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況
老屋灣民俗淳樸,保留了許多幾百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在周姓商賈大戶人家遷居至此後,除建有九幢十三橫村莊建築外,還在其周邊村莊建有不少配套設施,如現流傳的地名“馬金塘”為養馬場、“羊里灣”為圈羊地、“大圍子”為種菜地、“娑樹”和“楓樹塘”分別建有寺廟和俺堂……可見其歷史上商貿文化極度發達,至今村民口傳記憶深刻,還能從當地建築地基中尋找出歷史建築的痕跡。
煙香茶
煙香茶是毛主席湖南家鄉一帶獨具特色的制茶工藝。老屋灣周邊農家保留了這種傳統的煙香茶制茶工藝。據稱,
挑擔茶葉上北京音樂因這種原農種茶人的熱情為背景而創作。
煙香茶因其工藝需要過煙烘培,在
寧鄉又俗稱炕茶。老屋灣煙香炕茶茶葉主要採集與東鶩山上的野生茶而製作。
茶,根據茶葉外表顏色或湯色的不同,分為
白茶、
綠茶、
黃茶、褐茶、
青茶、
紅茶、
黑茶六種。但常常忽略褐茶的分類。褐茶有廣義的分類和俠義的分類。廣義的褐茶包括褐茶、青茶、紅茶和黑茶,因其主要轉化後的茶色素為茶褐素類而得名;俠義的褐茶工藝屬於微發酵茶,其發酵主要通過高溫短時間轉化而成。黃茶是短時間自然條件下“
悶黃”,但褐茶發酵時間更短,一般6-8小時,不過,這種
發酵是通過升高溫(50℃-150℃)“炕熟”條件下完成的,其伴隨乾燥、過煙、發酵轉化過程同時進行。經過“炕熟”後的褐茶,苦澀的兒茶素得到氧化,
黃酮類轉化為水溶性營養物質。同時,茶葉中的天然色素
葉綠素在熱的作用下得到敏化和減少,而
類胡蘿蔔素作為脂溶性原
維生素A得以保留。因此,煙香炕茶的抗氧化保健作用更為明顯。
老屋灣農家招待客人時常謙稱“粗茶淡飯”,這種“粗茶”指的就是“炕茶”。這種通過採摘野生茶、純手工製作的茶葉,亦分為春茶、夏茶、秋茶,但以雨前茶色香更濃郁、口感更舒暢。炕茶一般一芽三四葉,葉粗略帶梗,外觀粗壯,手感硬朗,湯色褐黃,煙香濃釅。
炕茶作為褐茶的代表,雖與白茶、綠茶、黃茶、紅茶、烏龍茶等相比,仿如下里巴人之比陽春白雪,可謂是茶葉中的土疙瘩。但因其在“炕熟”工藝中,茶褐素類轉化的獨特,被民間廣泛作為日常保健飲品或
藥引子。如湖南湘陰民間習俗為代表的芝麻豆子茶,一定不能缺少這種“炕茶”。炕茶也曾一度被“
湘軍”奉為“藥茶”。當年,湘軍遠征新疆,收復伊犁,行軍中遭遇瘟疫,湘軍將領
左宗棠(湘陰人)、
劉典(灰湯人)就是通過試用
生薑與炕茶沖泡給士兵飲用,神奇地抑制了瘟疫的蔓延,為收復伊犁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湖南寧鄉人喝炕茶的方式略有不同,俗稱“喝碗茶”。主要是器具不是通常的茶杯或茶盞,而是一種茶碗,這種茶碗比酒杯大,比飯碗小。與現代城裡人用的飯碗大小相當。“喝碗茶”的方式是寧鄉人民一種獨具濃厚鄉土氣息的原農民俗文化。
炕茶的製作工藝與古法中藥材的製作工藝非常類似。首先,將新鮮的茶葉倒進鍋里翻炒殺青,然後將其在竹匾上攤開來稍加冷卻,隨即又將茶葉簸攏了,趁著餘熱進行揉捻,復又攤冷,回鍋加溫,再揉捻熟了,蓋上白棉毛巾,根據茶葉的嫩度,使其發酵三五個小時。發酵完了,分攤鋪開到茶炕子,放至土灶台進一步烘乾、過煙、發酵,“炕茶”因此而得名。
炕茶的茶炕子是竹篾特製的專用器具,圓盤形,中間拱、圓周邊凹,像一個倒扣的鼎罐,大小與農家風灶上的牛五大鍋一般,掀去大鍋,正好安放茶炕。將揉熟的茶葉均勻地撒攤在底座的烘墊上,覆蓋好斗笠狀的上罩。灶膛里的爐火十分講究火候。火頭燒旺,便蓋上油茶籽殼,油茶籽殼上再蓋上稻穀殼和楓樹球、楓樹枝,這樣灶膛裡面就不起明火。而楓樹球、楓樹枝具有祛風之藥性,放多放少亦很有講究。
炕茶工藝前期與綠茶工藝基本相同,只是
殺青過程中不允許蒸青或泡青,後期有紅茶的工藝,只是工藝時間更短、發酵程度更微,再加上五穀雜木多種煙火香味的炕焙製作,自然別具一格,深得好吃濃烈厚重茶味人士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