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文化

天橋文化

所謂天橋,在歷史上是一座北京中軸線上南北方向的“鑼鍋橋”,它縱臥在東西向龍鬚溝上。由於是天子(封建帝王)經過這裡祭天、祭先農的橋,故而稱天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橋文化
  • 別名:鑼鍋橋
  • 歷史:北京中軸線上南北方向
  • 緣由:天子經過這裡祭天、祭先農的橋
  • 地處:大都城的南郊
  • 時間:明嘉靖年間
天橋歷史,天橋雜耍,天橋小吃,歷史名人,

天橋歷史

元代天橋處在大都城的南郊。明嘉靖年間增築外城後,成為外城的中心。清代的前三門外是會館、旅店、商業集中之地,天橋一帶逐漸出現了茶館、酒肆、飯館和賣藝、說書、唱曲娛樂場子,形成天橋市場的雛形。清康熙年間,內城的燈市也遷到此處。
清光緒年間京漢鐵路開通後,車站設在永定門外馬家堡,往來的旅客由永定門出入,多在天橋一帶的旅店落腳。民國時期,這裡又先後出現了戲園子、遊藝園等娛樂場所。有軌電車(噹噹車)在這裡設站。從此,天橋周邊的商業、服務業、手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民國以後,這座橋在政府擴展馬路時被拆除了。

天橋雜耍

天橋是舊時代老北京練把勢的地方,是百戲雜練的市井喧囂之地,因此成為數百年來最能體現京城民俗的地方。提起天橋,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也許還記得摜跤耍幡的寶三兒,玩槓子的“雲里飛”,拉洋片的“大金牙”,說相聲的焦德海,還有各式各樣的北京小吃,稀奇古怪的舊貨玩意兒……即使你是一個年輕人,對老天橋的歷史知之甚少,起碼你也會說幾句關於天橋的俗語,像“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什麼的。
天橋是許多民間藝術的發祥地。藝人在天橋賣藝,通常是露天設場。相繼在這裡學藝、賣藝、傳藝和生活的民間藝人達五六百人,可分為雜耍藝人和說唱藝人兩大類,雜耍包括雜技、武術等項目,說唱包括戲劇、曲藝等項目。其中最著名的“天橋八大怪”,因身懷絕技和言行怪異而家喻戶曉。毫不誇張地說,北京的眾多民間藝術家是從天橋走出來的。如相聲大師侯寶林,評書演員連闊如,北京琴書演員關學曾,曲藝名人魏喜奎,評劇中的“劉巧兒”新鳳霞,相聲演員白全福,雙簧演員孫寶才以及許多雜技藝術家們。

天橋小吃

薑絲排叉 ,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鮮姜去皮剁成細末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麵團。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直軋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後在薄片上撒上細澱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後,用刀切成寬為2厘米、長5厘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後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薑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還有一種帶鹹味的排叉,原料為麵粉、蘇打和鹽,也用油炸,做法與薑絲排叉一樣,不同的是它不過蜜,有酥、脆、味微鹹的特點,愛喝酒的人常以鹹排叉當下酒菜用。
據《天橋小吃》作者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讚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
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歷史名人

天橋在作為風景區時,就有許多文人墨客到這裡遊覽、聚會、飲酒賦詩。早在清代乾隆年間,詩人黃景仁所作的《元夜獨登酒樓醉歌》,就描繪了當時天橋和燈市的情景。清代詩人張向陶,嘉慶五年作《天橋春望詩》曰:“種柳開渠已十年,舊聞應補帝京篇。天橋南望風埃小,春水溶溶到酒邊……”描繪了天橋的幽靜風光。1914年詩人易哭奄作《天橋曲》,雖然字裡行間,自寫騷憂,別有寄託,但他將天橋景物,寫得淋漓盡致。其中“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兩句描繪了天橋市場鑼鼓喧天、遊人樂而忘返的情景。另外,清代詩人孫爾準、邵葆祺等對天橋都作過精彩的描寫。近代有兩位名人與天橋的淵源就更深了: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祖籍安徽潛江,長期從事新聞工作,是一位多產的小說家。他能將纏綿悱惻的言情小說和驚險緊張的武俠傳奇熔於一爐;能將傳統章回體小說和西洋小說、電影、戲劇新技法融為一體,因而贏得眾多讀者。他的代表作《啼笑因緣》,主要通過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樹與天橋賣唱姑娘沈鳳喜的戀愛悲劇,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黑暗、動亂的一個社會側面。小說故事從主人公樊家樹乘車到天橋遊玩寫起,寫了先農壇、水心亭,寫了天橋的雜耍說唱、各種小吃,寫了樊家樹和沈鳳喜在先農壇柏樹林裡相會。所以讀過《啼笑因緣》的人,都會對二十年代的天橋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名作家、戲劇家。他的作品語言通俗、精煉,被譽為語言大師。老舍喜歡乘“叮噹兒車”(有軌電車)到天橋看戲,喜歡到小攤上吃各種小吃,喜歡坐在長板凳上看“拉洋片”,甚至喜歡進農民住宿的小客店,躺在大通鋪上跟底層老百姓聊大天。天橋給了他許多創作素材。1950年,他以天橋旁邊一條臭水溝為背景創作了話劇《龍鬚溝》,榮獲了“人民藝術家”稱號。晚年,他曾有意寫一部以天橋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可惜未能如願。老捨生前最愛上天橋“萬盛軒”聽新鳳霞唱戲,並勸新鳳霞學文化,還介紹吳祖光和新鳳霞訂婚。吳、新結婚時,老舍自願當女方的主婚人。
從天橋的歷史演變中可以看出,天橋是從以風景為主、市場為輔的遊覽區,發展到以文娛為主、飲食和其它行業為輔的市場區。北京市宣武區為重鑄具有天橋特色的新時代民俗文化,吸引天橋民俗文化傳人回歸獻藝,組建了天橋民俗藝術團,請健在的天橋老藝人出山,對天橋民俗文化進行發掘、收集、整理、演出等活動和傳徒教子的工作,以使這份具有濃郁京味的文化遺產,在增添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後得到保護和傳承。您以後就有機會看到精彩的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