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水祠

聖水祠

聖水祠位於青州城東八里東聖水村西北,始建於唐代,為紀念孝女范氏而立。祠內有泉水二泓,《齊乘》等古籍中稱為“聖水”。兩泉一名馬踏泉,一名聖水泉。泉眼周圍形成聖水祠建築群,有大殿、廊房、配殿、廂房、過亭,鼓樓等,正門為兩層建築文昌閣,上懸聖水祠石匾,另有東西角門。祠內原有諸多名木古樹,多已不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水祠
  • 位置山東省青州市雲門山街道辦事處
  • 始建於:唐武德年間
  • 原名:“貞潔烈女祠”
聖水祠介紹,烈女懿德昭天地,太宗東征馬踏泉,聖水祠內聖火起,聖水祠趣聞四則,千年豆松無枯枝,秦檜頭像來祈雨,觀音菩薩倒著坐,臭椿僥倖封樹王,聖水祠現狀,

聖水祠介紹

聖水祠位於東聖水社區西北,是為了紀念一位姓范的烈女而建,後更名“聖水祠”。 在祠堂院落正中央有兩泉眼,北名“馬踏泉”,南名“聖水泉”,二泉實屬一脈,此消彼長。“馬踏泉”四壁以青石砌成,外有漢白玉護欄,四角飾以蓮台寶瓶,形成一池,呈正方形,池水青碧深邃,因為“馬踏泉”相傳為唐太宗坐騎踩踏而出,太宗飲用,被人們認為是“聖泉”,所以村民從不飲用,每逢乾旱季節,在此舉行隆重的祈雨儀式,祈禱上蒼普降甘霖,所以此池名“祈雨池”,村民俗稱“後池”。南面“聖水泉”周圍開闢成長方形池塘,中間有石拱橋相隔,名“聖水池”,村民俗稱“前池”,池內睡蓮盛開,魚蝦嬉戲。“聖水泉”全年噴涌,旱季愈盛。四鄰八鄉視之為“甘泉”,煎藥多以之為湯,相傳有奇效。兩泉中間,有一方形過亭,名“祈雨亭”,建築精美。“馬踏泉”出於“祈雨池”,過“聖水池”與“聖水泉”攜手從一暗溝流出祠外小河中。從祠堂的正門文昌閣遊廊聖水池、沁泉亭、馬踏泉、過堂直達正殿為祠堂的中軸線祠堂的正殿內供奉聖水娘娘的金身,正殿前為東西廂房,廂房外是東西配殿,分別供奉“南海觀音”和“東海龍王”,祠堂內香火不斷。
聖水祠正殿聖水祠正殿

烈女懿德昭天地

唐朝武德年間,青州東郊有一小村(東聖水村的前身),村中有一戶康姓人家,夫婦年過半百得一子,視若珍寶,家中有田地幾畝,房舍幾間,過著中等生活。康老因夫妻年邁,子尚幼,家中人丁稀薄,便在兒子15歲那年買城北范王村一范姓貧苦佃農13歲的女兒為童養媳。從此,一家四口,男耕女織,生活可以。范女雖年幼,但十分懂事,孝敬公婆,努力料理家務,全村無不稱讚。二老很是滿意,只待兒子稍微年長,便令其圓房。誰知好景不長,未圓房的丈夫不到一年得病死去,二老傷心過度,重病在床。范女細心照顧,熬湯煎藥,侍奉病床前。禍不單行,公爹去世,婆母哭瞎雙眼,家中生計一日難似一日,婆母怕耽誤范女的青春,便勸其改嫁。范女含淚道:“我既入康家,生為康家人,死是康家鬼,自當侍奉婆母於堂上,絕無二心。”范女的父親聽說康家敗落,東拼西湊,四處借當,攢夠銀子想把女兒贖回家。范女對父親說:“婆婆年邁,雙目失明,女兒不忍離去。”范父無奈,只能讓女兒在此照顧婆婆。 村中無賴貪戀范女美貌,幾番調戲。范女剛正不阿,不肯就範。為了讓婆母放心,讓無賴死心。范女做出了“抱靈成親”的決定,四鄰八鄉為之感動。但無賴仍不死心,范女懷揣剪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二泉一亭二泉一亭
一年後,青州大旱,田中顆粒無收。米商囤積居奇,以謀求暴利。范女典當衣物,不夠為婆母買米吃。此時,康氏老婦人又臥病在床,為了不使婆母挨餓,范女想盡辦法。一日,挖野菜回家,發現糧商家的狗偷吃了米不消化,又隨便排出。范女大喜,便將狗屎拾起,在村後的小河內淘洗數遍,然後用嘴漱過,防止有餘味。不料此時被村中的無賴發現,以此為要挾,讓范女嫁他為妻,范女嚴詞諷刺,無賴憤憤而去,蓄意報復。
梅花樁梅花樁
不料康氏老婦人病情不見好轉,為了不拖累兒媳,服毒自盡。范女為婆母帶孝發喪,入土安葬。
康氏老婦人的內侄女想繼承姑母的房產和地產,便一紙狀子告到了青州府,說范女將其姑母毒死,然後又用錢收買無賴作偽證。青州府尹派仵作開棺驗屍,康氏婦人果然死於劇毒,便下令將范女捉拿歸案,關押於青州府大牢內。
堂上,青州府尹道:“大膽康范氏,先食婆母狗屎,後又毒殺,大逆不道,斬立決。”范女大喊冤枉:“所謂狗屎,民婦已經淘洗數遍,並且用口含過,婆母中毒身亡之事,民婦不知情。”青州府尹道:“你婆母之死,若不是你所殺,也與你有關,方才你已承認給你婆母吃的是狗屎,想必你婆母知道真情後,越想越齷齪,羞愧自殺,改判康范氏秋後處決。”范女渾身是口也說不清。
青州府的大牢里,善良的范女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蒙冤,她聽人說好人有好報,自己從沒有做過惡,怎么會淪落的如此田地。
在刑場上,范女哭著對觀刑的民眾說:“范女自嫁入康家三年來,孝敬公婆,料理家務,一日不敢疏忽,無奈蒙冤。我死後屍不倒地,滴血不出,以昭示我的清白。”就這樣,16歲的范女蒙冤而死,果如其言,屍不倒地,滴血未出,幾個劊子手想要扳倒屍體,紋絲未動。青州知府走到范女屍體前道:“范女,本官一定重差此案,緝拿真兇,汝若有冤,必為昭雪”。言罷,屍體倒下,但從此,青州的旱情更加嚴峻。同村的鄉親因感念范女平時孝敬公婆,幫助鄰里,便把她裝殮,葬在她平時洗衣淘米的小河旁。知府回家後,范女臨死時的情景時時浮現於眼前。他便化妝成百姓微服來到村子內了解情況,得知范女之冤。不久,再次升堂審理,知府作了如下判決:
馬踏泉馬踏泉
第一、抓拿真兇正法,告慰范女冤魂。
第二、知府引咎辭職回家。
第三、知府拿出多年的積蓄為范女建祠堂,以警示和教育後人,因積蓄有限,號令鄉親捐款。
訊息傳出,鄉親捐款踴躍,不久一座小巧別致的祠堂建成了,知府親自為祠堂書寫“貞節烈女祠”匾額掛於門上,從此青州風調雨順,旱情緩解。

太宗東征馬踏泉

唐朝貞觀年間,太宗皇帝御駕親征,平定高麗倭寇,行至青州府東一小村附近,兵困馬乏。時值八月,驕陽似火,酷熱難當。然小村僅有寥寥幾戶人家,無法供應軍需水源。太宗無奈,只好下令駐軍休息。此時,太宗坐騎受驚跳起,前蹄著地處踏出一坑,頓時清水噴涌,汩汩不斷。太宗甚喜,取而飲之,甘甜可口。士兵又在此坑南面挖掘,又出一泉,千軍萬馬,飲而不盡。太宗感嘆曰:“真乃天助我也,他日得勝回歸,必在此建廟,感謝天賜甘泉之恩。”太宗率軍繼續東征,所向披靡,一載得勝,班師回朝。
聖水祠正殿壁畫之馬踏泉涌聖水祠正殿壁畫之馬踏泉涌
當大軍行至青州府西郊,漫天黃蜂猶如烏雲,擋住去路,軍士多為之所傷。太宗正在不解之時,徐懋公諫言曰:“陛下當日有言在先,今過而忘之。”太宗想起當日所立之誓,曰:“舉頭三尺有神明,出口成願,著尉遲恭速回城東泉水噴涌處,籌劃建廟事宜。”說來也怪,話一出口,黃蜂開始散去,打軍方得前行。蜂雖散去,但此處從此叫做馬蜂崖,後聚族成村,村民嫌名稱不雅,遂取諧音“馬棚崖”,就是現位於青州市西南五里鎮的馬棚崖村,此時後話。 尉遲恭經過調查,便向太宗匯報:“啟稟陛下,在預建的正殿基址上有一小祠堂,名曰貞節烈女祠,因建築不大,當年行軍至此未曾發現,此為武德年間官方資助,民間集資所建。不知遷至別處,還是就地翻蓋,請陛下定奪。”太宗問其來歷,尉遲恭便一一道來,太宗聽完陳述,頗為感動:“好個貞節烈女,我大唐女子之楷模,傳旨從國庫調撥銀翻修貞節烈女祠,因范女於行軍途中賜甘泉相助於朕,今敕封為聖水娘娘,祠前二泉賜名為‘馬踏’、‘聖水’”,因是敕命翻修,聖水祠更加氣派,飛檐雕棟。聖水娘娘金身身著一品誥命服色供於正殿內,四壁牆上繪有“抱靈成親、漱米救母、含冤致死、烈女昭雪、黃蜂警約、立廟封神、普雨濟世、行醫救人”八大情節。祠堂的正門為上下兩層,上層供奉文昌帝君,還有東西配殿,東西廂房,過堂,聖水池,過亭,拱橋等等。太宗皇帝親自書寫“萬世女宗”匾額掛於正殿之上。
聖水祠正殿壁畫之黃蜂警約聖水祠正殿壁畫之黃蜂警約
聖水祠內沁泉亭聖水祠內沁泉亭

聖水祠內聖火起

時光荏苒,聖水祠幾毀幾修,目睹了青州城的變遷。祠堂內松柏森森,殿堂隱秘,成為了革命者組織活動的理想場所。聖水祠東面有一老紳士,名魏楣。在村中辦理私立國小,教員都是魏老先生子侄,由於同姓,學生們便按家族排序稱呼他們大先生、二先生……,魏老先生受新思想的影響積極推進新思潮的教育過程中。其子魏復中,也積極投身於革命。
魏復中,字心齋,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7月任中共青州支部宣傳委員。同年10月兼任東聖水村黨支部書記。1926年秋因病逝世。 中共一大以後,鄧恩銘來到了聖水祠內組織革命活動,得到了魏氏父子的大力幫助和資助。並成立了青州歷史上第一個黨支部。
聖水泉聖水泉
1925 10月 ,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在益都聖水村召開擴大會議,研究黨、團組織的發展問題。鄧恩銘、劉俊才、延伯真、丁君羊、王用章、孫秀峰、朱岫蓉、張玉山等出席會議。
1926年10月 中共山東區執行委員會(簡稱山東區委)派宋伯行駐青州聖水村,代表區委領導益都壽光臨淄廣饒臨朐昌樂6縣的黨、團工作。
1927 同月 中共青州地方執行委員會在青州西聖水村成立,直屬中共山東區執行委員會。下轄益都縣委、壽光縣委、廣饒特支和臨淄臨朐昌樂等縣黨組織。
1927 5月 中共山東區執行委員會、 團山東區委聯合在青州聖水村舉辦青州地方各縣黨、團負責人短期訓練班。益都濰縣壽光廣饒等縣黨、團負責人參加,歷時10天。
聖水村的聖火越燒越大,融化了青州大地的寒冰,溫暖了人們的心靈。
碑林碑林

聖水祠趣聞四則

千年豆松無枯枝

聖水祠內原有古柏樹一棵,因品種奇特,被村民們稱為豆松。相傳為聖水祠建成時,唐太宗下令從別處移栽而來,故又稱為“王松”。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霜以後,這棵古柏仍然是枝繁葉茂,筆直挺拔,主幹無結疤,樹冠無枯枝,聳立在馬踏泉的東南方向。樹徑四個成年人手拉手不能合圍,樹身幾十米,成了東聖水村的一個顯著的地標。在空曠的平原的地帶,十幾里之內便能看到它的樹冠,雲門山上遠眺即可望到。文革期間,聖水祠改建成學校,由於缺乏木材打造課桌搬凳,便將其伐倒用了木材,而砍伐工作用了整整半個月。

秦檜頭像來祈雨

馬踏泉中常年浸泡著兩具頭像,真人大小,相傳為秦檜和其妻子的頭像。是聖水祠祈雨儀式的道具,每到了乾旱季節,便舉行祈雨大典,這時候,便把兩具頭像打撈上來,放到祈雨亭前的香案上供起來,在太陽底下暴曬,用石像上面的是否起水珠來判斷祈雨成功與否。如果石像上面水珠密集,那么村民就抓緊回家挖陽溝,順水道,據說大雨不久便會來臨。

觀音菩薩倒著坐

聖水祠的東配殿位於馬踏泉的正東方向,是“觀音殿”,但是奇怪的是觀世音菩薩並不是坐北朝南面向正門,而是背對著門口而坐。相傳尉遲敬德奉旨修建聖水祠的時候,模糊得記得老家廟宇的觀世音菩薩都是背對著大殿而坐,稱為倒坐觀音。說法有三個,第一個是因為從正門進去後,走到後牆,不回頭看不到觀世音菩薩,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只有回頭才能見到觀世音菩薩,得到她的點化。第二個說法是,如果觀世音菩薩倒著坐,大家都會說“觀音倒了”,聽上去像是“觀音到了”,取一個諧音。第三個原因是,觀世音菩薩是倒駕慈航,因為在無數劫以前她已經成佛,稱“正法明如來”,做過釋迦牟尼佛的老師,而她為了度化世人,從來不現佛身,而降格以菩薩身份示人,稱為倒駕慈航,所以她要倒著坐。因此,聖水祠的觀世音菩薩延續了這一傳統,背對著門口而坐,同時,東配殿的後牆上又開了後門,方便香客出入。

臭椿僥倖封樹王

相傳唐太宗御駕親徵到聖水祠的時候,不僅口渴而且飢餓,在飲用了馬踏泉的水解除乾渴之後,飢餓難耐,正好,泉水旁邊有一株桑樹,便取下桑椹來充飢,食用後發現桑椹酸甜可口,於是許諾:“東徵得勝歸來,一定冊封為樹王”。等到聖水祠建成以後,唐太宗按照約定寫了一道聖旨,冊封樹王,讓監修聖水祠的尉遲敬德來頒旨,等到尉遲敬德到來後,正直初秋,桑椹已經凋落,搞不清楚唐太宗說的是哪棵樹,此時旁邊的臭椿樹正好結出翅果,紅彤彤一片,於是誤以為臭椿樹便是皇帝口中的樹王,便對著臭椿樹宣讀聖旨。宣讀完以後,把聖旨掛到旁邊的楸樹上供奉。這樣一來,可把桑樹氣壞了,想著就委屈,不僅再也長不粗壯,而且經常破肚子,傳說是因為氣得破了肚子。而臭椿樹毫無建樹,白白撿便宜封了樹王,自然是偷著樂,因為太高興了,笑斷了筋骨,即使生長特別快,但是木質較脆,容易折斷,並且壽命不長,是高興過了頭。因為桑樹氣死了,臭椿樂死了,剩下的掛聖旨的楸樹,便成了“王楸“,世世代代守候著馬踏泉。所以,聖水祠內楸樹長得很好,卻不見桑樹和臭椿的影子。如今,古代的”王楸"也多不存,二門旁邊仍有棵大楸樹,樹齡也近百年,傳說就是當年”王楸“的子孫。

聖水祠現狀

文革期間,聖水祠被拆除,“聖水娘娘”金身被砸碎,其原址改為學校,人們懷念聖水娘娘,保住“聖泉”,便將“馬踏泉”用大石碑蓋住,上面鋪磚為地面,成了兩個校舍之間的過道,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從這裡走過,他們也不會想到腳底下是噴涌千年的馬踏泉。校園內剩下的唯一的建築就是聖水池,聖水泉清澈見底的池水,浸潤著學生們的心,講著傳統道德和革命聖火的故事。
1994年,聖水國小西遷,聖水祠修復工作開始。
1995年,安置泰山碧霞元君(泰山老母)與南海觀世音菩薩塑像於校舍改建的配殿內,暫定為碧霞殿與觀音殿。
1996年,重修馬踏泉與祈雨池。
1997年,重修聖水泉與聖水池並石橋。
2002年,在原祈雨亭的位置重修六角涼亭,更名“沁泉亭”。
2003年,修整二門並協刻聖水娘娘事跡於牆壁之上,建遊廊
2010-2011年,重修大殿,塑聖水娘娘金身,繪製大殿壁畫。
2013年,東聖水村村莊搬遷,聖水祠得以保留。2015年,由相關部門投資整體修復,將龍王殿、觀音殿遷址於大殿兩側原東西廊房的位置重修,修建工作正在進行中。
其他部分正在修繕當中,相信很快就能恢復原來宏偉的面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