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發射場舊址

老港發射場舊址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老港火箭發射場,我國自己研製的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騰空而起。中華民族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遠征路上邁出了“第一步”,這枚“T-7M”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起飛總重量為190公斤,總長度5345毫米,箭體直徑250毫米,飛行高度達8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港發射場舊址
  • 地理位置:上海市浦東新區老港鎮
  • 占地面積:4.2畝
  • 景點級別: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 建造時間:1960年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景點特色,所獲榮譽,旅遊信息,

發展歷史

探空火箭是高空探測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具有研製周期短、成本低、發射使用靈活等特點,我國探空火箭的研製從1958年才開始起步,在小型火箭研製、發射和回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正是由於探空火箭發射成功,它的許多開創性技術和探索實踐為我國後期以重型火箭發射人造衛星奠定了技術基礎和工程經驗,也為我國返回式衛星成功回收,乃至載人航天工程做了大量技術儲備。1958年8月,中科院決定將衛星發射作為當年的頭號重點任務,並成立代號為“581”的工作組,由錢學森任組長。面對中國當時財力支持不足、基礎工業薄弱和專業人才匱乏等困境,錢學森根據實際情況和中央戰略部署,提出由探空火箭研製起步的方略,鍛鍊隊伍,培養人才,摸索出實踐經驗後再向大型運載火箭進軍,最終把衛星送上天。解決發射場問題是探空火箭工程中的一件大事。在探空火箭產品研製成功後,上海機電設計院最終選定上海老港鎮東南兩公里的海邊作為發射場。1960年2月19日,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南匯老港發射成功,這是我國火箭技術史上第一個具有工程實踐意義的成果。
錢學森上海南匯發射場火箭發射架前合影錢學森上海南匯發射場火箭發射架前合影
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是由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也是由上海工具機廠、四方鍋爐廠、上海柴油機廠、上海汽輪機廠和五七O三廠共同試製的。這枚火箭起飛總重量190公斤,總長度5345毫米,箭體直徑250毫米。火箭飛行高度8-10公里。研製目的在於掌握火箭設計、製造和試驗技術,創造技術保障條件和培養火箭技術隊伍,主要用以研究液體燃料火箭的各項技術和摸索火箭發射場的建設經驗等。火箭發射場選擇在瀕臨東海、人煙稀少的老港鎮東進村,由於沒有公路直達,安裝好的火箭必須先用車運到老港鎮,然後再轉用小船通過水路運輸。為了保密,每次都是在夜晚七八點鐘將火箭運往東進村進行調試,發現問題,又連夜將火箭運回工廠,重新研製改進。當時火箭發射場的條件十分艱苦,指揮所是用草包裝上泥土臨時堆起來的,用蘆席圍成的發電站頂上蓋著油布篷。為了爭時間、搶進度,沒有專用的燃料加注設備,就用打氣筒作為壓力源來加注推進劑。為了保密,試驗工作不能使用步話機和廣播喇叭,指揮所要下達發射命令,只能靠打手勢、吹哨子和叫喊。設施雖然簡陋,但憑著一股幹勁,第一枚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終於一發成功。“T-7M”火箭在老港發射基地共進行了12次發射試驗,由於發射場臨近上海,周圍地域較小,考慮到安全及保密等因素,1960年3月決定移師安徽廣德。

主要景點

1998年2月19日,我國首枚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發射紀念碑在原發射基地老港鎮東進村落成。紀念碑高度與當時的“T-7M”探空火箭總長度5345毫米一樣,碑座上端為高2184毫米的不鏽鋼火箭模型。

景點特色

2003年7月,被列入南匯區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0月,老港發射場舊址(中國第一枚試驗探空火箭發射場遺址)被列入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錢學森曾先後兩次前往南匯老港海邊發射場觀看探空火箭的發射。其後長征一號火箭和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離不開探空火箭為之打下的堅實基礎。上海航天也由探空火箭起步,並最終發展成為集彈、箭、星、船、器和航天技術套用產業於一體、並行發展的重要航天產業基地。

旅遊信息

火箭發射遺址坐落於浦東新區火箭路235號,占地面積4.2畝。力爭逐步將火箭基地打造成集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航天展覽展示等各項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