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字經》是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德深,李洪編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子四字經
- 作者:李德深、李洪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定價:18 元
- ISBN:9787508722597
《老子四字經》是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德深,李洪編著。
《老子四字經》是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德深,李洪編著。...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說,老子即李耳,是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1] [3] [2]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郭蘭芳在《論老子哲學思想》中寫道:老子姓李名聃,是陳國苦縣的厲鄉曲仁里人,生於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管圖書,是孔子的前輩,曾向他問禮。 [4] [6] [7] ...
《含德之厚》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五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道可道,非常(恆)道,是哲學思想,意思是人世間的道理需要不斷修正完善,出自老子《道德經》。簡介 《老子》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後人在詮釋這句話時,產生了歧義。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詮釋:(1)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持此種觀點的人為《老子》注家的主流。從戰國末期的韓非,...
《道德經(國學經典全注全譯)》是2016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老子。內容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兩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其內容全面豐富,集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道德規範、環境保護、自然規律、社會發展、治國用兵、內政...
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徵和作用來比喻最優秀的領導者所應該具有的人格特徵。水最基本的特徵和作用主要有四點:一、柔弱,水是天下最為柔弱的東西;二、水善於趨下,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善於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寬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納同類的無窮力量;四、滋養萬物而不與相爭...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從各方面闡述關於“道”的理論。在本章里,老子用極其簡練的文字,講述了“道”的運動變化法則和“道”產生天下萬物的作用。關於“道”的基本理論,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論的。本章雖然只有兩句話,但言簡意賅,含義十分...
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兩篇後分別有“德”“道”二字明確分出篇名。這使得自魏晉以來被誤名為《道德經》,及顛倒《德篇》與《道篇》編排次序的事實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老子*德道經》,多以《德篇》為上篇,《道經》為下篇,不分章,...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此處有多個版本,版本1 ,無新增內容)(版本2 ,爾雅者,善辨言,求經訓,此莫先。古聖著,先賢傳,註疏備,十三經。左傳外,有國語,合群經,數十五。)(版本3,爾雅者,善辨言,求經訓,此莫先。注...
《中華經典解讀:道德經》是2014年4月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春秋)老子,譯註東籬子。內容簡介 《中華經典解讀:道德經》被稱為“中國哲學*書”,全文僅五千餘字,但文約意豐、博大精深,涵蓋政治、軍事、哲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不僅對中國古老的政治、哲學、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
名耳,字伯陽,謚曰聃。聃,《說文》云:“耳漫無輪。”謂能博古通今,故諡號曰“聃”也。右(上)據古史考系本史、《通鑑》及記傳諸書,則老子當生武丁卅四年,頗與竹書紀年、正龜歷相合。宜為邈遠,今乃重加考核。據《墨子》、《呂氏春秋》、《文子》、《說苑》、《高士傳》及《外紀》等,老子實...
尹喜知老子將遠去,隱走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這五千文出關後莫知所終,直至唐乾封元年公元六百六十六年,老子被奉為太上玄元皇帝。進一步確立了老子作為道教創始人的地位。圖書目錄 序言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
上善若水(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指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後也用來讚美人的無私奉獻和寬厚、包容、謙卑的高尚品德。主謂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成語出處 先秦·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長生久視,漢語成語,拼音是cháng shēng jiǔ shì,意思是形容長壽。出自《老子》。成語解釋 久視:不老,耳目不衰。老子: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指長久活下去。示例 明·趙弼《兩教辨》:豈比爾道者之言,拘拘乎養此幻軀,惟求長生久視,作漏世之精也耶!《呂氏春秋·...
安居樂業(拼音:ān jū lè yè)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老子·八十章》。安居樂業:形容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聯合式結構;含褒義;主要用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老子·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漢書·貨殖列傳》:“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子弟之學不...
約略統計,石刻14種,其中以唐太宗時虞世南校寫的石刻《老子》為最古。其次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唐寫本《老子》殘卷,散見於各地保存的敦煌經卷中,為數頗多。今見木刻諸本中,以宋刊《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為較古,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有影印本。明《正統道藏》蒐集《道德經...
在宋齊,玄學更被立為國子學“四學(科)”之一,並居“四學”之首;而在梁朝,武帝親講《老子》。特別重要的是,在東晉南北朝,玄學成為許多士人的生活方式。北朝 在北朝,河西地區、以鄴為中心的河北地區、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玄學思潮連綿不斷且以廣泛的影響發展。北朝學者多玄禮兼修,說經時,常引用《...
《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吾既有身,如何才能“無身”?若說毀滅自身,吾又何存?此之所謂“無身”,實指“隱身”避患之術。《奇門秘訣總賦》說:“如遇急難,宜從直符方下而行。太陰潛形而隱跡,六合遁身而謀議。九天之上揚威武,九地之下匿兵馬”等等,皆...
李澤厚先生說:“《老子》確有多處直接講兵。有些話好象就是《孫子兵法》的延伸”。其實,不僅是《老子》,道家的其他著作如《黃帝四經》《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兵家思想,甚至有些句子和兵家著作一模一樣。另外,道家學者鶡冠子還曾為趙將龐煖之師,龐煖曾多次向他請教,並領兵打敗...
故前後不能以姓字具示世間矣。吾今姓李,名耳,字伯陽,外字老聃。又云:夫太上、老子、太一元君《真形圖》此三聖,亦可為一人耳。太上頭並自然髻,項映天光,著九色錦繡華文之帔,衣天衣。二聖七色之帔,各坐蓮華之上。太上為師。《寶玄經》云:一號自然,二號無極,三號大道,四號至真,五號太上,六號...
云爾:語助詞,相當於“等等”。關於孔子曾向老子請教,《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及《孔子家語·觀周》都有記載。四:指士、農、工、商四類。六:指士、農、工、商,加上和尚、道士。資:依靠。焉:代詞,指做生意。宮室:泛指房屋。宣:宣洩。湮(yān)郁:鬱悶。強梗:強暴之徒。符:古代一種憑證,以竹...
《德道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四小經典”與德慧智幼兒經典誦讀的核心讀本“四經一書”(《老子·德道經(熊春錦校注)》、《周易》、《黃帝四經九宮版》、《黃帝內經》、《大學》 《大學·中庸·論語》)學習方法與目標側重有所不同。“四經一書”屬於“性慧天地”系列,以...
《說文》徵引的經書古籍中不僅有《詩》《書》《禮》《易》《春秋》,還有《老子》《墨子》《韓非子》《國語》《逸周書》《楚辭》《史篇》《山海經》《司馬法》《太乙經》等,涉及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等不同學科的知識。《說文解字》里的“古文”,今依大徐本所...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開手撰出‘逍遙遊’三字,是南華集中第一篇寓意文章。全幅精神,只在‘乘正’‘御辨’‘以游無窮’,乃通篇結穴處。卻借鯤鵬變化,破空而來,為‘逍遙遊’三字立竿見影,擺脫一切理障語,煙波萬狀.幾莫測其端倪,所謂洗洋自恣以適己也。老子論道德之精,卻只在正文中推尋...
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李治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隆基立玄學博士,指定《老子》《列子》《莊子》《文子》為必讀之書,時號四玄。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追封列禦寇為沖虛真人,《列子》一書為《沖虛真經》。到了宋代,真宗趙恆在“沖虛”二字後面又加“至德”二字,書名又...
浮屢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殃有所歸,故死方思悔。” 慧皎《高僧傳·帛遠傳》也有同樣的記載。帛遠字法祖,是晉惠帝時(290—306)的人,這時已是西晉中期了。從上面所引的材料可以看到在西晉時道教不僅有“老子化胡之說”,而且創造出了《老子化胡經》這樣的書,用以證明佛教是...
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又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又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
老子:朴散則為器。一個人不學習,不動腦,就可能成為他人的工具。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莊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得魚而忘筌 ;得意而忘言。“道”是智慧,知識是工具,道是君子所追求的,不拘泥執著於追求知識,不拘泥執著於術語...
這裡許慎的說法也許是受到《老子》《莊子》中關於此的記述。關於結繩,我們找不到直接相關的考古遺存,但是人類學資料和其他考古證據表明,在文字出現之前,結繩是人們用來記錄的普遍方法。如雲南景頗族出行並配長刀,就利用刀柄上的穗子打結,以計算日程。新石器時期以來的陶器刻畫資料上出現的許多的文字都有著結繩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