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棉尾兔(聖何塞島棉尾兔)

馴棉尾兔

聖何塞島棉尾兔一般指本詞條

馴棉尾兔(學名:Sylvilagus mansuetus)是兔科、棉尾兔屬的一種哺乳動物。體長380-420毫米,尾長20-21毫米; 體重500-950克。背部有紅褐色和黑色的混合物,腹面為白色、耳朵大、頭骨長而窄。冬季雄性毛皮呈黃色或黃灰色,尖端呈黑色短毛。與頂部毛皮相比,側面呈蒼白色和灰色。

棲息地選在植被最豐富的地區,以豐富多樣的沙漠樹木、仙人掌和灌木叢為特徵。在日落和和深夜2點以及大約清晨6點至10點之間最活躍。以草、苜蓿、樹皮、樹芽、嫩枝和山茱萸為食。分布於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亞州。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馴棉尾兔的種學名"mansuetus" 源自拉丁語,意思是“馴服”,而英文名稱“San José Brush Rabbit”則取自該物種分布的地區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加利福尼亞灣的聖何塞島。該物種與林棉尾兔非常相似,有些專家將其視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物種。 然而,在2016年,最新的遺傳數據表明它與林棉尾兔(S. bachmani)關係密切,表明它可能代表林棉尾兔的一個亞種。馴棉尾兔與林棉尾兔的區別在於其耳朵較大,皮毛較淺。需要進一步的遺傳和分類學研究來闡明這兩個物種之間的關係。 該物種沒有識別出任何亞種。

形態特徵

馴棉尾兔是一種小型棉尾兔,體長380-420毫米,尾長20-21毫米; 體重500-950克。它的皮毛很短,頭頂和背部呈黃灰色,帶有黑色陰影。側面比背部顏色更淺、更灰,耳朵是灰色的,頸背是淺赭色的。前腿是赭色的,下體污白色。後腿呈棕色,略帶黑色,頂端白色。腹部白色。與它同屬的近親區別在於它的皮毛更淺、耳朵更大、頭骨更長更窄。冬季雄性毛皮呈黃色或黃灰色,尖端呈黑色短毛。與頂部毛皮相比,側面呈蒼白色和灰色。

棲息環境

馴棉尾兔的棲息地選在植被最豐富的地區,以豐富多樣的沙漠樹木、仙人掌和灌木叢為特徵:亞當福桂樹(Fouquieria digueti)、灰樹(Jatropica cinerea)、卡頓仙人掌(Pachicerus pringley)、仙人掌(Opuntia cholla)、柯巴樹(Burserahind siana)、象樹(Burserahind microphylla)、油蠟樹(Simmondsia chinensis)、羅漢松(Parkinsonia microphylla)、酸火龍果(Stenocerus gigmosus)、野李(Cyrtocarpa edulis)、桐簪木(Esenbeckia flava)、沙漠荊棘(Lycium sp.)和鐵木(Olneya tesota)。

生活習性

馴棉尾兔在樹蔭下休息,例如多花假紫荊。在日落和深夜02:00之間以及大約凌晨06:00–10:00之間最活躍。該物種於11月被發現具有繁殖活性。馴棉尾兔與加利福尼亞灣島嶼上最多樣化的哺乳動物群之一共享棲息地,其中包括極度瀕危的聖何塞島島鼠(Dipodomys merriami insularis)。
春夏季吃草、苜蓿、蔬菜和水果,冬天以樹皮、樹芽、嫩枝、楓樹和山茱萸為食。

分布範圍

馴棉尾兔是加利福尼亞灣的聖何塞島的特有種,聖何塞島是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沙漠棲息地島嶼。該島與大陸僅相隔5-8千米的航道。該棉尾兔只出現在大約2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種群密度估計為每平方千米25-35隻。
馴棉尾兔僅分布於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加利福尼亞灣的聖何塞島(總面積約194平方千米),位於拉巴斯市北部。由於缺乏實地調查,之前的評估認為馴棉尾兔占領了整個島嶼。2011年的詳細全島調查確定,兔子僅占據西南沿海平原約38平方千米的有限範圍。該區域構成單一連續分布。根據物種分布範圍周圍的最小凸多邊形測量,發生範圍(EOO)為47平方千米。
馴棉尾兔(聖何塞島棉尾兔)
馴棉尾兔分布圖

繁殖方式

馴棉尾兔於每年的11月被發現具有繁殖活性。繁殖巢穴一般是選擇被放棄的其他動物的地下洞穴,或者就在灌木之下。在40天妊娠期後出生,每次產1-5個幼崽。小兔18天以後斷奶。雌兔負擔養育幼兔8個月。每年可能產生2-3次。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極危(CR)。

種群現狀

與1995年和1996年的觀察結果相比,2008年在占用區域(AOO)觀察到的馴棉尾兔數量有所減少,但這些差異並未量化。2008年,在AOO內約4平方千米的最佳棲息地區域,馴棉尾兔的種群密度估計為每平方千米25-35隻。2011年,種群密度估計已降至每平方千米11.4隻。該物種在灌木叢和樹種豐富的地區最為豐富(Lorenzo等,2011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