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若瑟英文中學
- 外文名:St. Josephs Anglo-Chinese School
- 簡稱:SJACS
- 校訓:臻於至善,力行仁愛
- 創辦時間:1958
- 類別:天主教中學
- 知名校友:林嘉華、陳家強、陳偉霆
- 所屬地區:中國香港天主教教區
- 首任校長:孫保祿修士
歷史,重要事件,母語教學,嘉利大廈大火,學生網上言論,遷校計畫,收生及教學語言,校舍,學生會,成立經過,架構,概況,工作,服務,校服及指定服飾,校服,領帶,體育制服,其他,著名校友,演藝界,文化界,商界,教育界,政界,神職人員,歷任校長,歷任校監,軼聞與冷知識,直屬國小,
歷史
創立於1958年,為觀塘區最先創立的學校之一。校舍坐落於九龍觀塘道,由耶穌聖心門徒會會長孫保祿修士(Rev. Bro. Paul Sun)及其他神職人員創立。孫修士擔任首任校長,直至1975年退休,改任校監。其餘創校人為:喇沙書院校長菲利士修士、雷志遠神父、鞮正本神父。當時校舍由一洋房別墅改建而成;創校時學生410人,由小三至中二共15班;中國小教師共23人。
1964年,香港政府批准撥地30900平方呎興建中學新校舍,1967年落成啟用,由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徐誠斌主持開幕禮。1967年,該校的紅十字會青少年團成立。1968年、1969年該校分別成立童軍東九龍200團以及交通安全隊。1970年成立家長教師會,1976年中學改為完全津貼中學。
該校於1981年開辦首屆中六理科班。中六文科班則於1983年開辦。
2003年,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主持隆重的主日彌撒,慶祝此校的45周年紀念。
重要事件
母語教學
1993年9月,校長陳江潮代表校董會出席小六家長會宣布:1994年9月起中一之社會科及科學科將採用母語授課。然而此舉引起大部分家長的反對,及後發動遊行抗議。1994年4月,主教代表約見校監陳達明神父及陳江潮校長,通知順應家長要求,改變母語授課計畫:由分科變為分流。校方其後讓步,校監陳達明神父發表‘母語教學立場書’,正式公布由1994年起兩屆中一均採用分流制,1996年之中一則分科採用母語教學。因此,1994學年度中一的其中三班(C,D,E班)採用英語授課,兩班(A,B班)採用母語授課。其後為了配合政策,1997學年度中四的文科班採用母語教學,理科班則分班採用母語授課。1999學年度,中六預科文科班採用分科母語授課,經濟學(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高級補充程度科目)採用英語授課;理科班則以英語授課。
母語授課的教學語言政策一直受到爭議,因為無論採用分科還是分流的母語授課計畫,都會改變此校作為英文中學的教學傳統與定位;不少人認為母語教學雖然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語言障礙,但同時會造成英文水平的下降;再者,當時母語教學僅是香港教育統籌局所提倡的教學理念,並未落實為具體政策。故此,校方的決定普遍不為家長所認同。自香港特區政府於1998年實行中學在國中階段分為英語教學和母語教學兩類,即俗稱的“英中”和“中中”的政策,全港至今僅有114所“英中”,家長在標籤效應下為子女報讀“英中”,普遍認為影響了“中中”的收生水平。該校於1998年主動放棄以英語授課,正式成為“中中”,但保留校名不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該校難免受到影響。
1996年,該校中一分科採用母語教學。2004年國中的數學及科學科保留以英文教科書授課,但此做法並不附合教統局對於母語教學的有關規範。2005年5月,教統局質素保證分部發表的“校外評核報告”亦指該校“在個別以中文為授課語言的學科中,部分章節用英語教授和考測”的做法,“未能為學生營造有利的語言環境及促進學生學習成效”。校長楊少雄以書面回應,指有關教學政策是得到家長同意及學生認同,以提升英語學習機會及銜接以英語授課的高中課程。
同年6月,教統局接到家長查詢該校自行增加英語教學比例的做法是否恰當,而揭發該校有違規的情況。蘋果日報在7月8日報導校方在招收中一生時仍是以英語教授數學及科學科為“賣點”,吸引直屬的聖若瑟英文國小畢業生報讀,有誤導家長之嫌。但副校長趙善晉接受該報訪問,否認外界觀點,表示若有心欺騙家長,就不會舉辦升中講座講解;他又透露該校於1998年主動放棄以英語授課,並未想到現今社會歧視中文中學,認為是被教統局出賣。
嘉利大廈大火
1996年11月20日,油麻地嘉利大廈發生五級大火。此校兩名中五學生,被困於十五樓的診所內。在濃煙密布的環境下,其中一名陸姓學生不支倒地,並失去知覺。另一名李姓學生情急下爬出窗台上,攀住掛在大廈向庇利金街外牆的冷氣機,後來由於火勢猛烈及體力不支,他摔落至二樓的鋼製遮陽篷上。李姓學生雖然身體有多處骨折,卻奇蹟生還,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後完全康復。身穿校服的他逃生及墜樓一幕,被大部分電子傳媒清晰拍攝。
陸姓學生及一名家長最後證實於事件中不幸喪生。校方其後為陸姓學生舉行全校哀悼儀式,並以他冠名舉辦紀念足球聯賽,由學生自行組隊參加。
學生網上言論
自網際網路於1990年代中期開始流行,學生利用個人網頁及新聞組作為管道,公開評論校政日漸普及,尤其當時不少學生對於剛履新的楊少雄校長部分措施(例如引入《新青歌》)並不適應,同時母語教學所衍生的班級差異,使得部分來自母語教學的文科班學生試圖藉由網上留言,宣洩不滿。由於網上討論在當時是新興事物,部分學生留言較為偏頗,甚不為老師及校方所認同。1998年,由電腦學會負責管理的官方新聞組被校方以“無法避免校外人士閱讀及貼文”為理由而關閉。自此,在缺乏官方言論平台的背景下,有學生轉而利用GeoCities開設個人網站及網上留言板作為補充,更有學生以惡搞方式設立網報與諷刺訓導處的網站,然而這些網站大都因為管理者畢業離校而無疾而終。
2004年,教育統籌局質素保證分部校外評核隊到該校作為期一周的巡視,該校為隆重其事,增設電子資訊欄、固定投影機等硬體設施。更在校舍外牆懸掛八幅“黃底紅字”的大幅文宣布條,以顯著褒揚所獲得的榮譽和獎項,但此舉惹來不少家長、新、舊學生反感,甚至譏為“貼符的天主教學校”,其後先後被家長教師會及學生會批評。最諷刺的是校方於校外評核隊巡視完畢後,隨即將所有布條卸下。有人在提供網誌託管服務的Xanga網站上設立一個名為“SJACS”的網誌,批評校方做法,引起新舊學生廣泛討論,由此延伸到有關母語教學及其他校政問題的討論。該網誌最後被破壞者關閉而告終,Xanga方面亦無意復站。
此事令不少老師改變網路討論的刻板印象,顯示學生、家長、校友共同關心學校的精神。一位將近退休的老師直言:“希望網上有人能成立更多類似的討論空間,讓新舊學生們有空間思考,利用學生、家長的力量向學校施壓,挽救這間一直被母語教學問題困擾的學校,重振我校昔日光輝。”其後有學生在Blogger和wordpress,建立獨立媒體形式的網誌,然而以電郵投稿的發表方式較難普及。2007年2月,有學生在樂古論壇建置討論版,提供討論平台。
不少學生使用Xanga成立個人及班級的網誌,亦有在職老師建立個人網誌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
遷校計畫
校監龔偉南神父於2006年透露,校方正爭取地政總署撥地,擴展校舍。校方曾提出在現址後方的正進行修葺工程的斜坡地作為選址,惟有關部門以斜岥危險為由拒絕該申請。校方亦曾計畫遷校至順利邨及九龍灣,皆失敗告終。
2006年12月,教育統籌局發出“2006年度第三次校舍分配工作分配通告”,其中一所校舍的校址位於現時校址附近的的佐敦谷發展區,該校舍占地面積達7,700平方米,為現時學校面積達2倍以上。校方在得到全體教職員贊成及諮詢家長意見後,正式把計畫書交給教統局審批。2007年4月27日,教統局公布2006年度第三次校舍分配工作分配結果,決定把佐敦谷發展區興建中之校舍推薦分配給此校,預計新校舍將於2010年啟用。
收生及教學語言
2005年度,聖若瑟英文中學,在校學生約1161人,分布於29個班別。中一至中五設5個班別(A, B, C, D, E),中一至中三設有精英班.每班約45人;中六至中七共設4個班別(A, B),每班約30人。校內所有中一學生是由香港教育統籌局實施的香港中一學位派位機制及少量自行派位學額中招收,絕大部份學生均為第一及二組別(Band 1-2)的學生,學術成績一般良好。
聖若瑟英文中學奉行母語政策,使用中文及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除電腦、音樂、英文外,其餘國中所有科目均使用中文作為教學語文。中四至中五的學生則開始在理科、經濟科、音樂科以英文授課。
校舍
中學部校舍於1967年啟用,呈“口”字型,中庭天井部分為操場兼籃球場。連同2001年啟用的北側新翼,總面積為3100平方米。校舍規模以現時標準來看,較香港一般中學為小,只能說為學生提供一個勉強合適的環境學習。
學生會
·學生為學生會當然會員
·每年全民大會會在選舉當日同時舉行,卸任學生會將交代工作成果,如有任何表決,將由學生全體舉手通過。接著,新一屆學生會候選內閣將由主席各自發表演說,介紹選舉政綱,最後由學生輪流到早會台前投票。
成立經過
校友何安達曾與一班同學籌組首屆學生會,並發起簽名運動,但學校卻沒有理會。
1990-91年間,學生再次向校方提議成立學生會。1992年,第一屆學生會成立。
架構
學生會選舉採用內閣制,由全校學生普選產生;假若只有一個候選內閣同額競選,則必須進行信任投票。
學生會幹事為主席、內外務副主席、內外務秘書、公共關係秘書、總務秘書、總編輯、兩名司庫共十名幹事。
概況
學生會96年加入觀塘中學生聯會、2002年至2005年為學生福利聯盟(SWA)成員。
2005年進行第一次修憲,增加四社社長為幹事會成員。
工作
每年學生會都會舉辦不同活動讓學生參加,曾舉辦活動包括:
校慶、聖誕表演活動
班際5人, 社際, 師生足球比賽
班際籃球比賽
公益金便服日
黑版塗鴉比賽
Weakest Link
大富翁比賽
聯校英文口語練習
聯校聖誕舞會
聯校歌唱比賽
服務
出版校報:睿思
舊書義賣(第十一屆 - )
漫畫租借(第九屆 - )
影印服務(現因校方多年拒絕而停辦)
聯校模擬試卷交換
校服及指定服飾
校服
·夏天—白色短袖襯衫(袋口須縫上校徽布章);白色長褲
·冬天—白色短袖襯衫(袋口須縫上校徽布章);灰色長褲;深藍色校褸(袋口須縫上校徽繡章)
領帶
·設計與直屬國小類似,為金、藍兩色斜條紋,金色條紋繡上白合花及“SJ”字樣。
·舊生會分別設計兩款以藍色與棗紅色,繡有“SJ”盾征圖案,供中五及中七畢業生購買作為紀念品。後來,由於部分畢業生留校升讀預科,校方亦容許他們配帶該款領帶,此俗成慣例造成中六班學生的領帶未為統一。後來有家長認為領帶二分不當,校方因此接納建議,以藍色的舊生會領帶作為高年級學生配帶的指定領帶。此舉效法自喇沙書院。
體育制服
·1996年以前,夏天體育制服為印有校徽的汗衣,冬天則為印有校徽的白色運動夾克。
·1996年起,根據學生所屬學社的代表顏色(紅、黃、藍、綠)穿著指定的體育上衣,四社體育制服均印有黑白校徽。
其他
§該校指定學生穿著結帶的黑色皮鞋上課,運動鞋則自由穿著。在1990年代以前,學生容許自由穿著皮鞋或波鞋上課。
§學生會曾於1997年發行一款紅白藍三色運動夾克,胸前印有“Josephian”字樣。此運動夾克雖然受到不少同學的喜愛,但校方及後明確界定此服裝不可代替正式校服。
§校內不少運動隊各自設計其指定運動服,作為參與校外比賽的指定服裝。
著名校友
演藝界
郭少霖
許誠毅-著名國際動畫製作人,2002年憑作品史力加勇奪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殊榮,是首部動畫得到此增設獎項。
嚴嘉駿-Sky成員
譚俊彥-演員,著名演員狄龍之子
文化界
商界
羅兆輝—前東方紅集團主席,曾在香港股壇及地產界叱吒一時。
教育界
鐘宇平—前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政界
何安達—香港行政長官辦公室新聞統籌專員(2006~)
神職人員
伍國寶神父
夏志誠神父
曾慶導神父
陳永超神父
薛君浩神父
盧柏榮神父
歷任校長
第一任:孫保祿修士(1958~1975)
第二任:黃殷華(1975~1976)
第三任:陳江潮(1976~1998)
第四任:楊少雄(1998~2014)
第五任:潘永強(2015~)
歷任校監
孫保祿修士(1975~1986)
陳達明神父(1986~1999)
黎民勝神父(1999~2003)
顧厚德神父(2003~2005)
龔偉南神父(2005~)
軼聞與冷知識
·此校師生均習慣以“聖Joe仔”或“Josephian”作學生的稱呼,以“聖Joe”稱呼學校。
·由於學生輔導組辦公室(前稱訓導處)位於111室,故被師生謔稱為“三柴房”。
·以前的學生行為紀錄簿由於採用黑色封面,師生都喜歡稱它為“黑簿”。
·師生關係融洽,老師多有綽號(花名)。早年喜歡以“X佬”稱呼男教師,最為師生熟悉的綽號為:陳江潮校長的綽號“雞泡”(因他很胖且臉圓),以及現任葉副校長的綽號“葉佬”,梁漱眉老師則稱為壽眉或壽眉姐。
·校舍空間有限,故此只容許學生在校內踢俗稱西瓜波的膠球,禁止使用標準足球。
·一樓所有向操場的教室及辦公室,均裝有窗花,以免被膠球毀壞。
·以前,校方容許學生在早會前及下課後在操場自由進行球類活動,形成足球與籃球同場進行的特殊景象,很多同學亦喜歡留在校園觀賞球賽。2002年後,校方禁止學生早會前進行球類活動,下課後則將操場平均分配予紀律隊伍及球類學會進行活動,學生亦不得逗留在校超過下午5時,昔日“球球是道”的校園氣息遂不復再。
·由於該校為一所男校,故此該校演出戲劇里的女性角色,均由學生反串演出。
·校友陳嘉上執導的電影逃學威龍,其中由黃炳耀飾演的警司“奪命絞剪腳”,普遍被認為是影射該校當時一位任教英文科的老師。
·由於操場位於校園中庭,具一定的迥音效果。樓層間的呼喚與操場的起鬨聲,極易被一呼百應~學生先以噓聲和應,再蜂擁而至看個究竟。雖然這樣並非有秩序表現,但成為學生與校園環境的特殊互動。
·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曾於此校任教英語科。
·此校的圖書館於1994年完成電腦化,印有條碼的學生證兼具借書證功能,是香港最早使用電腦化借還圖書系統的學校圖書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