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1996年,廈門市人民政府提出新增出島通道的想法。
1998年,廈門市人民政府就廈門市“東通道”進行研究設計,並提出可行性方案。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認同了廈門市區需要一條新出島通道。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保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等國家部委對廈門出島通道該項目進行批覆核准意見。
2005年4月26日,東通道名稱確定為“翔安隧道”;4月30日,翔安隧道動工建設,並舉行動工儀式;9月6日,翔安隧道施工人員進場施工;9月15日,翔安隧道進行翔安端的施工建設工程;10月1日,翔安隧道進行五通端的開挖工程;11月27日,翔安隧道進行服務洞施工建設工程。12月5日,翔安隧道轉入翔安端轉入洞內施工建設。
2006年2月24日,翔安隧道轉入五通端轉入洞內施工建設。
2007年6月20日,翔安隧道進行海底風化深槽的開挖施工工程。
2009年6月13日,翔安隧道完成右線貫通工程;2009年11月5日,翔安隧道完成左線貫通工程,隧道實現全線貫通。
2010年4月15日,翔安隧道通過竣工驗收;4月26日,翔安隧道通車運營;4月28日,翔安隧道完成通信信號的全覆蓋工程。
隧道位置
翔安隧道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連線湖裡區與翔安區,西起湖裡區的仙岳路與環島幹道組成的五通立交,下穿九龍江入海口,北至翔安區,沿著翔安大道止於與翔安南路構成的翔安南立交;途經該隧道主要線路為翔安大道。
隧道設計
隧道結構
翔安隧道由地面道路、水下隧道部分,服務洞口、雙向進洞口及各匝道組成,隧道主路段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置。
翔安隧道設計採用三孔隧道方案,兩側為三車道行車主洞,中孔為服務隧道,左右線隧道各設通風豎井一座。隧道的平面布置採用了組合曲線 ,以繞避或減小軟弱構造帶對隧道的不利影響。採用三孔形式修建,兩側為行車主洞, 中間一孔為服務隧道;隧道斷面則採用接近圓形的三心圓拱。
隧道參數
翔安隧道全長8.695千米,其中,通過海底的隧道長6.05千米,跨越海域寬度約4.2千米,標準寬度為64.14米。隧道最低點設計標高 約-70米,行車隧道與服務隧道的間距為22米,左右行車隧道間距設為50米,隧道建築內輪廓斷面面積為122平方米,行車道以上淨空斷面面積為100平方米。主洞限界淨寬為182.25米,限界淨高為5.0米,行車橫洞淨空5米,橫洞淨空20米,服務隧道內輪廓為39.325平方米;豎井直徑8.3米,送風面積為27.01平方米,排風到面積24.92平方米。
技術標準 |
道路等級 | 城市主幹路 |
設計速度 | 80千米/小時 |
車道設定 | 雙向六車道 |
服務等級 | 二級 |
荷載標準 | 公路-I級,按城-A級驗收 |
縱坡係數 | 2.92% |
遇洪頻率 | 道路:1次/100年,隧道:1次/300年 |
抗震等級 | 按VII度設防 |
參考資料: |
設備設施
2010年4月25日,翔安隧道開通運營,該隧道設有通風系統、給排水與消防、供電與照明、監控系統、通信系統、收費系統、標誌、標線和管理中心等設施。
運營情況
票制票價
2019年5月1日,廈門市人民政府停止收取廈門市“四橋一隧”車輛通行費,其中“一隧”為翔安隧道。
通行事項
2019年3月15日起,翔安隧道實行變道區設定方案,確保全全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變道,其中:
出島方向允許虛線側車輛變換車道,禁止實線側車輛變換車道:
1、第一組變道區允許車輛由3車道向2車道變道,再由2車道向1車道變道;
2、第二組變道區允許車輛由1車道向2車道變道,再由2車道向3車道變道;
3、第三組變道區與第一組變道區相同;
4、大中型客車及貨車不允許變道,只能在最右側車道行駛。
進島方向允許虛線側車輛變換車道,禁止實線側車輛變換車道:
1、第一組變道區允許車輛由1車道向2車道變道,再由2車道向3車道變道;
2、第二組變道區允許車輛由3車道向2車道變道,再由2車道向1車道變道;
3、第三組變道區與第一組變道區相同;
4、大中型客車及貨車不允許變道,只能在最右側車道行駛。
1、不得頻繁、隨意變更車道,僅允許在變道區內,且不妨礙本車道及相鄰車道車輛正常通行的情況下變道;
2、嚴禁大中型客車及貨車在隧道內變換車道,翔安隧道實行分車道行駛,單向三車道左側兩車道為小型客車專用車道,最右側車道為客貨混行車道,大中型客車及貨車只允許在最右側車道行駛。
交通流量
2016年1月至4月,翔安隧道雙向平均單日通行量近10萬輛。
截至2019年,翔安隧島平均單日進出島通行量約9.1萬輛,非工作日的平均單日通行量約8.9萬輛。
建設成就
技術難題
翔安隧道在施工過程主要有三大技術難關,分別是:
1、陸域全強風化地段大斷面淺埋暗挖施工;2、淺灘段透水砂層施工;3、海底風化深槽施工。
翔安隧道針對技術難題,在施工中運用的主要技術有:
1、創新改造傳統CRD施工作業法,在軟弱圍岩中連續月掘進速度超過60米,最高值達73米,創造了當時同等地質條件下世界特大斷面海底隧道施工進度紀錄。
2、採用“地下連續牆井點降水”法,成功穿越630多米的富水砂層;
3、用“全斷面帷幕注漿技術”和“注漿小導管技術”,克制了強風化槽的肆虐。
科研成果
技術名稱 | 所獲獎項 |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設與運營成套技術》 | 2014年中國公路學會科技一等獎 |
參考資料: |
榮譽表彰
2010年4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發文,對翔安隧道的安全生產工作進行聯合通報表彰。
文化特色
“永不言棄”洞壁浮雕共分兩組,第一組位於翔安隧道五通往翔安方向洞內FI風化槽,第二組位於翔安往五通方向的的隧道全線貫通點,每組規格寬3.5米,長60.5米,其長度源自6.05千米的翔安隧道總長,兩組浮雕牆為花崗岩為材質,採用了陽刻手法,乾掛施工工藝,展現的是翔安隧道建設期間建設者們攻堅克南和艱苦卓絕的建設場景,歌頌了隧道建設這門忘我復出和所創造的偉大業績,對紀念翔安隧道作為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座大斷面海底隧道具有特殊意義。
“永不言棄”雕塑位於翔安還對隧道五道段洞口的中分綠化帶上,整體為方形柱結構,高10.28,高2.78米,柱身上方為三維現代建築工人成V字型地環繞在柱體上,雕塑造型洋溢著濃郁的陽剛起止,任務柱體結合花崗岩石材本身帶給客群的陽剛之感,採用塊面的塑造手法,形象地刻畫出建造這無畏大自然艱險的恢弘氣魄和樂觀進取的精神面貌,表現了在困難面前工程建設者一往無前的力量和不屈不撓的鬥志。
“業翔民安”雕塑位於翔安隧道翔安端洞口,該雕塑高13.5米,寬5米,材質為銅磚,原名“華夏蒼穹”,因起所處位置的特殊性,以其所在的片區“翔安”兩引申,取名“業翔民安”寓意“業以翔至高,民以安為本”,蘊含對城市百業興旺,百姓安居樂業的詠頌和美好祝福。
“業翔民安”雕塑作品的造型構思源於中華古文明的“司南”與“琮”,反映了中華民族對於天地、磁場和方向的認知,一級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價值意義
翔安隧道的建成為中國海底隧道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之後建設廈門至金門、福建至台灣本島的海底隧道提供借鑑。(《築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 評)