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中幡是北京地區回族中喜聞樂見的傳統遊戲。相傳中幡源自佛教法器的“幡”,為佛門八寶之一,中幡由桿傘蓋旗組成,全長3丈多高,上有3面旗,中間的叫飛旗,兩側的稱小旗,旗下有3把傘。中幡上一般有6個長方形的竹圈,俗稱“拍子”,大小不同,音響各異,悅耳動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耍中幡
- 對象:北京地區回族中
- 演練特點:驚險緊張、輕鬆幽默、剛柔兼備
- 類別:傳統遊戲
基本介紹,表演形式,相關信息,
基本介紹
中幡演練的特點是驚險緊張、輕鬆幽默、剛柔兼備。驚險的動作往往使觀眾目瞪口呆,幽默的表演又使人捧腹大笑。在農村,常以精彩的中幡表演喜慶豐收。中幡表演最早是在跤場裡,基本上凡是耍中幡的都練過摔跤,而摔跤的不一定會耍中幡。摔跤能提高人的四肢活動能力,鍛鍊筋骨,增強腰部和腿部力量,培養目測力、判斷力、準確性、靈活性和協調性。中幡和摔跤都是很需要技巧的運動,要學會借力。演練中要做到快速、穩、準,手眼配合一致。所以練習摔跤是學習耍中幡的基礎。
表演形式
每年的北京年節廟會上,耍中幡都是“走會”的表演活動之一,通常還伴有劃旱船,踩高蹺,舞獅子等。寓於20幾個套路中。中幡演練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名稱,還有幾個動作組成一個以歷史人物為中心的完整套路,如“霸王舉鼎”“蘇秦背劍”“太公釣魚”“封侯掛帥”“張飛騙馬”等。
相關信息
現在藝人們表演的所謂中幡,只是幡的一種,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擔幡”的叫法,在清朝中期北海公園到了冬天還有“擔幡滑冰”的表演。幡按大小分為碩幡、中幡和小幡三類。碩幡一般比較重也比較高,一般要在12米以上;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多數表演者選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這一叫法也就傳開了;而小幡則只有3-4米,一般是在小的場地表演,比如劇場、茶館等。幡由竹竿製成,竿頂有紅羅傘,傘下掛著一面繡字的標旗,一些部位還裝上鈴鐺。藝人們將竿子豎起托在手中,舞出許多花樣,按表演動作的不同藝人們給每一個動作起了一個名稱,比如將竿子拋起用腦門接住被稱為霸王舉頂、單腿支撐地面用單手拖住竹竿被稱為金雞獨立,此外還有封侯掛印、老虎撅尾、蘇秦背劍、太公釣魚等80多個動作。 王小辮帶出現代中幡對中幡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的要屬“王小辮”。當時全國各地都有中幡表演,但是表演形式各不相同。在民國初期,河北藝人王小辮來到北京,在一些大型的廟會上表演中幡,後來又收“寶三”寶善林為徒,將一身絕技傳與寶三。
中幡這門絕技的發展也由這位寶三開始,由於寶三此前練過摔跤,可以說是集摔跤、中幡兩種絕活於一身。而他所收的徒弟也必須練習摔跤,所以當時出現了“北京跤手練中幡”的現象,這也由此成為一個傳統,直到現在,北京耍中幡的都練過摔跤,而摔跤的不一定會耍中幡。
中幡表演講究的是技巧和平衡,因為北京的表演者都要先練摔跤,所以北京的中幡表演則更突出於粗獷和力量,無論從幡的高度和重量都顯得大氣。
李寶如發展中幡絕活到了1962年左右,寶三傳人李寶如開始獨立耍中幡,而且增加了表演形式,發展了許多動作。此後,中幡這門絕技表演的越來越多,1978年之後,在北京至少5個團體可以在表演中幡。而到了今天,耍中幡更是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北京至少已經有14個團體、起碼有100人可以表演。而且有的團體更將中幡傳到了國外,在美國、法國、韓國都有常駐團體表演中幡。
談到中幡這么絕技以後的發展,已到古稀之年的李寶如信心百倍地說,“中幡這門絕技到我這一代正是達到了繁盛時期,而到了現在則更加發展了,從國內外對中幡的歡迎程度來看,中幡這門絕技的壽命應該還會很長,如果發展的好應該會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