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巨幼細胞性貧血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1.貧血  起病大多緩慢,特別是維生素B12缺乏者。常需數月。由於體內葉酸貯存少,在某些接觸氧化亞氮者、ICU病房或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妊娠婦女也有發生。臨床表現為中度~重度貧血。除一般貧血症狀,如乏力、頭暈、活動後氣短、心悸外嚴重貧血者可有輕度黃疸。可同時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患者偶有感染及出血傾向。
2.胃腸道症狀  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舌炎,舌面光滑,乳突及味覺消失,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及便秘偶見。
3.神經系統症狀  發生於維生素B12缺乏,特別是惡性貧血的患者。主要是脊柱後、側索和周圍神經受損所致。表現為乏力、手足對稱性麻木感覺障礙、下肢步態不穩、行走困難。小兒及老年人常表現腦神經受損的精神異常、抑鬱、嗜睡或精神錯亂。葉酸缺乏時多表現為精神症狀,其機制尚不清楚,部分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神經系統症狀可出現在貧血之前。
上述3組症狀在巨幼細胞貧血患者可同時存在,也可單獨發生。同時存在時其嚴重程度也不一致。

用藥治療

1.治療基礎疾病,去除病因。
2.對偏食與吃素者寫出飲食改進方法,營養知識教育,糾正偏食及不良的烹調習慣。
3.補充葉酸或維生素B12。
葉酸缺乏:口服葉酸5~10mg,3次/d。胃腸道不能吸收者可肌內注射四氫葉酸鈣5~10mg,1次/d。直至血紅蛋白恢復正常。一般不需維持治療。
維生素B12缺乏:肌內注射維生素B12 100μg,1次/d (或200μg隔天1次),直至血紅蛋白恢復正常。惡性貧血或胃全部切除者終生採用維持治療,每月注射100μg,1次。維生素B12缺乏伴有神經症狀者對治療的反應不一,有時需大劑量(500~1000μg/次/周)長時間(半年以上)的治療。對於單純維生素B12缺乏的患者,不宜單用葉酸治療,否則會加重維生素B12的缺乏,特別是要警惕神經系統症狀的發生和加重。
嚴重的巨幼細胞貧血患者在補充治療後,要警惕低血鉀症的發生。因為在貧血恢復的過程中,大量血鉀進入新生的細胞中,會突然出現低血鉀,對老年患者和有心血管疾患、納差者應特別注意及時補充鉀鹽。
巨幼細胞貧血的預後與原發疾病有關。一般患者在進行適當治療後可產生很快的反應。臨床症狀迅速改善,神經系統症狀恢復或不恢復。網織紅細胞一般於治療後5天升高,以後血細胞比積和血紅蛋白逐漸增高,可在1~2個月內恢復正常。粒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及其他實驗室異常一般在7~10天內恢復正常。如果血液學表現不能完全被糾正,應尋找是否同時存在缺鐵或其他基礎疾病。
擇優方案:本病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採取相應措施。最佳方案為治療前作葉酸、維生素B12的含量測定,如果單純缺乏葉酸,則用葉酸,10mg,3次/d,口服。如果單純缺乏維生素B12,則每天套用維生素B12 50μg,肌注。如果兩者均缺乏,則合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鞏固1個月即可。

飲食保健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

預防護理

葉酸廣泛存在於蔬菜、瓜果、肝、腎和奶製品中。成人每天飲食中的葉酸含量為50~數百毫克,葉酸對熱和光敏感,在烹調時易受破壞。食物中的葉酸呈多谷氨酸鹽,在胃腸道經解聚酶作用變為單氨酸鹽,主要在空腸近端吸收。維生素B12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人類每天食物中維生素B12含量平均為5~30μg,而人體吸收量僅為1~5μg。食物中的維生素B12必須在胃內和內因子結合,形成維生素B12-內因子複合物後,方可在迴腸遠端被吸收。應教育病人進食富含葉酸及維生素B12的食物,糾正偏食及不正確的烹調習慣。1996年2月美國食品管理局宣布,美國境內出售的大部分穀類主食都必須添加葉酸,以防止新生兒脊柱裂等先天性疾病。若孕婦攝入葉酸不足,嬰兒出生時易患這種疾病。

病理病因

巨幼細胞性貧血的病因主要是由於葉酸和(或)維生素B12缺乏。
1.葉酸缺乏的原因
(1)攝入量不足:如食物中缺少新鮮蔬菜,過度烹煮或醃製食物可使葉酸丟失。乙醇可干擾葉酸的代謝,酗酒者常會有葉酸缺乏。小腸(尤其是空腸段)炎症、腫瘤手術切除後,熱帶口炎性腹瀉均可導致葉酸的吸收不足。
(2)需要量增加:妊娠、哺乳、慢性反覆溶血、慢性炎症、感染、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及白血病、惡性腫瘤等,葉酸的需要量都會增加,如補充不足就會發生葉酸缺乏。
(3)藥物:甲氨蝶呤、乙胺嘧啶、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及柳氮磺吡啶等均可影響葉酸的吸收。
2.維生素B12缺乏的原因  維生素B12的缺乏多與胃腸道疾病或功能紊亂有關。①攝入減少:絕對素食者和老年人、萎縮性胃炎容易有維生素B12攝入減少。由於維生素B12每天的需要量極少且可由腸肝循環再吸收,維生素B12缺乏的發生常需若干年後才出現。故由於膳食中攝入不足而致貧血者較葉酸為少。②內因子缺乏:主要見於惡性貧血患者和全胃切除術後。惡性貧血患者有特發性胃黏膜萎縮和內因子抗體存在,對食物中的維生素B12及膽汁中維生素B12的重吸收均有障礙,故易導致維生素B12缺乏。③迴腸疾病或細菌、寄生蟲感染、外科手術後的盲襻綜合徵等均可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④其他:如先天性轉鈷蛋白Ⅱ缺乏、長期接觸氧化亞氮(N2O)均可影響維生素B12的血漿轉運和細胞內的轉變、利用。

疾病診斷

應和引起全細胞減少,大細胞性貧血、骨髓有巨幼樣改變的疾病相鑑別。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為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MCV>100fl),血象往往呈現全血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均可減少,但比貧血的程度為輕。血塗片中可見多數大卵圓形的紅細胞和中性和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可有5葉或6葉以上的分葉。偶可見到巨大血小板。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高。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躍,紅細胞增生明顯增多,各系細胞均呈巨幼變型,以紅系細胞最為顯著。紅系各階段細胞均較正常大,胞質比胞核成熟(核漿發育不平衡),核染色質呈分散的顆粒濃縮。類似的形態改變亦可見於粒細胞及巨核細胞系,以晚幼和桿狀核粒細胞更為明顯。
3.生化檢查
(1)血清葉酸和維生素B12水平測定:兩者均可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葉酸的正常範圍為2.5~20ng/ml,血清維生素B12的正常範圍為200~900pg/ml,由於部分成年人中可有血清維生素B12低於200pg/ml,又因為這兩類維生素的作用均在細胞內,而不是在血漿中,巨幼細胞貧血患者中亦有血清維生素B12或葉酸在正常範圍的。故此項測定僅可作為初篩試驗。單純的血清葉酸或維生素B12測定不能確定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的診斷。
(2)紅細胞葉酸測定:可用微生物法或放射免疫法測定。正常範圍是140~250ng/ml。紅細胞葉酸不受短期內葉酸攝入的影響,能較準確地反映體內葉酸的貯備量。<100ng/ml時表示葉酸缺乏。
(3)血清高半胱氨酸和甲基丙二酸水平測定:用以診斷及鑑別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血清高半胱氨酸(正常值為5~16μmol/L)水平在葉酸缺乏或維生素B12缺乏是均升高,可達50~70μmol/L。而血清甲基丙二酸水平升高(正常值為70~270nmol/L)僅見於維生素B12缺乏時,可達3500nmol/L。
其他輔助檢查:
尿亞胺醯谷氨酸(FlGlu)排泄試驗,有助於鑑別診斷。

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有感染、出血、精神異常等。

預後

多數人經治療後,預後良好,有少數人可發生精神障礙,智力低下,定向力消失等。

發病機制

葉酸和維生素B12都有DNA合成過程中的重要輔酶,如果缺乏,會導致DNA合成障礙。在脫氧尿嘧啶核苷(Dump)轉變成脫氧胸腺嘧啶核苷(Dtmp)時,需要亞甲基四氫葉酸提供1個亞甲基和2個氫原子。如果葉酸缺乏,會影響上述生化反應的進行,影響DNA的合成。
維生素B12在使高半胱氨酸轉變成甲硫氨酸的過程中,促使甲基四氫葉酸去甲基,轉變成四氫葉酸、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可促使甲基四氫葉酸進入細胞內。四氫葉酸是葉酸參與體內各種生化活動的主要形式。亞甲基四氫葉酸是DNA合成過程中的重要輔酶。故維生素B12缺乏直接影響葉酸進入細胞和各種生化反應。
維生素B12的第2個作用是:腺苷鈷胺能使甲基丙二醯輔酶A轉變成琥珀醯輔酶A。如果維生素B12缺乏,大量的丙二醯輔酶A堆積,影響神經髓鞘形成,出現神經系統症狀。當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時,細胞核中的DNA合成速度減慢,胞質內的RNA仍繼續成熟,RNA與DNA的比例失調,造成細胞核漿發育不平衡,細胞體積大而核發育較幼稚。這種巨幼變也可發生在粒細胞和巨核細胞。巨幼變的細胞大部分在骨髓內未成熟就被破壞,稱為無效造血。
1.葉酸的代謝  葉酸亦稱蝶醯谷氨酸,是由蝶啶、對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組成。屬水溶性B族維生素,其性質極不穩定,容易被光及熱分解破壞。人體必須從食物中獲得所需的葉酸。食物中的葉酸為多谷氨酸鹽與蝶醯結合的化合物,溶解度較低,需先經小腸分泌的谷氨醯胺羧基肽酶分解為單谷氨酸鹽後,才能在空腸近端被吸收。人工合成的葉酸約80%可被吸收。葉酸在空腸吸收的過程中轉變為N5-甲基四氫葉酸,通過維生素B12的作用,去甲基後成為四氫葉酸進入細胞內。單谷氨酸的四氫葉酸通過ATP合成酶的作用,再形成多谷氨酸鹽,在肝細胞內貯存。人體內葉酸的貯存量為5~10mg,每天葉酸的需要量為200μg。故當食物中葉酸缺乏時,短時間極易導致葉酸缺乏。葉酸及其代謝產物主要是從尿中排泄,膽汁及糞便中可有少量葉酸排出。膽汁中的葉酸濃度為血液中的2~10倍。排出後大部分可由空腸再吸收。
2.維生素B12的代謝  維生素B12又名氰鈷胺,亦屬水溶性B族維生素,維生素B12在血液中的主要形式是甲基鈷胺,在肝臟及其他組織內主要以腺苷鈷胺的形式存在。人體維生素B12的來源亦靠食物。動物的肝、腎、心、肌肉組織及蛋類、乳製品中維生素B12含量豐富。食物中維生素B12在胃內先與R-蛋白結合,到十二指腸後,在胰蛋白酶的參與下,與胃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結合成維生素B12-內因子複合體,在迴腸末端進入腸上皮細胞。由轉鈷蛋白Ⅱ轉送到各組織,大部分貯存在肝細胞內。成年人體內有4~5mg的維生素B12,每天的需要量僅為2~5μg。每天由尿中排除的維生素B12約為30ng。大量攝入維生素B12時,由尿中排出的量增多。在淚液、唾液及乳汁中會有少量維生素B12排出。少量維生素B12由膽汁排出,其中2/3由內因子自腸中再吸收。故除非是絕對的素食者或維生素B12吸收有障礙者,一般不容易發生維生素B12缺乏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