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外表上像修士僧侶,但其實質卻是軍人,他們腦子裡裝的不是《聖經》,也不是祈禱詞,而是"戰鬥"。他們身穿半修士式的外衣,而外衣下面仍舊穿著騎士的甲冑。他們的武器不是說教、而是利劍和長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騎士團
- 外文名:Knight team
- 建立時間:十字軍東征期間
- 性質: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
崛起演變,騎士團的建立,高度集權的制度,興盛,經營途徑,募捐和贈禮,經營商業,搶劫,聖殿,建立和興起,璀璨,毀滅,體制,條頓,輝煌,消亡,醫院,歷史上的光榮,現狀,聖拉薩路,起源,現狀,聖劍,起源,發展歷史,利沃尼亞,概況,歷史發展,聖地亞哥,源起及發展,十三騎士,
崛起演變
騎士團的建立
騎士團出現於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期間,是西歐封建主為保衛他們在東方所侵占的領地而建立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1099年)結束後,十字軍陸續占領了地中海東岸最富庶的地區和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並在這一帶建立起4個十字軍國家,其所占領地首尾相接從南到北竟有1200公里長。由於這一帶地處沿海,地勢平坦,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時刻有遭受進攻的可能,在穆斯林虎視眈眈的威脅之下,十字軍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
為鞏固這些國家,亟需建立一支常備武裝力量。於是,羅馬教皇又組織起幾個僧侶騎士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即醫院騎士團(12世紀初)、聖殿騎士團(約1118年)和條頓騎士團(1198年)。其使命是鎮壓十字軍國家中人民的反抗,與毗鄰的穆斯林國家作戰,保衛並擴大十字軍領地。這三個騎士團不久便發展為精銳的職業軍,能夠在任何地方與敵人交手。他們在歐洲大規模招兵買馬,其實力日漸強大。
就表面上的形式和性質而論,騎士團是一種僧侶幫會,其宗教方面的約束類似於修道士。這些僧侶騎士絕大部分是西歐各國破落貴族出身的亡命徒,他們被按照修道會方式組織起來,為"保衛基督教"而奉獻一生。騎士團的成員不得娶妻生子,不得謀求財富,不可違背上級(天主教會)的旨意,決不可因迷戀世俗生活而動搖自己"獻身基督教"的意志。
高度集權的制度
每個團的最高首領是"總團長",歸其管轄的支團首領稱"支團長",再往下還設有司令、馬廄長等,支團長以下的軍官組成總會,從屬於總團長。而總團長則直接聽命於羅馬教皇,必須唯教皇之命是從。
羅馬教皇給予騎士團各種特權,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是:不受十字軍國家的僧俗統治者管轄。儘管耶路撒冷王國的總主教是教皇的國使,但他也無權支配調遣騎士團。
在名義上,騎士團必須恪守安貧、守貞和聽命三大戒律。但是,騎士們朝思暮想並且為之忙得不可開交的,卻是積累財富。他們根本做不到安貧樂道。而且,十字軍國家的僧侶封建主為了借其力量使西歐人長期占據地中海東岸,也給予騎士團以優厚的待遇。因此,騎士團的生活方式極端世俗化。
興盛
騎士團的"世俗事業"大獲成功,幾十年之後,騎士團不僅在東方有領地,而且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匈牙利、捷克、英國等地也有為數不少的屬地。
同時,騎士團在十字軍國家中的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擁有許多要塞和城堡。到12世紀末,僧侶騎士團成為東西方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團員人數也大大增加,因為許多一般騎士看到,在十字架的庇護下,便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12世紀末期,僅聖殿騎士團已經擁有15000名團員。
後來,隨著十字軍國家的衰落與崩潰,騎士團在東方已無法立足,但它們並沒有解散,而是身著修道服、披盔戴甲地回到歐洲,繼續效力於教皇。條頓騎士團甚至還在歐洲建立起騎士團國家,對歐洲的政治和軍事生活發揮了長時期的影響。
經營途徑
募捐和贈禮
西方的貴族朝聖者請騎士團在十字軍國家代購宮殿、房屋和土地,作為到達"聖地"後的住所,朝聖完畢則悉歸騎士團所有。1168年,聖殿騎士團收到匈牙利統治者的10000貝桑,其中的6000用來在阿克購買1座宮殿和4所房屋,以備匈牙利統治者到來後享用,後來這些房產全都落入騎士團手中。在12世紀,聖殿騎士團還與法國、捷克的王公顯貴簽訂過類似的協定。善堂騎士團也是如此。英王亨利二世臨終前曾贈給它4.2萬銀馬克和500金馬克,作為它的活動經費。
經營商業
以聖殿騎士團為例,它擁有自己的船隊,參加地中海地區的貿易,並收取高額費用運送朝聖者東來西去。同時,騎士團還經營高利貸和銀行業務。因此,當時的人說,在騎士團里"契約賬簿比宗教書籍多得多"。
搶劫
這類行為對於騎士團來說是屢見不鮮的。例如,1153年,十字軍國家與埃及人交戰,攻克阿斯卡隆之後,聖殿騎士團首先衝進城內,在城牆缺口處派40名士兵把守,不讓其他騎士進入,而團員們則在城內挨門逐戶地搜尋金銀。
聖殿
建立和興起
1099年,十字軍攻占聖地耶路撒冷,眾多基督徒遂長途跋涉前來朝聖,但朝聖的路途卻充滿兇險,他們經常被屠殺。
約 1119 年,兩位當年參戰的法國貴族雨果·德·帕英和格弗雷·德·聖歐莫,提議成立一個修士會,以保衛朝聖者的安全。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同意,並允許他們以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作為根據地。
傳說該寺建於昔日所羅門聖殿的廢墟之上,修士會因此得名“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他們最初只有9名成員,依靠捐助維持。其徽章的雙人騎單馬圖像,象徵著他們的貧困。
這種窮困狀態很快改變了,基督教世界影響力很大的聖伯爾納鐸決定支持聖殿騎士團。
1129年,主教會議在法國特魯瓦舉行,教宗正式承認他們的地位。
1139年,教宗英諾森二世(Innocent Ⅱ)以教宗詔書授與他們特權地位。聖殿騎士團只對教皇負責,不受國王和地方主教指揮;具有免稅特權,還能在其領地收取什一稅。他們因此快速發展為教宗的重要力量,成員最多超過2萬名。聖殿騎士團守衛聖地的重要堡壘,是保衛耶路撒冷王國的決定性角色。
璀璨
從1129年十字軍圍攻大馬士革,到1291年的聖-讓-阿克被阿拉伯人攻陷,聖殿騎士團幾乎參加了所有保衛聖地的戰鬥。參戰的聖殿騎士團通常僅300人左右,人數不多但戰鬥力強大,是衝鋒陷陣的主要力量,常能發揮以一當十的角色。
1177年11月25日的蒙吉薩戰役,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年僅 16 歲,率領 80 名聖殿騎士、375 名騎兵和幾千步兵,大膽攻擊阿拉伯薩拉丁的3萬人軍隊,結果後者精銳的馬木留克近衛軍幾乎被全殲,共傷亡2萬餘人。薩拉丁帶著1/10不到的殘餘部隊逃回埃及。
1187年的哈丁戰役,聖殿騎士團被薩拉丁大軍圍困,大部分成員非死即傷。同年,薩拉丁攻陷耶路撒冷,聖殿騎士團退出,最後退到賽普勒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年-1192年)時,聖殿騎士團已經勢微。
毀滅
聖殿騎士團初期得到極多地產,奠定其發展基礎,其後發動募捐組團海外朝聖,又從事銀行業與商業以壯大資產。他們掌握東西方之間的商業活動,各地擁有分支機構,法國和英國甚且一度將國王御庫委託其保管。聖殿騎士團在當時金融圈舉足輕重,使人認為富甲天下,卻因此成為其毀滅的原因。
1241年,蒙古拔都西征入侵波蘭。瓦斯達(Wahlstadt)之役,聖殿騎士團的參戰部隊幾乎滅絕。其大首領阿爾芒(Armond de Perigord)寫信給法國國王路易說,中歐已無任何軍事力量可以阻擋蒙古鐵騎直抵法國。
1291年,卡拉溫的繼承者卡利爾攻占聖-讓-阿克,敘利亞的十字軍王國滅亡。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撤到賽普勒斯,再返回法國。他們在法國是國王的大債主,擁有幾千座城堡和巨額財富,國王和主教因此羨慕與嫉恨。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編織“異端”罪名去剷除他們。
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這是“黑色星期五”迷信的由來之一),事前並無任何徵兆,全法國的聖殿騎士團成員幾乎都被逮捕,並被限制使任何財產,以防止被移轉出國。原因是以精明能幹著稱的“美男子”法王腓力四世先已廣發密函,命令各地官員同時打開,執行他的整肅行動。巴黎一地就逮捕了 138 名,包括其大團長雅克·德·莫萊(Jacques de Molay)。他們很多死於審訊,其餘處以火刑。
當時教廷位於法國亞維儂的教宗克雷芒五世在聖殿騎士審判中扮演的角色並不單單作為一個幫助迫害者,其多次要求將審判權交付教會,但未得到菲力四世同意。
1312年,法王腓力四世提出要求,教皇克雷芒五世宣布解散聖殿騎士團。葡萄牙的騎士團改隸屬為耶穌會,不再從事軍事任務,演變為以海外宣教為主的普通修會。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騎士團財產被移轉給兩個新的騎士團:西班牙蒙特薩騎士團和葡萄牙基督騎士團。
1314年,莫萊在上火刑架之前,詛咒法王腓力四世和教皇克雷芒五世,說他們會在一年內面臨永恆的審判。事實的確與之符合。教皇克雷芒五世一個月後暴病而死,“美男子”腓力四世半年後打獵時突然身亡。
而在後世考據奇農羊皮紙中發現,騎士團其實是被裁定“可能悖德,未至異端”。
體制
他們的團標誌是白色制服外加白色長袍。1147 年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後,白色長袍的左肩再繡上紅色十字,開始是等邊十字,後來為八角十字。
徽章是兩名持盾和矛的騎士共騎一匹馬,盾上繪有紅色十字。它象徵其成員是貧窮的騎士,後來演繹為成員的袍澤情誼。
法王腓力四世打擊聖殿騎士團時,卻詮釋他們做搞同性戀。聖殿騎士團的口號是“God wills it.(神的旨意)”,還有 Non Nobis, Domine, Sed Nomini Tuo Da Gloriam.(拉丁文)。英文翻譯成 Not to us, not to us, o Lord,But to your name give glory.(賜予我們光榮,上帝,賜予我們光榮,非為了我們,上帝,而是為了您的名字)。
聖殿騎士團的首領稱為宗師、大團長或總團長(The Grand Master),是以選舉產生的終生職位。大團長直接對教皇負責,不受國王和各地主教控制。團員分四階層:
騎士(Knights):是主體。其最高等級者穿著背部繪有紅色十字的白色長袍。軍士(Sergeants):是步兵,階層低於騎士,乃軍事主力。農夫(Farmers):管理財產,主要是職業修士。神父(Father):做禱告等宗教活動。
條頓
輝煌
條頓騎士團是三大騎士團中建立時間最晚的一個,但卻是影響最大的一個。
它於1198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主要由德意志騎士組成,著白色外衣,佩戴黑色十字章,白色斗篷上繪有紅色寶劍和十字。
13世紀初,在總團長馮.薩爾扎領導下,該團將活動中心自中東轉移到東歐。
1226年,應波蘭馬佐維亞公爵康拉德之召,條頓騎士團前往波蘭,攻擊波蘭的宿敵普魯士人。康拉德同條頓騎士團立約:騎士團負責進攻普魯士,康拉德簽應把托倫和赫翁諾之間一塊領地劃給騎士團作為報酬。康拉德的這種引狼入室、目光短淺的政策,給日後的波蘭造成了很大的禍患。
1237年,條頓騎士團與駐在波羅的海東岸的聖劍騎士團合併之後,勢力猛增,成為東歐的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此後的50年間,條頓騎士團又牢牢地控制了普魯士,這樣便形成了從東西兩方鉗制波蘭領土,直接威脅波蘭國家安全的態勢。
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是條頓騎士團的鼎盛時期。他已不滿足於對波蘭的滲透,同時還將侵略之手伸向立陶宛那片從波羅的海延伸到黑海的區域。
1346年,條頓騎士團又從丹麥人手裡奪得了愛沙尼亞。除此之外,條頓騎士團在南部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法國都有自己的屬地,最大的屬地則在德國。條頓騎士團在歐洲東北的屬地堵塞了波蘭、立陶宛和俄羅斯向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於是波蘭、俄羅斯和立陶宛各民族的力量都聯合起來,同他們的共同敵人--條頓騎士團進行鬥爭。
消亡
1410年,波蘭和立陶宛組成聯軍,向占據波蘭領土的條頓騎士團進軍。7月15日,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格林瓦爾德會戰(德國文獻中稱為坦南貝格會戰,中文又譯作坦能堡會戰)。
會戰的一方是由波蘭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亞蓋洛率領的波蘭、立陶宛、俄羅斯聯軍,以及捷克和匈牙利的志願部隊,共3.2萬人,以步兵為主;另一方是得到德國、匈牙利支持的條頓騎士團,共投入2.7萬人,以身穿甲胃的重裝騎兵為主。會戰結果,騎士團的大部分軍隊被殲滅,總團長雲金根以下所有指揮官全部戰死。聯軍取得了戰役的全勝。
此後,條頓騎士團轉向衰落。
1454年,波蘭和條頓騎士團之間的戰端再起。
1462年,在決定性的帕克會戰中,條頓騎士團再次失敗,總團長也被俘。
1466年,騎士團第三次敗於波蘭,被迫與波蘭簽訂了托倫和約,東普魯士雖然仍在騎士團的統治之下,但在法律上已附屬於波蘭王國。條頓騎士團成為波蘭王國的藩屬,它的成員中已經有一半是波蘭人。
1525年,騎士團總團長阿爾布列赫特將東普魯士改為世俗的普魯士公國,騎士團遂失去其原有的顯赫地位,但它仍一直保留到1809年才宣告解散。後來曾於1834年一度恢復,但此後的條頓騎士團與原來意義上的強大的條頓騎士團國家已經完全是兩碼事了。
醫院
歷史上的光榮
醫院騎士團的雛型出現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尚未開始的1070年左右,它的任務是進行一些"慈善"工作,比如保護來"聖地"朝聖的西方基督徒,供給朝聖者食宿,醫治生病的基督徒等等,故得此名。它的成員是以耶路撒冷的"聖約翰聖殿"為中心而聚集起來的,故又稱為"約翰騎士團"。
但是,第一次十字軍遠徵結束後,醫院騎士團的宗旨開始發生變化,他們的首領決定:一部分教友繼續為飢餓和染病的朝聖者從事慈善工作,但其中心任務是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騎士軍,從而逐步變成了純粹的封建騎士軍事團體,並在巴勒斯坦地區存在了將近200年。其服裝是綴有白色十字架的黑色外套,後來又改為紅色外套。
14世紀初,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進逼之下,騎士團不得不於1310年移到地中海東部的羅得島。
1522年,奧斯曼蘇丹蘇里曼一世為了解除進犯歐洲的後顧之憂,大舉進攻羅得島,雖然騎士團只有500多名騎士和6000多名士兵,但他們面對20萬強敵,毫不畏懼,英勇抵抗,進行了整整半年多的頑強防禦戰,雖然最終被迫投降,但土軍卻付出了至少5萬人喪生的慘重代價。蘇里曼一世對騎士團的勇氣頗為讚賞,於是這支敵軍在1523年1月1日安全撤離了該島。
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同意把馬爾他島及其附近的戈佐島交給醫院騎士團管轄。於是,醫院騎士團就在馬爾他島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正式稱為"馬爾他騎士國"。此後,醫院騎士團進入了鼎盛時期,船帆上標有馬爾他八角十字的戰船橫行於地中海。18世紀,騎士團的疆域遠達美洲西印度群島的聖克魯瓦。1794年,美國獨立後不久,這個騎士國就很快對它予以承認,並同它建立了外交關係。在當時,馬爾他騎士國比美國還要強大得多呢。
1798年,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在遠征埃及的途中,將騎士團從馬爾他島上趕了出去,騎士團再度淪落天涯,直到1834年才在義大利的羅馬扎了根。此後,它們再度轉向經營慈善事業,一直延續,其名稱也改為"耶路撒冷、羅得島及馬爾他聖約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
現狀
騎士團的總部設有羅馬商業街的馬爾他大廈,其標誌為縮寫字母S.M.O.M。像梵蒂岡一樣,這塊土地是屬於他們自己的。雖然騎士團的正式公民只有幾十人,土地也只有這一幢1.2萬平方米的大廈,但它卻與世界上8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如今,騎士團在全世界範圍內經營著幾十所教會醫院和診所,收取會員費和慈善捐款;發行自己的護照、貨幣和郵票。不過,在世界貿易活動中,人們看不到騎士團貨幣"斯庫多"。此外,騎士團郵票只能在向非洲的布吉納法索及中國澳門發信時使用。實際上,騎士團的貨幣和郵票,絕大多數被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們購買收藏了。
馬爾他騎士團非常富有,它的收入用於戰爭和自然災害發生時它所組織的戰地救護和救濟工作。而且,它還擁有眾多的飛機,當然,都得借用外國機場,因為騎士團自己那塊巴掌大的地盤還不及一個普通的飛機場大呢。
騎士團現在在世界各地共有12000多名騎士,其中包括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義大利前總理弗朗西斯科.科西嘉,美國前財政部長威廉.西蒙,紐約天主教特倫斯.庫克等名人。美國共有2300名騎士,是除義大利之外騎士數量最多的一個國家。
聖拉薩路
起源
耶路撤冷聖拉撒路勳章(騎士團)成立於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在耶路撒冷城牆外的一家麻風病醫院中成立。於1142年被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承認,並在教皇亞歷山大四世於1255年公認為軍事和醫院騎士團。耶路撒冷國王本人阿馬爾里克(Amalric)是聖拉撒路(St Lazarus)的著名守護者之一 – 部分原因是他的兒子(鮑德溫四世國王)患有麻風病。 (鮑德溫四世是有名的“麻風王”,他在蒙吉薩德戰役中渾身纏滿了繃帶戰勝了薩拉丁的部隊,贏得了一次著名的勝利。)到13世紀,隨著更多患有麻風病的聖殿騎士被鼓勵加入聖拉撒路騎士團,並且當時的局勢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力來保衛東部的十字軍王國,聖拉撒路騎士團也逐漸變得更加軍事化。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目睹一支由病者組成的軍隊的崛起,儘管他們患了麻風病,但他們兇猛而強大。但是,儘管他們的隊伍中有許多前聖殿騎士,但他們參與的戰役都是災難性的,幾次戰役都是幾乎全團覆滅。例如1244年的拉佛比埃戰役,參戰的十字軍包含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和聖拉撒路騎士團,以及1291年的阿卡圍城戰,戰役參戰的騎士團們幾乎全軍覆沒。
現狀
耶路撒冷聖拉撒路軍事醫院勳章是一個國際、自治和獨立的機構,擁有自己的憲法; 它的存在相當是一種選舉王國。
聖劍
起源
十二世紀下半葉,相繼有不少日耳曼商人和天主教傳教士來到了波羅的海沿岸東部地區。隨後,十字軍騎士到達這裡,但已不是帶著十字架來傳教,而是拿著利劍來征服這一片新的領土。日耳曼人向東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積極擴張最初與阿利別爾特主教的名字相聯,他在德維納河口建立了里加城,把不少日耳曼人移到那裡。
1202年,阿利別爾特主教把波羅的海沿岸的騎士們組織起來,仿照在巴勒斯坦建立的幾個騎士團的形式,組建了具有宗教色彩的軍事組織——寶劍騎士團,或聖劍騎士團、佩劍騎士團。
發展歷史
1202年,主教里加的阿爾伯特建立軍事修士會寶劍利沃尼亞兄弟騎士團(拉丁文:Fratres militiæ Christi Livoniae,德文:Schwertbrüderorden)
1204年,教皇諾森三世批准了這一騎士團的建立。騎士團的成員包括德意志的 "戰僧"。騎士團的其他名稱為基督騎士,寶劍兄弟和利沃尼亞的基督義勇軍。
里加主教(或稱為利沃尼亞王子主教)阿爾伯特,成立了兄弟會以協助利沃尼亞主教區令利沃尼亞人,拉特加利亞人和瑟洛尼亞人這些生活在通往裡加灣向東的古商道周圍的異教徒昄依基督教。從它的創辦可以看出,紀律散漫的騎士團趨向於忽視其與主教的隸屬身份。在1218年阿爾伯特要求國王丹麥的瓦爾德馬二世的援助,但瓦爾德馬和兄弟會簽署協定,讓他們占領愛沙尼亞北部以替代其援助請求。
兄弟會的總部設在位於當今愛沙尼亞的費林(維爾揚迪),在那裡大團長的城堡城牆依然屹立。其他城堡位於文登(切斯),西格沃德(西古德),阿施拉登(埃茲卡烏克)。費林,格爾丁根(庫爾迪加), 馬里恩堡(阿魯克斯尼),日瓦爾(塔林)的指揮官和維森斯特因(派德)的法院執行官為大團長的隨從。
1232年11月24日,額我略九世在他的信件中要騎士團在諾夫哥羅德進攻中保衛芬蘭。 然而,沒有任何關於騎士團在芬蘭可能令其幸免於難的行動的文獻。(瑞典最終在1249年第二次瑞典十字軍入侵期間占領芬蘭。)
在1236年在蘇勒戰役中,立陶宛人和薩莫吉希亞人殺死了騎士團的大部分人馬。這次災難讓倖存下來的騎士團人馬在翌年被併入條頓騎士團,並形成一個獨立的分支,改稱為利沃尼亞騎士團。
利沃尼亞
概況
德意志條頓騎士團的分支。成立於1237年,因轄有立窩尼亞(,今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一帶)地區,故名。1242年冰上激戰中戰敗,此後停止向東部擴張。16世紀初進一步削弱。立窩尼亞戰爭期間被俄羅斯打敗。1562年解體。
聖劍騎士一個比較有名的騎士團,也叫“立窩尼亞騎士團”
歷史發展
1237年至1290年間,利沃尼亞騎士團征服全庫爾蘭、利沃尼亞和瑟米加利亞,但是騎士團入侵鄰國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嘗試並不成功,其軍隊最終在拉克韋雷戰役(1268年)被擊敗。
1240年,騎士團又夥同丹麥、瑞典封建主入侵俄羅斯,占領普斯科夫城,並繼續東進,進逼諾夫哥羅德城。
1242年4月5日,在冰封的楚德湖上爆發了著名的"冰上交戰",結果諾夫哥羅德軍隊獲勝,騎士團被逐出俄羅斯,此後再不敢向東擴張
1346年,騎士團從丹麥國王瓦爾德瑪四世買下愛沙尼亞公國。在騎士團領地內的生活在巴爾薩澤·魯索夫編年史中得到描述。
利沃尼亞騎士團在1435年9月1日的帕巴伊斯卡斯戰役戰敗,這次戰敗使得團長和幾位高級騎士將騎士團與其在利沃尼亞的鄰居拉到一起。1435年9月4日,里加大主教、庫爾蘭、多爾帕特、厄塞爾-維克和雷瓦爾的主教、利沃尼亞騎士團和其屬地的代表、里加、列瓦爾和多爾帕特市議會的代表在沃爾克簽署利沃尼亞聯邦協定(eiine fruntliche eyntracht)。
1558年1月,俄國沙皇伊凡四世藉口立窩尼亞騎士團與立陶宛聯合反俄,派兵4萬從北部攻入立窩尼亞。挑起立窩尼亞戰爭。占領納爾瓦、多爾帕特(今塔爾圖)等要塞,並包圍里加主教區,因害怕其他國家插手,曾一度暫停進攻。立窩尼亞封建主乘機與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西吉斯蒙德二世·奧古斯都締結條約,將立窩尼亞置於波蘭、立陶宛保護之下。
1560年8月,騎士團主力被俄軍擊攻,總團長菲爾斯滕堡被俘。
1560年,俄軍又從中部攻入立窩尼亞,占領大片領土。瑞典出兵干涉,占領愛沙尼亞北部地區。立窩尼亞其餘部分則歸立陶宛大公國控制。從此,俄國入侵立窩尼亞的戰爭,遂轉變為俄國對瑞典、波蘭和立陶宛的戰爭。
1561年11月28日,新任騎士團總團長戈塔爾德.克特萊爾同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二世在維爾紐斯簽約,把立窩尼亞交給立陶宛,騎士團還俗,在庫爾蘭和塞米加利亞建立公國,從屬波蘭和立陶宛。次年3月,存在了360年之久的立窩尼亞騎士團正式解體。
1562年,伊凡四世(雷帝)率軍8萬從南部進攻立陶宛,並占領波洛茨克,威脅其首都維爾諾。此時,俄國統治集團發生內變,沙皇忙於處理國內危機,前線俄軍連遭失敗。俄軍前線統帥A.M.庫爾布斯基於1564年投向立陶宛,形勢變化得對俄軍不利。
1569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合併為波蘭立陶宛王國,加強了同俄國爭奪的力量。
1576年,波蘭立陶宛國王斯特凡四世·巴托里與瑞典、土耳其、克里木國結成針對俄國的同盟。
1579年,斯特凡四世·巴托里率兵攻占波洛茨克、涅韋爾、大盧基等地。
1581年,進而包圍普斯科夫,把戰爭引向俄國本土。這對扭轉戰局起了重大作用。同時,瑞典也在北方對俄國發動進攻,占領納爾瓦、科列拉,並向卡累利阿進軍。俄國被迫與波蘭(1582)、瑞典(1583)簽訂停戰協定,放棄所占立窩尼亞領土。俄國幾面樹敵,力不從心,先勝後敗,奪取出海口的目的未能達到。這次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是要塞攻防戰,野戰主要是配合爭奪要塞,攻城炮和爆破器材得到廣泛套用。
聖地亞哥
聖地亞哥騎士的儀式服裝是白色披風,上繪紅色劍型十字,其握柄和護手末端呈百合花狀。
源起及發展
公元1151年,聖地亞哥騎士團組建於萊昂王國(西班牙西北部,用西班牙的話電腦為你指派的首都。但是似乎大家最初的聖地亞哥騎士團都出現在瓦倫西亞)。
它是如何組建的,最初的成員都有什麼人,這些問題都沒有確切的答案。
最接近真相的解釋是,在費爾南多(歐洲通譯法為“斐迪南”)二世時期,萊昂有十二個騎士,對他們早年間過的放蕩不羈的生活感到後悔了,便決定在一些統一的規則下組成一個團體,保護前往聖地亞哥陵墓(在西班牙西北的加里西亞地區,西甲聯賽的拉科魯尼亞以及維哥塞爾塔就是那裡的。聖地亞哥是西班牙的守護聖人,即耶穌十二門徒中的雅各)的朝聖者以及埃斯特雷馬杜拉(西班牙西部與葡萄牙交界處)的邊境不受穆斯林的騷擾。
最初被稱為“卡塞雷斯騎士”和“劍堡聖母瑪利亞騎士(好花哨的名字)”的這些人後來發達了,像其他騎士團一樣,不斷積累了田莊和財產,最後統治了一片類似於主教區的領土,首府為烏克萊斯。
他們的大首領(稱為首席法官)手中握有的權力也相當於大主教。這片領土的面積相當於西班牙的三個省(西班牙的省很小,他們相當於咱們“省”概念的叫做“大區”),還管轄著好幾個有名的修道院。
根據1174年頒布的一份皇家檔案,卡斯蒂利亞(西班牙中部,馬德里所在地,意為“城堡”,西班牙旗幟、徽章上的城堡正出於此;此外,西班牙旗幟、徽章上的獅子則出自於萊昂Leon(西)/Lion(英))的國王阿方索八世(這就是遊戲一開始西班牙的國王)把烏克萊斯封給了騎士團的創建者之一佩德羅·費爾南德斯·富恩騰卡拉達。
十三騎士
根據聖地亞哥騎士團的規章,其成員可被大首領及其他成員授予“十三騎士”的稱號。教皇亞歷山大三世1175年的敕令稱,應有十三名僧侶負責大首領的選舉並為其提供幕僚服務。有歷史學家稱,13這個數符合當初創立聖地亞哥騎士團的13名成員(但是剛才“最符合事實的解釋”說了,創立者是12個……)。十三騎士是騎士團最高等級要職,其後才是來自烏克萊斯和聖馬爾科斯的兩名團長。在騎士全體會議上,十三騎士和大首領一樣拉風地身著黑色披風和四角帽。馬約雷斯·德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的兩名分團長總是位居十三騎士之列。不過他們也是像其他人一樣選舉出來的。十三騎士如出現缺額,也是由選舉產生的騎士擔當。 十三騎士大權在握,責任重大。1246年教皇英諾森四世曾經對其職權加以限制,但是亞歷山大四世又恢復了十三騎士的權力。但是有一項最重要的權力是他們一直擁有的:如果十三騎士和騎士團長一致認為大首領不勝任或對騎士團有害,則能夠將其罷免——他們確實於1338年罷免了大首領唐·巴斯科·洛佩斯。 此外,十三騎士的重要作用還在騎士團的一項繁文縟節中體現出來:當大首領被授予大首領徽章的時候,首先要交由騎士團長審議,然後還要十三騎士批准,最後在公開的騎士會議上,大首領還要發表講話對十三騎士的批准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