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學:藝術論與科學論的統一》主要內容:《翻譯學》回顧了中外譯論史上各自獨特的藝術論與科學論對立統一的邏輯演進;細緻地分析了翻譯活動的藝術性中如何內在地包含科學性,科學性中又如何內在地包含藝術性,從而揭示了翻譯實踐的本質;再上溯到一般語言活動,明確了西方語言學如何論述語言活動的藝術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一。由此建立的藝術論與科學論的辯證統一,應該是影響翻譯學體系構建及翻譯實踐健康發展的基本觀點;其哲學基礎性理解不難,運用不易,值得探討。
基本介紹
- 書名:翻譯學:藝術論與科學論的統一
- 作者:黃振定
- 出版日期:2008年8月1日
- 語種:英語, 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608480, 7544608484
- 外文名:Translatology: Unity of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Approaches
-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頁數:266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翻譯學:藝術論與科學論的統一》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再版前言
序
引言
第一章 中國傳統譯論的文藝美學觀
1.1 古代“案本”、“求信”中的辯證法
1.2 近現代由“信達雅”走向“神似”說
1.3 “化”中有“訛”——當代致力於科學性的探討
第二章 西方傳統譯論的文藝觀與語言觀
2.1 中古文藝觀與語言觀的相互滲透
2.2 近代藝術論與科學論分道揚鑣
2.3 現代藝術論與科學論的綜合
第三章 翻譯實踐的藝術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3.1 “藝術”與“科學”辯證
3.2 理解與表達
3.3 思想內容與風格形式
3.4 翻譯的目的與評價
3.5 客觀性與主觀性
第四章 翻譯學既是科學論又是藝術論
4.1 原則規定性與經驗描寫性
4.2 體系的穩定性與開放性
4.3 實踐指導的強制性與示範性
第五章 翻譯學的語言學基礎
5.1 語言的創造性與規律性
5.2 語言的個體性與社會性
5.3 語言的符號形式與意義功能
5.4 語言的內在矛盾三層次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序
引言
第一章 中國傳統譯論的文藝美學觀
1.1 古代“案本”、“求信”中的辯證法
1.2 近現代由“信達雅”走向“神似”說
1.3 “化”中有“訛”——當代致力於科學性的探討
第二章 西方傳統譯論的文藝觀與語言觀
2.1 中古文藝觀與語言觀的相互滲透
2.2 近代藝術論與科學論分道揚鑣
2.3 現代藝術論與科學論的綜合
第三章 翻譯實踐的藝術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3.1 “藝術”與“科學”辯證
3.2 理解與表達
3.3 思想內容與風格形式
3.4 翻譯的目的與評價
3.5 客觀性與主觀性
第四章 翻譯學既是科學論又是藝術論
4.1 原則規定性與經驗描寫性
4.2 體系的穩定性與開放性
4.3 實踐指導的強制性與示範性
第五章 翻譯學的語言學基礎
5.1 語言的創造性與規律性
5.2 語言的個體性與社會性
5.3 語言的符號形式與意義功能
5.4 語言的內在矛盾三層次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文摘
翻譯研究是不是一門學科,翻譯有沒有“學”,現在不應該再費時論爭了。董秋斯1951年就提出要建立翻譯學,要寫出兩部大書,一部是《中國翻譯史》,另一部是《中國翻譯學》。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列·勒菲弗爾(Andle Lefevere)在為《翻譯研究叢書》寫的總序中第一句就宣稱:“The growth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sepa-rate discipline is a Success story of the 1980s.”(1993)我國自1979年就開始招收翻譯專業的碩士研究生,1986年國務院學位辦公布了首批“翻譯理論與實踐”(二級學科)的碩士點,現在已有一大批以翻譯研究為學術方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1989年以來,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都陸續設立了一些翻譯研究項目,1992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學科分類與代碼》,把翻譯學正式定為語言學(一級學科)中套用語言學(二級學科)之下的一個三級學科。雖然這個學科定位還不夠科學,但這個學科的存在已被公認。這說明學科的產生和發展不是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而產生和發展的。
序言
從業者開始有必要特意地總結自己的經驗,以改善工作,垂範後學。這歷史的“大任”首先降於嚴復,他的“譯事三難信達雅”之說,以其精湛深邃統領當時,影響至今。尤其是在它提出之後的半個世紀裡,幾乎是“譯必稱信達雅”,並引發了熱烈的爭論,結果是“神似”說——中國特色的文藝美學觀點的確立。通過概略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演化進程和豐富思想。嚴復的“信達雅”的統一與矛盾
嚴復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介紹西方學術的啟蒙思想家。他在自己大量的、苦心孤詣的翻譯實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信達雅”為“譯事楷模”的主張。這簡明扼要的三個字既是對翻譯標準的高度概括,也是對翻譯原則的根本界說,它無疑具有“集漢唐譯經論說之大成,開近代翻譯學說之先河”的歷史地位。同時,這“信達雅”的三字理論,又有著中國傳統文論的思想淵源:“《易》日:‘修辭立誠’。子日:‘辭達而已’。又日:‘言之無文,行之不遠’。”①這三者既為文章正軌,那么,代人立言的翻譯自然也不例外;求“信”、求“達”、求“雅”既然作為中國特色的文論思想彪炳於世,那么它之作為一種翻譯理論,當然也應在翻譯學中占有重要一席。
首先還是來弄清這一理論的實質。嚴復的“信達雅”,以“信”為首,也就是首先要求譯文意義“不背本義”,即忠實傳達原文的思想內容。其次是“達”,“譯文取明深義,故詞句之間,時有所顛倒附益,不斤斤於字比句次”;“至原文詞理本深,難於共喻,則當前後引襯,以顯其意”;簡言之,即像古代譯經按照中文習慣,“順俗曉暢,以期弘通”。但嚴復強調,這樣的“達”完全是為了“信”:“顧信矣不達,雖譯尤不譯”,“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
嚴復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介紹西方學術的啟蒙思想家。他在自己大量的、苦心孤詣的翻譯實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信達雅”為“譯事楷模”的主張。這簡明扼要的三個字既是對翻譯標準的高度概括,也是對翻譯原則的根本界說,它無疑具有“集漢唐譯經論說之大成,開近代翻譯學說之先河”的歷史地位。同時,這“信達雅”的三字理論,又有著中國傳統文論的思想淵源:“《易》日:‘修辭立誠’。子日:‘辭達而已’。又日:‘言之無文,行之不遠’。”①這三者既為文章正軌,那么,代人立言的翻譯自然也不例外;求“信”、求“達”、求“雅”既然作為中國特色的文論思想彪炳於世,那么它之作為一種翻譯理論,當然也應在翻譯學中占有重要一席。
首先還是來弄清這一理論的實質。嚴復的“信達雅”,以“信”為首,也就是首先要求譯文意義“不背本義”,即忠實傳達原文的思想內容。其次是“達”,“譯文取明深義,故詞句之間,時有所顛倒附益,不斤斤於字比句次”;“至原文詞理本深,難於共喻,則當前後引襯,以顯其意”;簡言之,即像古代譯經按照中文習慣,“順俗曉暢,以期弘通”。但嚴復強調,這樣的“達”完全是為了“信”:“顧信矣不達,雖譯尤不譯”,“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