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國外最早開展耐鹽水稻品種篩選和培育工作的是斯里蘭卡,並於1939年培育出世界上第1個抗鹽水稻 品種Pokkali。印度於1944―1945年制定了耐鹽水稻 的
雜交育種計畫。此後,巴西、日本、比利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也相繼開展了水稻的耐鹽性 研究。
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於1975年實施了“國際水稻耐鹽觀察圃計畫”,一些耐鹽品系在輕鹽漬化土壤(電導率4.2~7.7 mmhos/cm)上種植,產量比不耐鹽品系增加1.5 t/hm2。
我國東部沿海省份開展水稻耐鹽鹼新品種選育工作較早,利用沿海地理位置,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遼寧鹽鹼地利用研究所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開展耐鹽鹼水稻研究,在中國江河入海口發現野生耐鹽鹼水稻不在少數,如在太湖流域發現韭菜黃、老黃稻等,廣東湛江入海口發現“海稻86”等;不但國內的發現者頗多,中國農科院等機構還從國外引進相當數量的耐鹽鹼水稻材料進行篩選。江蘇農科院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水稻種質資源耐鹽性研究工作,1980-1985年期間
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相關單位協作,篩選出100多份中輕度耐鹽鹼品系,並挑選了表現好的3個品種在江蘇濱海地區推廣種植;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有耐鹽鹼水稻只能在中輕度鹽鹼地(0.5%以下)進行規模化種植。
2012年,袁隆平院士組建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開始耐鹽鹼水稻的選育研究。
近年來,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致力於“海水稻”研發,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篩選出天然抗鹽、抗鹼、抗病基因,通過常規育種、雜交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計畫在3年內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單產300 kg/667 m2以上的耐鹽水稻品種。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2016年試驗種植材料單產突破500 kg/ 667 m2,2017年在使用含鹽量0.6%鹹水灌溉的實驗田,小面積測產最高單產達到621 kg/667 m2。2018年篩選出176份優良材料在全國五大典型鹽鹼地試種。2017年起,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組織開展國家耐鹽水稻聯合體試驗,分北方中早粳晚熟組、黃淮粳稻組和南方沿海秈稻組3組,在全國沿海灘涂及鹽鹼地不同生態區設定18個試點對首批25個參試品種進行了試驗鑑定。篩選出16個品種進入2018年試驗,其中9個進入生產試驗,新增23個品種進入2018年區域試驗。
2017年9月,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6‰鹽度灌溉條件下,篩選出4份表現較好的耐鹽鹼水稻材料並進行一個小面積的測產,其中表現最好的一個水稻材料畝產達到了620.95公斤,這標誌著“海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截至2019年9月,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團隊在全國五大類鹽鹼地區建立了8個“海水稻”試驗種植基地,同年,全國試驗種植約2萬畝。
2020年,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全國的海水稻示範種植面積由原來2萬畝擴大到10萬畝;9月下旬以來,布局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山東、黑龍江、浙江等地的10萬畝海水稻陸續測產。
2020年9月25日,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鹼水稻(海水稻)在新疆岳普湖縣公開測產。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最終理論畝產結果為548.53公斤/畝。
2020年10月12日,山東東營墾利永安基地“海水稻”測產,最高畝產860公斤,創全國“海水稻”單產最高紀錄。
2020年10月16日,袁隆平院士團隊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種植的5000畝耐鹽鹼水稻脫粒測產。專家的測產結果為:青島基地編號yc-2003的耐鹽鹼水稻畝產為542.5公斤,超優千號畝產為739.7公斤;濰坊基地編號yc-2003的耐鹽鹼水稻畝產為625.3公斤;溫州瑞安基地編號yc-2002的耐鹽鹼水稻畝產為320.78公斤。
2020年,袁隆平團隊在十地啟動“海水稻”萬畝片種植示範,10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穩定超過400公斤。
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宣布,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鹼地改造項目,2021年將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擬用8至10年實現1億畝鹽鹼地改造整治目標,實現“億畝荒灘變良田”。2021年,“海水稻”全國種植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
截至2022年5月,耐鹽鹼水稻品種已有8個通過國家審定。
2022年10月11日,隨著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組織的耐鹽鹼水稻專家測評會圓滿完成,中國海水稻實現4‰鹽度下耐鹽常規稻產量新高度。11月1日,第三屆禹王濕地海水稻基地豐收節暨測產儀式新聞發布會在濰坊袁隆平海水稻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區無人農場召開。據介紹,本次活動的測產小組專家組宣布測產結果為:按照國家標準14.5%的水分折算,海水稻基地編號BY018的耐鹽鹼水稻品種畝產為698.4公斤。
2023年10月13日,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萬畝耐鹽鹼水稻示範片進行測產。專家組隨機抽取了高、中、低三種類型3塊示範方,每示範方實測1畝以上,通過收割、脫粒、水分測定、除雜、稱重,實收結果為平均畝產573.8公斤。
特徵
海水稻除具備耐鹽鹼性特性之外,與常規水稻類似。
據報導,早期發現的“海稻86”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由海邊灘涂的野生水稻繁育、海水灌溉生長結穗的水稻品種,晚種早熟,生育期極短。海水稻的生育期為5個月左右,自5月種下去後不需施用肥料、農藥,漲潮後的海水會幫忙“鋤草”、“殺蟲”,只要汲納海水的養料就可長勢旺盛。灌漿期的海水稻,稻穗青白色,如蘆葦盪。稻穀具芒刺,稻米呈紅色。稻苗生長長勢快、再生能力強,“海稻86”高度1.8—2.3m以上,根深30—40cm,而普通水稻高度僅為1.2—1.3m。由於海水稻自身的深根系、植株高、抗倒伏等特點,即使海水漲潮,“海稻86”的穗也不會完全被海水淹沒,退潮後依然生長清秀,“海稻86”發達的根系也有利於它在灘涂上紮根生長。
優點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人們對稻米的消費需求已經趨向追求稻米的營養價值、保健功效等。海稻米也稱為海紅米,其米身呈赤紅色,含有天然可溶性紅色素,營養豐富。海紅米不僅富含澱粉膳食纖維、
胺基酸、
高蛋白、
鈣,更含有
硒、
鋅、
鎂、
銅、
鐵、
鉬、
錳等微量元素,並且含量高於普通水稻,而且海紅米富含獨特的活性有機化合物 IP6,其具有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的功效,防癌功效尤為顯著。經常食用海紅米,有抑制致癌物質、預防
結腸癌、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補血及預防貧血、抗應激反應、免疫調節等功效。
價值
1、利用鹽鹼地及灘涂地,解決人口糧食問題
中國鹽鹼地規模大,大部分土壤嚴重鹽漬化土壤,水稻、小麥等糧食植物難以在這些鹽鹼地生長。另外,灘涂地會被海水大量的覆蓋淹沒,除了生長一些紅樹木外,大部分都處於荒廢狀態。研發海水水稻可以充分利用鹽鹼地和海洋灘涂,解決糧食問題。海水稻具有抗鹽鹼,抗澇能力,能抵抗鹽鹼地和灘涂地的傷害,正常的生長及結實。海水稻能長到兩米高且具有抗倒伏的能力。在灘涂地中,即使海水會完全淹沒水稻,只剩若隱若現的葉尖,但退潮後依然生長清秀。
2、改善環境,製造有機綠色食品
海水稻的種植不僅僅利用灘涂地生產糧食,還能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具有如紅樹林一般的生態和社會價值。海水稻的根系深30~40厘米,有效地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而且增加土壤有機質。另外,海水稻的生產過程中,可不使用化肥,不噴灑農藥,即可優良地生長,產出有機綠色食物。
3、科研價值
海水稻具有抗澇、抗鹽鹼、抗倒伏、抗病蟲等能力,為了得到更優良的品種,可將海水稻與普通高產水稻雜交得到更優良的品種,既能得到高產,也能在鹽鹼地等生長,這樣不僅僅高產,而且能更好地利用撂荒的土地。同樣還可以克隆一些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導入不同物種。
種植
1、篩選良種
選取抗澇、抗鹽鹼、分櫱力強,偏大穗的海水稻品種,稻種再經過去雜去劣,子粒飽滿,粒形整齊的種子。
2、播種
播種前,先把種子置於自來水中浸泡2~3天,當80%的種子芽長3毫米,根長5毫米後,即可將萌發的種子播種到預先整理好的土地中,播種小苗時儘量避免在陽光猛烈的時間,可在陰雨天播種,避免溫度過高,導致萌芽的種子被灼燒而衰弱或死亡。秧齡為30~35天,單株分櫱2~3個,葉齡6.0~6.5葉。機插秧秧苗要莖基粗扁,葉片青挺,根多色白,秧齡一般為15~20d,株高15~18cm,葉齡3.5~4葉。
3、插秧
海水稻原產於湛江,湛江屬於低緯度、高感光性的地區,因此,海水稻為溫性品種,應在適當的環境中種植,否則抽穗遲。種植水稻時,應在適當的溫度及季節下種植,一般選取在陰雨天下移栽。海水稻的植株生長較為茂盛,在鹽鹼地上儘量做到淺插,插直,插勻,合理密植。栽插密度為25cm×25cm,每穴1~2根秧苗。當發現缺苗的地方應立即補上,避免浪費土地。另外,鑒於沿海灘涂圍墾區含鹽量高,水稻生長相對較慢,必須堅持密植。栽插密度為20 cm×13.3cm,每穴3~4 根秧苗。
4、合理灌溉
海水稻也是喜水性的糧食植物。在灘涂地可以不進行灌溉,海水會定期代替。但是在鹽鹼地或者普通的土地中,合理對海水稻進行灌溉是必須的。水稻是一種需求量很高的一種農作物,在水稻的不同生長期,需要的水量也是不同的,時多時少,因此,對於水稻的需水量,要本著“多排少補”的原則進行排灌,這就需要良好的排水系統,既能充分滿足泡田洗鹼需要,也能做到灌、排自如,為水稻高產提供必要的條件。
病蟲防治
主要病蟲害防治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加強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學防治的協調與配套,嚴格控制化學農藥的施用量,嚴禁施用髙毒高殘留農藥。
(1)
菌核病:藥劑防治 在油菜開花期,葉病株率達10%以上,莖病株率在1%以下時開始噴藥防治。可用40%菌核淨
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或3%菌核淨粉噴粉;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並輪換使用,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2)
霜霉病:不與十字花科蔬菜連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l~2年或水早輪作;藥劑防治可用25%瑞毒霉粉劑600~800倍液,65%代森鋅500倍液,於初花期葉病株率10%以上開始噴藥,每7天1次,噴2~3次,每次每667m2噴藥液100kg。
(3)
病毒病:其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蚜蟲傳病,一般蚜蟲大發生往往引起病毒病的流行。前作不是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地作苗床,早治蚜蟲等防治措施。
(4)
蚜蟲:在防治上掌握早治,連續治,徹底治的原則,把蚜蟲消滅在危害之前。①化學防治:苗期有蚜株率達10%,每株有蚜1~2頭,抽薹開花期 10%的莖枝或花序有蚜蟲,每枝有蚜3~5頭時,1.8%
阿維菌素或25%可濕性粉劑吡蚜酮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②種子處理。用20%滅蚜松可濕粉1千克拌種100千克可防苗期蚜蟲。
(5)菜青蟲:苗期應注意檢查蟲情,油菜田在冬季要清除雜草,消滅越冬的蟲蛹。化學防治:一般在產卵高峰後1周左右,即幼蟲孵化盛期至3齡幼蟲前用藥,連續使用2-3次,可以選用0.2%阿維蟲清乳油2500-3000倍噴霧防治。
種植情況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擔任首席科學家的海水稻研究團隊在山東、浙江等多個省份已建立9個區域試驗種植基地,覆蓋示範種植面積近兩萬畝,2019年各基地平均畝產達400多公斤。
2020年6月8日,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河西農場,經過4天插秧,海水稻的試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8畝。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試種植。
2022年7月,海陵試驗區種植的新品種“海水稻”海紅香稻11號,已經成熟進入收割期,預計畝產可達350公斤。
2022年7月,旱作滴灌海水稻在喀什成功試種。
2022年10月25日,在連雲港市農科院耐鹽植物試驗基地,市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專家對耐鹽鹼水稻品種進行收穫測產。經測評,“連鑒12號”水稻品種在土壤為千分之五左右、灌溉水為千分之三左右的鹽鹼地上,取得了每畝564.85公斤的水稻產量。
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種植面積已突破100萬畝。
2023年6月,海南樂東耐鹽鹼水稻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實現首次收穫,經專家測算,這片耐鹽鹼水稻畝產540.49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