強

保護措施

1989年以來,聚英書院董事會已籌集資金數萬元,用於培訓藝術表演人員,“九蓮燈”的整理、搶救、保護工作,添置器具、服裝,以及製作相關器具等。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2年,“九蓮燈”舞蹈參加福建省民間舞蹈會演並獲獎。
表演活動
2011年,仙遊九蓮燈《九蓮燈舞》等1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6月份編排完成並舉行向黨的九十華誕獻禮首場演出,7月份在莆田全市各地巡演,8月份在福州等地展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