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雜耍簡介
舊時的中國京城有許多
江湖藝人在天橋“
撂地”。所謂“撂地”就是在地上畫個白圈兒,作為演出場子,行話“
畫鍋”。鍋是做飯用的,畫了鍋,有了個場子,藝人就有碗飯吃了。
天橋市場的雜耍表演是一大特色,不但項目繁多,而且技藝高超。
耍中幡
“
擎天一柱”、“羅漢撞鐘”、“老虎大撅尾”、“秦王倒立碑”———老
天橋中幡表演中的諸多精妙招式,曾經令京城百姓流連忘返。昨天上午,
劉魁立、
宋兆麟等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專家,
趙書、
劉鐵梁等民俗方面的專家齊聚宣武區,就老天橋民間絕活中這一特色項目申報北京市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進行論證。
中幡最早起源於晉代皇家表演項目,又名緣橦,是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於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
據介紹,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多是最為瀕危、最需搶救保護或者正在開展和已經取得顯著保護成果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具體類別包括瀕危的古語言文字、傳統民間藝術、傳統工藝與技藝等內容。在本次論證會上,各位專家就天橋中幡的形成、特點及歷史價值和傳承現狀進行了充分論證,為其申報北京市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提供重要依據。
拉弓
拉弓用的弓是硬弓。藝人在表演這個節目前,請觀眾中力氣大的人進場試拉。試拉者憋得臉紅脖子粗,最多只能將弓拉開一半。藝人卻能將弓輕鬆地拉開,還能左右開弓。張玉山的兒子張寶忠能同時拉開四張弓。
拉洋片
拉洋片起源於清代北京天橋,最初叫“拉大畫兒”,也叫“西洋景”。表演者使用四周安裝有鏡孔的木箱,裡面裝有數張圖片,使用燈具照明。表演者在箱外拉動繩索,操作圖片的捲動。觀看者通過鏡孔欣賞畫面的變化。通常片箱裡的圖片有完整的故事。表演者使用鑼、鼓、鑔三樣打擊樂器,配以說唱,講解圖片內容。原先濟南大觀園、新市場等熱鬧的地方常有拉洋片的。後來一度失傳,前些年得以恢復,常見於新春廟會。
舉刀
舉刀也是顯示臂力的節目。所用大刀和
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差不多。張寶忠能用雙手、單手將刀平托起,也能用單手將刀豎著舉起,還能把一二百斤重的刀舞動起來,連“背花”都能耍。
滑稽戲
老雲里飛原名慶有軒 ,又名白慶林 。他原是京劇演員,據說因光緒 、慈禧 死後,“國喪”期間不準唱戲,生活無著,他才到天橋賣藝。他的武功很好,能翻能打。他的“跟頭”在空中翻轉一圈落地,京戲舞台上稱之謂“雲里翻”。他演唱時既沒有服裝、盔頭,也不化妝,祗有一頂用紙菸盒糊的帽子和一件大褂。他一個人扮演幾個角色,連說帶唱,用語詼諧、幽默,表演誇張滑稽,常常引起觀眾的笑聲。
滑稽戲的“雲里飛”、耍大刀的張寶忠、拉洋片的“大金牙”、耍中幡和摔跤的“寶三爺”、變戲法兒的辛穩立,一眾知名的“走江湖”正卯足了勁兒在各個角落獻藝;四周呈半包圍的電影院、鑲牙館、藥鋪、飯館、戲樓,一個也沒落下;還有石橋欄、有軌電車站牌,好不熱鬧。眼見此情此景,你是否恍若已置身民國時期的“老天橋”?不過請仔細看,在這裡唱主角的,其實是近百隻活靈活現的“毛猴”。
創作了這個“毛猴版”老天橋的,是72歲民間毛猴製作人朱大中。他所打造的這個“老天橋”,濃縮在長70厘米、寬30厘米的場景中。別看體量不算大,可裡面卻濃縮了電影、照相、雜耍、戲曲、曲藝、氣功、戲法兒、攤販等二十餘項曾活躍於天橋一帶的市井文化。
家住海淀區稻香園小區的朱大中老人,青少年時代曾長住前門外的鸞慶胡同,天性好動的他最愛跑到天橋看各式雜耍。1957年前後,活躍在“老天橋”各個角落的各類演出漸次停歇,朱大中這一代人有幸見證到那裡一段繁華年月。“當今關於這方面的文字、圖片史料很少,如果親歷者再不去留住,它將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裡。”基於這樣的想法,他歷時10個月創作出了這一“毛猴版”老天橋。
作為北京獨有的民間工藝品,毛猴用料雖簡單,但藝術構思很關鍵。而在朱大中手中誕生的“老天橋”,便披露了不少奇特的傳統文化景象。比如那時候天橋的小戲園子很多,這些戲園子默許人們扒窗戶“看蹭戲”。還有當時照相館使用的照相機,根本沒有機械快門,只不過是在鏡頭前加一個圓筒狀的蓋子。拍照時,瞬間用手打開蓋子,曝光後,立刻蓋上,就算照完。
抖空竹
空竹是北京的民間玩具之一。德子是光緒年間人,因生活困難,就到天橋市場撂地,表演空竹。為了滿足廣大觀眾需要,他研究出很多新的招數,因此稱他“空竹德子”。據說單頭空竹就是他的創造。後來有個叫常立全的,不僅抖空竹,還抖嘟嚕(黑陶的長脖、大肚的盛酒容器)、壺蓋等。
爬竿
爬竿是民間雜技中的傳統節目,據考證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時就有。於正明和他的徒弟表演爬竿,難度較大。他們在竿頂能表演各種動作,如“扯順風旗”、“倒立”、“站竿”等,十分精彩。
車技
20世紀40年代,在天橋表演車技的是金業勤兄妹。他們的絕技很多,拿手的是騎車過桌子。表演時在場子裡擺一張八仙桌,他騎車沖向桌子,在前車輪將要撞上桌子之際,猛地伏下身子,兩腿夾住車座,高高翻起一個跟頭,落在桌子對面,仍然騎車前進。
硬氣功
在天橋表演硬氣功的人很多。朱國良弟兄表演“油錘貫頂”,就是頭頂一撂磚(約4~6塊),另一人用油錘猛擊磚,將它們擊碎。還表演“睡釘板”,即將釘尖朝上的木板平放地上,演員脫光上衣,仰躺在釘板上,胸前放一塊石磨扇,另一人用大錘敲擊磨扇,將它打碎,而表演者前胸後背均無恙。
崩鐵鏈
就是用鐵鏈將演員上身緊緊捆住,然後運氣將鐵鏈崩斷。捋鐵條,就是將手指粗細的一根鐵條弄彎,放在火上燒紅,然後用手將它捋直。咬鐵條,就是把一根筷子粗細的鐵條燒紅,然後把一頭放在嘴裡一段一段地把它咬斷。
天橋雜耍走進校園,強烈的民俗氣息撲面而來。學院內的甬道兩側、圖書館門前張燈結彩,大紅燈籠、風箏等民俗飾物懸掛於校園內。在禮堂內,素有“中華氣人”之譽的丁玉春正在表演他的保留節目——吞鐵球。只見他拿起一個直徑五六厘米的鐵球含在嘴裡,“咕咚”一聲就給吞下去了,大喝一聲、用力一蹦,鐵球“撲”的一聲又吐出來了。隨後一名光著上身的“大漢”將一把寒光閃爍的鋼刀刀刃貼在肚皮上,另一人掄起鐵棍猛擊刀背。“呀!”膽小的觀眾都捂上了眼睛。再看那漢子,肚皮上只留下一道淡淡的紅印。輪到學生們上場表演,他們毫不遜色,街舞社團剛一出場,倒立、旋轉等高難度的街舞動作立刻就讓人眼花繚亂。
“平時接觸的都是流行元素,很少有機會看這些民俗表演,沒想到這么精彩,讓我對北京傳統民俗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一名同學看完表演後感觸頗深。
喝著
大碗茶安坐在古樸的茶樓中聽戲,去天橋看“雜耍”和欣賞絕技,這些依然還存留於老北京們頭腦中的生活場景已逐漸遠離我們。據校方的活動組織者表示,這次請“天橋功夫”進校園,就是想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民間文化藝術。學校將繼續大力支持民間藝術進校園的活動並與天橋民俗文化宣講團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共同傳播與保護民族文化,讓民俗藝術在大學校園內得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