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山文化

老虎山文化

老虎山文化遺址位於烏蘭察布盟涼城縣境內,1980年發現。從1986年開始,又先後發現了西白玉、面超、板城、園子溝和大廟坡遺址,並進行了清理和挖掘。

遺址包括石牆、祭壇遺址、成排的房屋、專業集體作坊以及臥室和炊室。主要是窯洞式建築,造型劃一,工藝講究。據考證,其年代距今5000年至4000年間,以它們的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徵,遺址被命名為老虎山文化。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遺址中石頭壘的城堡、祭祀台、燒制的白灰敷壁、規範的火塘,種種跡象表明,當時的涼城已邁入“古國文明”階段(龍山早期),與其它文化地區相比,處於領先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虎山文化
  • 位置:烏蘭察布盟涼城縣
  • 發現時間:1980年
  • 類型:窯洞式建築
組織發掘,相似之處,文化性質,石壘城牆,重要文物,文化因素,科學價值,

組織發掘

老虎山城址位於烏蘭察布市涼城縣永興鎮北5公里的老虎山南坡,從1982年起由著名考古專家田廣金開始組織發掘,經過一年時間基本清理出老虎山城址,其四周有高出地表的石牆環繞,總面積約13萬立方米,已清理房址70座、灰坑38座、窯址6座、墓葬8座。出土陶器481件、石器214件,骨、牙、角器16件。

相似之處

1986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又陸續發現西白玉、狐子山、板城、園子溝、合用窯等遺址,經過發掘,發現這些地方的文化與老虎山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就用老虎山文化統一命名。這類遺址,其年代距今5000---4000年,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存。
大約在5000年前,早已掌握了石砌圍牆技術的紅山文化居民的後裔開始西進,與末期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系)人群融合,在中國北方迸發出第二次文明的火花——老虎山文化,其標誌是石城聚落群和三空袋足器的出現。

文化性質

涼城老虎山城址保存完整,布局清楚,是一處復原得比較完整的聚落遺址。這類遺存,對於探討該區相當龍山文化早期階段的社會形態、文化性質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經發掘和鏟探查明,遺址分布在高低不等的幾級台地上,每個台地上的房子以二、三間為一組排列,門多向東南。在石牆外西南方發現大片窯址,根據地層堆積和文化特徵,初步可分為兩期,早期比廟底溝二期文化稍早,晚期與之相當。早晚兩期是一脈相承發展起來的地方性文化。

石壘城牆

老虎山遺址位於山坡凹地上,平面呈簸箕狀,遺址內發現依山坡台地修建的70座長方形或凸字形房屋。城外的低洼處有當時的窯場,已發現三座饅頭形窯、泥坑、工作檯和陶坯、泥條等,石牆沿兩側山脊而上與山頂約40米見方的方形石圈相連,西北至東南38米,東北至西南寬31米。
城牆的北部和東北部保存稍好,殘牆高0.3米,寬約1米,西牆、南牆因坡度較大,破壞較嚴重,但其走向仍然十分清晰。整個石牆依山勢走向修建,呈不規則的簸箕狀,上窄下寬。石圍牆的發現,為探討我國城市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資料。這座石頭牆垣系全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城垣建築之一,雖然它還不具備正規城市建築的特色,但是明顯地屬城市雛形,堪稱城市建築的發源地之一。

重要文物

從老虎山半山坡比較密集的家室遺址和石頭圈防衛系統來看,老虎山是當地遠古人類的重要依託。生活在這裡的古代人類開始過上定居性生活,從事著原始狩獵、畜牧為主的大農業生產,並初步掌握了建築、雕刻、繪畫等方面的技藝。
三足鬲三足鬲
老虎山遺址出土的陶器老虎山遺址出土的陶器
此外發現了全國唯一完整的鬲體系文物,從尖底斝至圓底斝以及斝式無一缺少,這為探討鬲的起源及發展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標本。

文化因素

老虎山文化的石城聚落群和式鬲誕生後,積極向南和向東發展,促進了這些地區“方國”的形成和發展。向南,沿汾河谷地南下時,首先占據晉中盆地以北地區,再向南直接影響“陶寺古國”文明的出現。
從陶涼城寺文化發現的圜底腹到三袋足捏合成型的鬲的完整序列看,其祖型應是老虎山文化的尖底腹,說明北方式鬲在陶寺遺址占有重要位置。然後,又吸收了南方和東方諸多文化因素,融會成諸如陶寺墓地所反映出的較高文明程度的文化。向東,老虎山文化的石城聚落群及伴隨的鬲形器,經張家口地區,影響到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發展。
老虎山文化是內蒙古中南部,乃至整個北方地區龍山文化時代考古學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的一系列重要發現,為我們認識和理解北方地區早期的社會狀況提供了珍貴資料。

科學價值

1980年5月10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老虎山遺址被列入自治區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老虎山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這裡設立了考古研究點。該遺址對於探討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狀況、文化性質以及我國北方地區的古城、古國、古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