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蓮花燈

九品蓮花燈

《九品蓮花燈》亦名《九蓮燈》,是民間宗教“三教”中為死者超度亡靈的祭祀舞蹈。

“九品蓮花燈”,始於明毅宗15年,由林龍江先生嫡傳弟子盧文輝、陳衷瑜創立。根據道教“跑蓮燈”的儀式,加以發展、改編、結合當地盛行的莆仙戲音樂編成。最早流行於福建省莆仙一帶,後由三教信徒的傳播,遍及各地。隨著時代的變遷,九蓮燈舞或失傳或演變,聚英書院則較為完整地保留著這種舞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品蓮花燈
  • 起源地區福建省莆田市 
  • 屬性:祭祀舞蹈
歷史源流,表現形式,風格特徵,影響意義,傳承脈絡,保護情況,

歷史源流

《九品蓮花燈》的起源幾乎與“三教”同時。
最早流行於莆仙一帶,後由三教信徒的傳播,遍及各地。凡是建有三教祠的地方,都保留著這個舞蹈。
此舞在夜間表演,地點一般選在大廳或廣場。表演區稱為“祭壇”,擺有十張供桌。表演者手執蓮花燈繞桌而舞。蓮花燈以細竹篾紮成燈胚,最初糊上錫箔紙做的片片段預告瓣,至今都已改成用縐紋紙,內點燭火。表演時,舞者或大圈繞交套;或慢步徐行,或疾步如飛。
由於歷史的原因,九蓮燈舞停演幾十年後,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逐漸恢復。1992年,“九蓮燈”舞蹈參加福建省民間舞蹈會演並獲獎。

表現形式

“九蓮燈”是一種獨特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傳統民間舞蹈,節拍緊湊、生龍活虎、生動有趣,並有鑼、鼓、鐺、鈸、嗩吶和笙簫伴奏,音樂聲韻悠揚婉柔,悅耳動聽,富有感染力,形象體現豐收之後農民載歌載舞的歡樂心情,表達了生活安定後的人們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和祈福。“九蓮燈”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九蓮燈”的曲詞一共九品,分為上、中、下各三品。主要是宣揚忠孝廉節,24孝內容是其中一部分。如:虞舜大孝感動天、漢文帝仁德臨天下等。每一品中各有二闋唱詞,上闋叫“品頭”,五言四句。如“初品蓮花胎,日輪昭水開,願誠生敬仰,生登九品階”。(曲牌為“惜江花”);下闋叫“梵歌”,七言四句,如一品唱“世事茫茫走如飛,人生在世能幾何?欲度亡靈登九品,須憑大眾念彌陀”。(曲牌為“孝順歌”)。此舞每段之間穿插演唱三教教義,如《勸世文》《十歸空》《二十四孝》《十月懷胎》等。此舞世代相傳,有的逐漸失傳,有的刪繁就簡,流傳至今,已不分上、中、下三品。舞蹈以豐富的隊形變化為其特色。因受供桌限制,隊形變化有嚴格的路線。
九蓮燈舞在表演形式上因場地、人數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根據祭壇的寬窄,供桌的多少和表演者的增減而變化。此舞一般在夜間表演,地點選在大廳或廣場,表演區稱為“祭壇”,擺有十張左右供桌。表演者手執蓮花燈繞桌而舞。蓮花燈以細竹篾紮成燈胚,最初糊上錫箔紙做的片片段預告瓣,至今都已改成用縐紋紙,內點燭火。表演時,舞者或大圈繞交套;或慢步徐行,或疾步如飛。燈隨人舞,旋轉不息;朵朵蓮花,爍爍閃光,似空中流霞,絢麗多姿,如夏夜螢火,變幻莫測。
附:相關道具、製品
1.中鼓兩面,鑼、鐺、鈸、銅如意、木魚一副,吹笙2支;
2.衣服、帽16套(明朝裝);
3.蓮花燈1副12-15盞,有紅、黃、藍、綠、白等色,工藝精巧,寬、高各20厘米左右的蓮花圓燈。
九品蓮花燈
九品蓮花燈
八仙桌
用13隻方桌排成八卦形式,內五方外八卦,表示五穀豐登,八方安寧。表演時需要13人在方桌間旋轉,祈求國泰民安。
九品蓮花燈
八仙桌
溪口桌
用10隻方桌排成中間2隻,外圍8隻,表演時中間3人,外圍左邊4人,右邊4人。
九品蓮花燈
溪口桌
粗疊步
表演者雙手提燈,腳步小疊步,緩緩向前移動,步伐輕盈,猶如小波水紋。
九品蓮花燈
粗疊步
草鞋屏
表演時是雙人、三人、五人,同時步行八字形。
九品蓮花燈
草鞋屏
鑼鼓大吹合奏,同唱《一江風》

風格特徵

“九蓮燈”舞蹈的特點:用10多張桌子擺成一個八卦字,中間放一隻方桌,10多人手提內點蠟燭的蓮花燈,燈不斷轉動,燭火不會熄滅。提燈人邊跑邊跳,飛快地在飯桌間穿梭,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井井有條、錯落有致,時間延續一個鐘頭左右,緊密配合體現了集體協作精神。
“九蓮燈”舞蹈以豐富的隊形變化為其特色,有“雙龍戲珠”“日月相照”“蝴蝶雙飛”“雙水圈花”“鯉跳龍門”等。舞時腳下走便步、小跑步,雙手提燈。轉燈的動作需要技巧。轉動時,以燈為軸心,竿繞燈轉,特別是“下旋燈”,倒提著,竹竿在掌心中轉動,稍有不慎,立即滑落。轉燈的動作還有“上旋燈”“平旋燈”“雙旋燈”等。
“九蓮燈”的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伴奏及演唱所用的曲牌,如[九品蓮台][一江風][怨]等,都是當地民眾熟悉又喜愛的民間音樂,這些曲牌皆來自莆仙的“十音八樂”和莆仙戲音樂。該舞的節奏多變,而多變的節奏主要通過鼓點來體現。
舞蹈所用服飾也有特色。表演者所穿的三都服是創始人林龍江先生親自製定的。帽子叫“三綱五常帽”,代表著儒教;衣褲代表著道教;腳穿高僧鞋,代表著佛教,體現三教合一的某些特徵。
在聚英書院,筆者曾經觀賞了民間舞蹈“九蓮燈”。在三教祠堂前的廣場上,13張供桌錯落有致地排開,13位穿著藍色鑲黃道服的表演者上場。其中3人分別手持銅如意、木魚、鐺,10人雙手各執蓮花燈繞桌而舞。13人時而魚貫而行,時而穿插跑動,錯落有致,雜而不亂,我們卻看得眼花繚亂。旁邊還有一班人吹嗩吶、敲鑼打鼓、伴唱,整個場景十分熱鬧。整場表演長達30分鐘以上,這一天陽光強烈,13人始終跑動得興高采烈,沒有一點疲倦的樣子。
綜上所述,九蓮燈舞具有以下特徵:
1.歷史性特徵。“九蓮燈”傳統民間舞蹈於清道光27年(1847)在聚英書院流行,已有170多年的歷史。
2.獨特性特徵。“九蓮燈”以舞蹈形式歌頌林龍江先生倡導的忠孝廉節、扶貧濟困的愛國助民的思想。
3.和諧性特徵。“九蓮燈”的舞蹈活動增強村民的和諧團結。

影響意義

林龍江先生的經世濟民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其信眾和三教祠遍及莆仙乃至國內外,“九蓮燈”作為宗教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娛樂、團結鄉親乃至海內外交流,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認真挖掘整理“九蓮燈”,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發揚光大,意義不凡。
1.學術價值
“九蓮燈”是獨具一格的傳統民間舞蹈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對於研究歷史、宗教、民俗、音樂、舞蹈,都有可取之處。
2.實用價值
“九蓮燈”表現形式獨特,舞蹈動作時緩時急、張弛有致,音樂效果鏗鏘悅耳、激盪人心,具有凝聚力和娛樂性。通過專業工作者的整理挖掘,對世道人心的淨化和社會的和諧都有積極意義。

傳承脈絡

1.傳承譜系
一代,余玉卿,出生於1827年,師徒傳承方式。二代,余開族,出生於1861年,師徒傳承方式。三代,余洪玉,1913年出生,師徒傳承;余洪喜,1917出生,師徒傳承。四代,餘明其,1923年出生,師徒傳承;余桂榮,1925年出生,師徒傳承;余梓明,1925年出生,師徒傳承;余金土,1924年出生,師徒傳承;五代,余春林、余啟強、余國慶、余宗珍、余金森、余國其、余德雲、余登錦、余國明、余建文,大都是上世紀60年代生人,亦有50年代生人。均師徒傳承,均為代表性傳承人。
2.代表性傳承人
余春林:男,聚英書院“九蓮燈”第五代傳人,2010年8月28日被定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62年7月出生在大濟鎮坑北村。
余啟強:男,聚英書院“九蓮燈”第五代傳人,2010年8月28日被定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63年12月出生在大濟鎮坑北村。

保護情況

1989年以來,聚英書院董事會以籌集資金數萬元,用於培訓藝術表演人員,“九蓮燈”的整理、搶救、保護工作,添置器具、服裝,以及製作相關器具等。
但由於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民間文藝受到衝擊,民間舞蹈“九蓮燈”同樣陷入困境。“九蓮燈”停斷幾十年之後,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步恢復。老一輩人已老逝,所剩無幾,“九蓮燈”面臨消逝的危機,必須加強接班人的發現和培養。舞蹈方法和曲譜尚存,必須著力保護和挖掘,使之延續留存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