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聖欽(1869~1964)四川三台人,1952年入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曾任揚州高旻寺堂主,峨眉接引殿、成都大慈寺方丈。四川佛教協會副會長、會長。
簡譜
聖欽老和尚俗家姓賀,名永茂,四川省三台縣人,清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出生。家庭世代務農,幼年天資聰穎,七歲入私塾啟蒙,自啟蒙書讀到四書五經。十餘歲時,一日游寺院,聞僧侶誦《金剛經》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到成都,得昭覺寺無相法師開示,深悟人生若夢,幻質非堅,遂萌出家之念。清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乙酉歲正月初九,年方十六歲的聖欽,離家出走,長途跋涉,投入峨嵋山
接引殿,禮智德和尚為師剃度出家。智德為其取法名聖欽,法號榮崇。同年冬,在重慶華嚴寺受比丘戒。
圓戒後仍回到峨眉山接引殿,依師學習佛門經典及儀軌,日誦《金剛經》、《般若心經》、《藥師經》等大乘經典,修習禪定。他每日晨鐘初響即上殿禮佛,二十年如一日。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聖欽三十六歲,離開峨嵋山,順江東下,遊方參學。他先到武昌蓮溪寺,參謁道明和尚,得其教誨。繼而到禪宗道場的揚州高 寺,入禪堂習禪。到了這年秋天,高 寺僧眾敬重聖欽的戒行,欲推聖欽為維那。他恐耽誤參禪用功的大事,辭不獲免,即離寺他去,到鎮江金山寺掛褡,入大徹堂坐禪。
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年),聖欽離開金山,先後朝禮佛教四大名山的九華、五台、普陀諸山,他自峨眉山而來,至此四大名山他都走到了。朝山期間,參訪名剎,謁拜善知識,見識大增。繼而回到揚州,應高 寺方丈普超和尚之邀,在高 寺任堂主,後又任知客、書記等職。其間整頓寺風,開示後學,並苦修破參,有所證悟,以此在佛教中道譽漸著。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高 寺方丈
普超法師圓寂。寺中兩序僧眾,公推
聖欽法師為首座,他再三辭謝,雙方正在商議未決時,峨嵋山能善老和尚來到揚州,禮請聖欽法師回山,出長接引殿法席,於是他乃得藉機脫身,返回四川峨眉祖庭。宣統二年(一九一○年),聖欽四十一歲,於四川彭縣西鄉的小魚洞所在,建茅篷三間,閉關苦修,欲將二十餘年來南北參學的所得加以總結,以期徹悟,至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始離開茅篷。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各省佛教徒代表齊集上海留雲寺,召開中華佛教總會成立大會,公推敬安禪師(字寄禪,別號“八指陀”)為首任會長,聖欽法師時在閉關,未能出席,但仍被選為監事。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原來的中華佛教總會四川省支部,改名為“四川省佛教會”,設會址於成都武勝街十方堂。聖欽法師當選為總務長,並代行會長職權。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四月,四川代理督軍羅 金所屬的滇軍,與川軍軍長劉存厚所部發生衝突,在成都市內作戰,市區內大片建築成為廢墟;迨至七月,川軍又與黔軍在成都展開巷戰,繁華的“錦官城”淪為戰場。是時彈雨紛飛,炮火遍地,瘡痍滿目,呻吟載道。聖欽法師見狀不忍,乃約同李道江、謝子厚、張立生諸居士,以四川省佛教會名義,向社會各界募捐以救濟難民;並分頭穿街入巷,慰問受難家庭。他們購買大量藥品,聘請醫師十二人,為難民及傷病者診治包紮。以此深得民眾的感激與讚譽。
同年冬天,峨眉山接引殿火災,殿宇被焚。聖欽法師聞訊趕回,見殿堂建築捐失極重。他痛心之餘,在佛前發願,以重建祖庭為己任。他率徒果靜和尚及兩序僧眾,銳意規劃,八方化緣;並將寺院田產三百畝出售,所得價款作為建寺資金。經過三年的辛勤籌備,於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動工。接引殿山高路險,磴道崎嶇且曲折險峻,整個修復工程全憑人力進行,故極為艱鉅。僅就殿堂的數十根大柱而言,需要從二十華里外的山腰森林中砍伐巨木,再用一百餘人抬挽,歷盡艱險,一日也僅能運回一支大柱,其難度可以想見。
重建工程於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開始,先建大雄寶殿,歷時五年,到民國十五(一九二六年)年大殿才告落成。接著建接引殿、藏經樓、五觀堂等建築,施工多年,至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始全部建成。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鑄造普賢菩薩銅像一尊(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至今仍矗立在接引殿。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五十五歲的聖欽老法師和佛源老法師(能海法師的剃度師),與昌圓法師(隆蓮大德尼的剃度師)等人,回響太虛法師倡導興辦教育,培養僧材,革新佛教的號召,順應時代潮流,以四川佛教會名義,在成都文殊院創辦了“四川佛學院”。佛學院設院長、院護各一人,負責主持院務,由四川佛教會會長佛源法師任院長,聖欽法師任院護,昌圓法師任監學。三位法師均親臨課堂講經說法,使佛學院的學僧受益匪淺。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佛源老法師在病中念佛西逝,聖欽老法師繼任四川佛教會會長,及四川佛學院院長。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聖欽老法師在峨眉山創辦“峨眉佛學院”,以培訓僧伽,造就弘法人才。先後在該院就讀畢業的學僧一百數十人。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老法師鑒於僧侶文化低落,缺乏寺廟管理人才,遂與昌圓法師等人創辦了一所“教務傳習所”,他自任所長,昌圓法師任監學,專門培養寺廟管理人才。同年成都通順橋街愛道堂(即古月覺庵)的住持續修、監院續吾二位尼師,與街坊熊某串通,盜賣這座比丘尼道場的廟產與常住財物,並欲出售廟基。在此關鍵時刻,為四川佛教會發現,立即加以制止,開除了續修、續吾的僧籍,將愛道堂接管,更名為十方愛道念佛堂,由聖欽老法師兼任住持。老法師乃出面募化,集資修復損壞的大殿,新建了雨廊,使愛道堂面目一新。修繕竣工後,寺務由昌圓法師負責。
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頒布《寺廟管理條例》,引起全國佛教徒強烈反對。四川佛教界由聖欽、昌圓、禪安等法師,及尹昌衡、謝子厚等數十位居士發起,有一百二十八個縣的佛教會,以及眾多寺院庵堂,數十個佛教團體,聯合通電反對。後來南京的國民政府,不得已將三十一條的《管理寺廟條例》,縮改為二十一條的《監督寺廟條例》。使許多寺觀產業,得以保全。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春,四川佛教會改組為委員制,六十一歲的聖欽發市當選為主席。他向佛教會提出兩項建議∶其一是以佛教會的力量舉辦一所平民國小,以解決貧苦家庭子女入學問題;其二是以佛教會的力量創辦一所職業學校,培訓無業和失業青年,授以各種技能作為謀生之路。但當時由於經費困難,這些建議未能實現。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四川省邊防軍司令黃隱,為了要擴充其私人住宅,強占毗鄰的十方堂的土地。十方堂向佛教會申訴,聖欽老法師出面向黃司令交涉。這位黃司令為了壓迫使他屈服,派了數名槍兵終日尾隨在他身後。老法師毫不畏懼,他通過其皈依弟子、四川邊防軍司令李家鈺的母親,請李家鈺出面解決。黃勢弱不敵,只好退還了十方堂的土地。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初,川軍師長馬德齊部,駐紮在成都的大慈寺。大慈寺駐軍本不自馬德齊始,但馬部要寺方讓出更多的房舍。寺內大部份房屋均被占據,寺外的商店街(系寺產)也為其霸占殆盡。新都寶光寺無窮法師專程到成都,與各寺院住持商議,共同推請聖欽老法師出任大慈寺方丈,以收回寺院。於是老法師辭去四川佛教會主席,主席之位請一位禪 法師擔任,他自己擇於是年臘月初八日,到大慈寺晉山升座,專意重興古剎。他多次與馬德齊師長協商,據理力爭,並動員了許多軍政要人出面協調,馬德齊最後馬迫於人情,不得不率部退出大慈寺。聖欽老法師又多方設法,收回了被地方土豪所占據的街房及寺產,繼而開始修繕殿堂,清理環境,使大慈寺回歸到寺院本位。此後,聖欽老法師駐錫此寺,在此度多他一生中最後的三十一年時光。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六月,軍事委員會委員蔣介石先生,在峨嵋山舉辦“軍官訓練團”,曾遊歷接引殿,與六十六歲的聖欽老相晤,併合影留念。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老法師受請出任樂山大佛寺(兼任)方丈,晉山後駐錫一段時間後,仍返回大慈寺。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應四眾弟子之請,在大慈寺舉行傳戒法會,受戒僧俗二百餘人。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春,聖欽老法師應上海龍華寺之請,到上海協助解決龍華寺歷年的糾紛,事竣返川。
以往六十餘年的雲水生涯,辛勤操勞,使年近八十高齡的聖欽老法師,感到心力交瘁。他乃於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十月,向四眾弟子聲明辭位,將大慈寺方丈交由弟子果澈擔任,他自己則退居西堂,專事修持。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此後數年,聖欽老法師駐錫大慈寺如故。一九五三年,老法師受聘為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同時被選為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市佛教徒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一九六二年九月,四川省佛教協會在大慈寺成立,聖欽老法師被推為名譽會長,後來又被推舉為成都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聖欽老法師一生提倡僧伽教育,大力重興古剎,整頓叢林,保護寺廟,對四川佛教貢獻至多。老法師洞明教理,禪定功深。他持戒精嚴。威儀殊勝,面容慈祥,心地慈悲,貌如其人;他生活清儉,澹於名利,在四川的佛教界威望甚高,受到緇素四眾的尊敬。
一九六四年元月三十日,聖欽老法師在大慈寺圓寂,世壽九十五歲,戒臘七十九齡,遺體荼毗後,葬於峨嵋山接引殿前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