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樹蚺(學名Corallus caninus),分布於南美洲北部,棲息於低地雨林中。是一種沒有毒的樹棲蚺類。
翡翠樹蚺全身呈鮮明的綠色,並有白色斑紋沿著身體背部中央分布,兩側下邊及唇鱗為黃色,腹面則為白色。細長的吻部鱗片內有熱感應頰窩;同次產下的一窩幼蛇可能是綠色、紅色、黃色或這些顏色的混合色,經過三至十二個月後才逐漸轉變為成蛇體色。體長會達到1.5~2米左右。
基本介紹
物種介紹,生態習性,外形特徵,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
物種介紹
中文名:翡翠樹蚺(拼音:fěi cuì shù rán);
英文名:Emerald Tree Boa;
學名:Corallus caninus。
翡翠樹蚺,又名翡翠蟒,無毒,分布在南美洲熱帶雨林。完全夜間活動及樹棲,主食細小的哺乳動物,也會吃較為細小的鳥類、蜥蜴及青蛙。翡翠樹蚺是卵胎生的。人工飼養的翡翠樹蚺壽命超過20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未評估
英文名:Emerald Tree Boa;
學名:Corallus caninus。
翡翠樹蚺,又名翡翠蟒,無毒,分布在南美洲熱帶雨林。完全夜間活動及樹棲,主食細小的哺乳動物,也會吃較為細小的鳥類、蜥蜴及青蛙。翡翠樹蚺是卵胎生的。人工飼養的翡翠樹蚺壽命超過20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未評估
物種數據
體長Length | 身高Height | 體重Weight | 壽命Life |
全長平均1.8米 | 平均13.6公斤 | 超過20歲 | |
食性Feeding habits | 繁殖Reproduction | 習性Habit | 分布Distribution |
肉食性 | 卵胎生,每產6-14尾 | 無毒,夜間活動 | 南美洲 |
生態習性
屬樹棲性,為卵胎生,每次產下7~14條小蛇 。翠綠樹蚺是行動敏捷的攀爬蛇種,成蛇以勒斃方式來獵食哺乳類及鳥類,幼蛇則以蜥蜴為食。飼育時需要在高濕度的條件下進行,且籠子要有相當的高度才行,溫度保持在26~32℃,到了夜間,得降低5℃左右。應將它置放在較結實的木上,使之固定,亦可放進寬葉植物等,它的特性是會將尾部纏在樹枝上,並盤成一團而休息。可用噴霧器使身體保持濕潤,供應小雞等鳥類及小白鼠作餌料。
型態特徵: 全身呈鮮明的綠色,並有白色斑紋沿著身體背部中央分布,兩側下邊及唇鱗為黃色,腹面則為白色。細長的吻部鱗片內有熱感應頰窩;同次產下的一窩幼蛇可能是綠色、紅色、黃色或這些顏色的混合色,經過三至十二個月 後才逐漸轉變為成蛇體色。體長會達到1.5~2公尺公尺左右。
外形特徵
翡翠樹蚺,其頭頂上的鱗片明顯
成年的翡翠樹蚺長約1.8米。它們的門齒高度發育,比其他無毒的蛇在比例上較大。翡翠樹蚺呈翡翠綠色,背上有閃電狀不規則的斑紋直至黃色的腹部。它們在南美洲同類來說算是鮮艷。幼蛇的顏色各有不同,由淺及深橙色至磚紅色都有,要長大到9-12個月才會變成翡翠綠色。
不同地方的翡翠樹蚺形態上也有不同,令學者考慮是否應分類為新的亞種。Corallus batesii是其中一種形態變異,但卻未被完全接納。在亞馬遜河發現的Corallus batesii標本,傾向發育成較大的體型,長達2.1-2.7米,平均長度達1.8米。在秘魯南端的群落,其顏色也較深色。亞瑪遜盆地標本背上一般都有一條白線,但北方群落的白紋則各有不同。亞馬遜盆地標本的鼻端鱗片較北方、南方及西方群落的為細小。
翡翠樹蚺與東南亞及澳洲的綠樹蟒外表非常相似。不過它們並非近親,是為一種趨同演化。澳洲的綠樹蟒是卵生,而南美洲的翡翠樹蚺是卵胎生,翡翠樹蚺頭上的鱗片很大,是規則排列,而綠樹蟒頭上沒有大鱗片,綠樹蟒身上的白色斑點是不規則排列點綴的,而翡翠樹蚺身上的白色斑點呈橫狀規則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