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尼古拉東正教堂
- 地理位置:立陶宛維爾紐斯
- 開放時間:1947年
- 類型:東正教教堂
聖尼古拉東正教堂是位於立陶宛維爾紐斯的一座教堂,也是維爾紐斯歷史最悠久的東正教教堂之一。教堂在1740年曾被大火摧毀,之後重建為巴洛克風格建築。二戰結束之後,教堂曾一度關閉。1947年,教堂重新開放。...
聖·尼古拉大教堂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成高子鎮哈成公路16號公里處哈爾濱伏爾加莊園,是圓木壘成的典型的哥德式八面體木結構建築,是一座俄羅斯東正教教堂。歷史沿革 聖·尼古拉大教堂俗稱“喇嘛台”,座落在被俄國人稱為“新城區”(南崗區中心)的廣場,中心也稱為中央寺院。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鐵路...
聖·尼古拉教堂,北京地區見於史載的第一座東正教堂。位於東城區東直門附近。此地原為關帝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雅克薩保衛戰中,清軍把部分俄國俘虜及歸順的部分俄國人遷居北京,安置於北京城東北角胡家圈胡同,編入鑲黃旗(見八旗制度)。因此批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康熙帝御賜關帝廟改建為東正教教堂,時稱羅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將康熙帝特賜的關帝廟改為東正教堂,即聖尼古拉教堂,是北京最早的一座東正教堂。1900年教堂擴建後改名為“致命堂”,人稱之為“北館”。占地近2000平方米,主要由致命堂、鐘樓、中外書房、神父住宅及寡婦院組成,有80多間房屋。致命堂為典型的十字形東正教堂,堂頂上有五個帶十字架的拱形堡...
上海聖尼古拉教堂 上海聖尼古拉教堂,中國東正教教堂。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皋蘭路。建於1932年。由白俄格列博夫將軍以紀念已故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為名籌資建造。教堂有9個金色圓頂和十字架,外牆大理石上用俄、英、法3種文字刻有教堂全名。牆面由彩色瓷磚砌成,四壁和拱頂飾有精美聖像。
聖尼古拉教堂位於東直門北大街東。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雅克薩戰役後,一部分被俘的哥薩克士兵及家屬被安置在東直門內北官廳一帶的胡家圈胡同(已拆除),編入鑲黃旗。歷史沿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將康熙帝特賜的關帝廟改為東正教堂,即聖尼古拉教堂,是北京最早的一座東正教堂。1900年教堂擴建後改名為“致命堂”,...
聖尼古拉堂是中國上海的一座前東正教教堂,位於上海市黃埔區皋蘭路(原上海法租界高乃依路)16號。上海的聖尼古拉堂原為軍人小教堂,始創於1924年12月,位於法租界霞飛路583弄13號的民宅內,次年3月21日祝聖。1927年1月1日遷至霞飛路876號,1931年再遷至霞飛路929號。教堂內設立紀念遇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神龕。1932...
聖·尼古拉教堂(San Nicolò dei Greci)是義大利北部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的一座希臘正教會教堂,建於1784年和1787年之間。教堂的立面建於1819年/ 1820年,古典主義風格。 該教堂位於特蕾西亞城海濱的十一月三日街。教堂歷史 的里雅斯特的希臘社區起源於1714年。1719年該市成為自由港,以及宗教寬容,吸引了外國商人。希...
東正教聖母進堂教堂 東正教堂原名聖母進堂教堂,當地居民稱為喇嘛台,位於橫道河子鎮內,建於1905年。東正教堂占地約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70平主米,室內可容納500名信徒進行宗教活動。該教堂規模僅次於哈爾濱“聖尼古拉大教堂”。
此後中國人姚福安(俄裔)大主教領導中華東正教會,1966年停止活動,1984年哈爾濱東正教會又恢復活動。哈爾濱東正教會 中國東正教地方教會之一,1922年成立,信徒人數達30萬,多為俄僑。1898年東正教在哈爾濱始建尼古拉教堂,1899年再建聖尼古拉教堂,1900-1930年又陸續建教堂20座。此外還有中東鐵路沿線14座教堂、長春地區...
第五章 東正教堂和聖像壁的聖像 第一節 東正教堂結構與聖像 第二節 東正教堂中的聖像壁 第六章 聖三位一體像 第一節 拜占庭的聖三位一體像 第二節 俄羅斯的聖三位一體像 第三節 新約三位一體像 第七章 東正教聖徒像 第一節 使徒彼得和保羅像 第二節 聖尼古拉像 第三節 聖喬治像 第四節 拉多涅日的聖...
俄國東正教大教堂於1912年落成,是由沙皇尼古拉二世(Tsar Nicholas II)所建,為17世紀早期的建築風格,教堂由紅磚、淺灰色大理石及色彩斑斕的陶磚鋪砌而成。教堂介紹 組成了富麗堂皇的俄羅斯東正教大教堂,而6個洋蔥型圓頂是其建築的一大特色。教堂收藏了大量珍品,包括各類雕像、木製品及壁畫。小貼士 要進入教堂者不...
《聖尼古拉大教堂傳奇》是餘力軍導演的一部紀錄片電影。劇情簡介 哈爾濱素有“東方莫斯科”之稱,作為中東鐵路的樞紐,哈爾濱受到來自俄國的外來文化強烈的衝擊。隨著俄國人的不斷湧入,作為俄國國教的東正教也隨之在哈爾濱傳播開來,各種東正教堂不斷興建。聖尼古拉教堂始建於18 哈爾濱素有“東方莫斯科”之稱,作為中東...
救世主大教堂的設計方案幾經修改。最初的設計完全參照羅馬的萬神殿,為圓形建築,天穹有圓形天窗。此後的幾個設計方案先後採用了威尼斯拜占庭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並糅合進大量共濟會的象徵性符號(亞歷山大一世是共濟會成員)。亞歷山大一世去世後,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繼位,尼古拉一世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反對新古典主義...
自1945年到1950年代,大批俄僑陸續離境,1955年和1956年,聖謝拉菲姆堂(今和平區南京路東萊里,俄僑養老院內)和聖英諾肯提乙堂(今和平區鄭州道)先後關閉。1965年,聖尼古拉教堂也宣告結束。1976年,瓊州道聖母帡幪堂建築在唐山地震中損壞,1980年代拆除。哈爾濱的俄國東正教堂 維克托爾來到天津的時候,流亡到天津...
東教堂——聖尼古拉小教堂建於 10~11 世紀,有最古老,圓形穹頂,裡面有18幅壁畫。象徵著保加利亞民族的誕生;中教堂——卡洛揚教堂建於13世紀,標誌著經過長期異國統治後保加利亞藝術的復興;中教堂是根據卡洛揚大總督的命令修建的,是獻給聖旁太雷蒙的,並且包含兩座重疊的聖殿。中教堂在經歷了長期的封建戰爭後,是...
聖母堂原址位於安定門外青年湖內東北隅,原為俄國東正教堂聖母堂及俄國僑民墳地。1918年前後建。坐西朝東,為十字形建築。堂頂有一半圓拱形堡,上帶十字架。堂體最寬處約16米,通進深27米左右,前半部呈半圓形,中部南北兩側各有一半圓形門。聖母堂原址 堂內分為“聖所”和“致聖所”兩部分。聖母堂下有地下室...
當時東正教是俄國的國教,為照顧他們的宗教信仰,清政府將其駐地內一座關帝廟改為東正教堂,稱尼古拉堂(又稱聖尼古拉教堂)。這是俄國東正教在北京修建的第一座教堂。教堂第一位神父是馬·列昂節夫。義和團運動興起時,教堂毀於火,不久,由清廷重建,並封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殺的教徒為“致命聖人”,將其屍骨葬於堂...
東正教堂作為一種俄羅斯國家文化政治傳統保護者的形式出現了,在這時原始的多神教逐漸停止了.古羅斯各國與伊斯蘭教國家與天主教國家的聯繫被終止了.俄羅斯 俄羅斯帝國(俄文: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通常簡稱為俄國、帝俄或沙俄,是1721年至1917年間俄羅斯國家的名稱。1721年彼得大帝在與瑞典的大...
19世紀初期,耶穌會士的活動重新在全世界恢復起來,並開始在東正教中傳播天主教,發展教徒,公開宣稱天主教比東正教優越,這樣就引來了東正教會的強烈不滿和斥責。進而導致之後的天主修道院被關閉,修士遭到流放,財產被沒收,天主教堂歸東正教堂所有。鎮壓基督新教。基督新教最初是從德國傳入的,在俄羅斯不屬於傳統...
比如1671年(清康熙十年)俄羅斯伊利姆斯克堡的修道院院長葉爾莫根在雅克薩(俄語名阿爾巴津)建立了東正教主復活教堂。這是在中國土地上建立的第一座東正教堂。不久,葉爾莫根又在離雅克薩不遠的一個叫磨刀石的地方建立了仁慈救世主修道院。什麼是跨界民族?金春子、王建民在《中國跨界民族》一書中認為,“跨界民族是...
胡同北側清末有東正教堂,名為“聖尼古拉教堂”,又稱“北館”。連延甚廣,北至安定門東城根;東北至東直門北城根。1958年改建為蘇聯駐華大使館,今為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據《宸垣識略》記載:胡同內東口北側有古剎園寧寺,以僧園寧得名。明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萬善寺亦在此胡同內,寺內有禮部尚書趙貞吉撰碑...
這些被俘的俄國人信仰東正教,清政府允許他們保持東正教信仰,經批准將關帝廟內的佛殿改建成為東正教堂,由隨同雅克薩被俘來京的司祭馬克西姆·列翁齊耶夫主持宗教事務。教堂內供奉著一幅聖主教尼古拉的聖像,稱為“聖尼古拉教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俄國西伯利亞總主教頒給教會證書,給予正式承認,東正教從此開始傳入...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士課街。是一座東正教堂。建築面積1005平方米。建於1931年。為典型的俄羅斯式建築。1980年經修復後改為天主教堂。現為黑龍江省天主教愛國會、哈爾濱市天主教愛國會和黑龍江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所在地。是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初的哈爾濱已經是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